和尚念佛干吗要敲木鱼呢?

如题所述

木鱼”是佛教的重要“法器”之一,古时候称为它为“木鱼鼓”、“鱼鼓”,或者是“鱼板”。 “木鱼”的由来,有一种传说,据说:从前有一位比丘,因为他违背了师父的教诫,下一世便转生为鱼类。那条鱼在背上生了一棵树,於风涛激荡的时候,痛苦难忍,一至於流血。后来他的师父从海上经过,怜悯他所受的痛苦,就为他启建了一场水陆法会。所谓“水陆法会”,就是供养“四圣”、施济“六凡”的“无遮法会”。那位有罪的比丘仰仗那一场“水陆法会”的功德利益,才得以脱离了鱼身。他的师父依照罪僧的遗言,把他身上的那一棵树,刻成了鱼的形状,悬挂在寺院里,用以警示僧众们。——(此说存疑。) 另外,据百丈清规注和佛教仪式须知这两种典籍说:“相传:鱼类目不阖睛,昼夜常醒;所以佛门中,就用木料雕刻成鱼的‘木鱼’,在赞诵时敲击它,以便警惕大众不要昏沉懈怠。” 又据释氏要览(又名佛学备要)说:“五分比丘问佛:用什么木料作犍槌(“犍槌”亦作“犍椎”)?佛回答说:除了漆树,其他的木料只要能够响的,都可以用它去做。” “木鱼”的雕制方法,是先把一块木料雕成木鱼的粗略形状(毛坯),然后把内部挖空,再把外形刻出头尾和麟甲。外表涂上经漆,再用金、黑两色,点睛画麟。它的体积,比较小的口径只有两、三寸,比较大的口径有一尺甚至於两、三尺。 “木鱼”的形状,最初的一种是挺直的长鱼形,这种“木鱼”,通常都称它为“梆子”。这种梆子悬挂在寺院的齐堂,或者是库房的走廊下,在集合大众时敲击它。后来又演变出一种圆形的“木鱼”,这种“木鱼”被放置在寺院的殿堂里,在赞诵时敲叩它,以便节制声调,并提醒心神。 在圆形的“木鱼”中,不仅有首尾相接的单鱼形和双鱼形,后来更出现了一身二头的龙形木鱼。据说这是取乎“鱼化成龙”,以表“转凡成圣”的意义! 大形的“木鱼”,放在桌垫上敲击。小形的“木鱼”则拿在手里敲叩。 执持“木鱼”的姿式是:不敲时,双手扶持;鱼椎在“木鱼”之外,两食指与两大指挟住,其馀六指托之。 敲击“木鱼”的姿式是:左手拿鱼,右手拿椎。执鱼是以母指、食指、中指拿住。执椎也是以母指、食指、中指拿住。鱼椎头与木鱼头向上相对。两手好像合掌的样子。这叫做“合掌鱼子”。 敲击“木鱼”,要用力平稳,不可忽轻忽重,忽缓忽急。如果须要快敲,应该由缓入急,渐渐加速。 木鱼是为了警醒,假如一个人常自警醒,木鱼就没有什么用处了。我常常想,浩如瀚海的佛教经典,其实在讲心灵的种种尘垢和种种磨洗的方法,它只有一个目的,就是恢复人本心里明澈朗照的功能,磨洗成一面镜子,使对人生宇宙的真理能了了分明。 佛教刚刚传入中国时,其他仪式还没有发展起来,所以只要剃掉头发,披上类似袈裟的粗布衣服就可以当和尚了。 问:“为什么庙里要敲木鱼?”长老讲:“用它警示僧众。”“那为什么要刻成鱼的样子呢?”“水里的鱼整日整夜从不合眼。众僧如果以鱼为榜样,日夜不睡,专心学佛,一定能成正果。可是,众僧身在寺内,看不到水中的游鱼,因此就用梆木制成鱼,悬挂在寺中,让他们时刻看到鱼,并在念经时,不停的敲打鱼头。这样,不仅可以防止他们打瞌睡,还可以调和众僧念经的节奏呢
温馨提示:答案为网友推荐,仅供参考
第1个回答  2014-04-27
木魚本身是道教的法器,佛教自己學過去后自己編造些故事來補充合法性而已。 五代王定保 ( 8 7 0 - 约 9 5 5 ) 《摭言》云: 有一白衣问天竺长老云: " 僧舍皆悬木鱼,何也 ? " 答曰: " 用以警众。 " 白衣曰: " 必刻鱼何因 ? " 长老不能答,以问悟卞师,师曰: " 鱼昼夜未尝合目,亦欲修行者昼夜忘寐,以至于道。 " 5 天竺长老自然不知道木鱼的来历,而卞法师的解释也不过是自欺欺人。其实,此时僧舍悬用木鱼最多也不过一百来年历史。但奇怪的是,在释道相争甚烈的唐代,寺院仿用木鱼,却没有招致道士的攻击,以致于佛教徒将木鱼的发明系于佛的名下。 唐代道观使用木鱼的风气,一方面渊源有自,一方面与唐玄宗的喜好有关,而寺院也渐染此风,则从一个方面反映了释道相激的事实。
第2个回答  2014-04-27
有一个解释是这样的:唐曾带着三个徒弟前往西天取经,可是在回来的路上渡河的时候发生了意外,从印度取来的真经被黑鱼精吞掉了。黑鱼精被降服后仍然不肯吐出经书,唐曾就命孙悟空用如意棒敲打黑鱼精,敲一下才肯吐出一个字。从此以后,和尚们代代相传,形成了边敲木鱼边念经的习惯。
第3个回答  2014-04-27
我听说:很多人在一起念佛、念经修行,木鱼是用来打节拍的,那么多人一起念,没有节奏就乱七八糟了!
第4个回答  2014-04-27
没天太寂寞了!无聊呗! 敲敲木鱼可以苦中作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