秦始皇“吞二周而亡诸侯”,战国时期是还有另一个周朝吗?

是有两个周朝吗?

“吞二周而亡诸侯”这句话出自贾谊的《过秦论》,这句话说的是“奋六世之余烈”的秦始皇,但有一点不得不提的是,“吞二周”并非是秦始皇的功绩,而这里的“二周”也不是我们所熟悉的西周和东周。严格来说,“二周”指的是西周国和东周国这两个诸侯国。这样说来可能有一点晕的感觉,其实我们熟悉的西周和东周这个说法本就是一种后世的说法,即周朝就是周朝,之后后世将周朝建立到周平王东迁这期间的的历史称为西周,因其都城在镐京;而又将平王东迁以后到周朝灭亡之间的这段历史称为东周,因其都城在洛邑。这就如同后世划分的西汉和东汉、北宋和南宋等。

说到西周国和东周国的出现,还是因为周王室本身的内乱引起的,春秋战国时期,周王室衰微,周天子天下共主的身份被严重弱化。周天子面对日益强大起来的诸侯已经心力交瘁,而在王城之内,还有内乱发生,这同样让人头疼不已,内乱最集中的时期就发生在春秋到战国过渡的时期,当时的周天子是周贞定王,而引起内乱的就是贞定王的儿子们。

公元前441年,贞定王去世,其子去疾继位,即周哀王,三个月之后,周哀王之弟叔袭杀死周哀王自立,即周思王,五个月之后,周思王之弟嵬杀死周思王继位,即周考王。周考王的天子之位倒是保住了,但是也不是没有代价的,为了防止他的弟弟揭也把他杀死继位,他就将揭封在了河南,史载:“考王封其弟于河南,是为桓公,以续周公之官职。”

揭做了西周桓公,即西周国的国君,西周国正式成为诸侯国。周王室的地盘本就不大,又分出这么一块来就变得更小了,而且西周公的权力显然是很大的,即便是周天子也备受掣肘。不过,故事才刚刚开始,西周国建立之后,从桓公传到了威公又传到了惠公,西周公都在周王室担任卿士。惠公有长子公子朝为太子,但是他又很宠爱幼子公子根。

于是公子朝是西周国的未来继承人,而公子根被封在了巩地,此地位于王城以东,所以公子根也就成了东周国的开国之君东周惠公。不过当时东周国和西周国完全不能比,东周国在一定程度上算是西周国的附庸。

其后,东周国和西周国之间斗争不断,到了周赧王时期,二周彻底决裂,分而治之,你是你我是我,地位平等同时又是竞争关系。而周赧王则住在西周国,这传递出一个很重要的讯息,即周王室的地盘可能已经忽略不计了,都被二周瓜分的差不多了,那点地盘和配套软硬件已经不能为周天子提供像样的服务了,因此,周天子不得不住到西周国中。

二周虽然斗争厉害,但其实放在整个战国时期的大环境下来看,两国实在弱得很。而且二周的争斗本身也有其他诸侯国插手的原因,二周就这样在强敌环伺的战国时期夹紧尾巴在大国夹缝中求生存,甚至一度附秦,在几个著名的外交家的游说下倒也存在了不短的时间。不过时间到了公元前256年,西周最终还是站在了秦国的对立面,与东方秦国诸国攻打秦国,结果惹恼了秦昭襄王,于是秦昭襄王派兵攻打西周。

西周文公吓得赶紧跑到秦国痛哭流涕的献上西周所有的土地和百姓。西周文公这才被放回,不久之后周赧王和西周文公相继去世,西周国灰飞烟灭,而周期也不复存在。西周国的人们纷纷逃到了东周国。公元前249年,东周文君与东方诸国联合攻秦,秦庄襄王派吕不韦攻打东周国,东周国国灭。自此,二周都已经灭亡。

也就是说二周亡于秦昭襄王和秦庄襄王时期,而秦始皇刚刚继位为秦国国君的时候是在公元前247年,二周的灭亡和秦始皇并没有关系,不过六国倒是秦始皇灭掉的。

温馨提示:答案为网友推荐,仅供参考
第1个回答  2019-10-02
这个所谓的“二周”是指的“东周公国”和“西周公国”。它们几乎在同一时期长期并存,只是后来陆续被秦国所灭。
西周灭亡,东周开始后,西周的最后一任国君周幽王的两个儿子争位,前后历时21年,史称“二王并立”。到后来,虽然周平王获得了胜利,却因为“得位不正”,使得周天子的权威一落千丈。到了周贞定王死后,他的几个儿子为了争位再次开始相互厮杀。到了公元前440年,周考王将其弟王子揭封为“西周桓公”,西周公国由此立国。
西周桓公去世后,威公嗣位,威公死后,其两个儿子公子朝和公子根继续争位,当时(公元前367年)诸侯中赵国和韩国帮助公子根,逼迫周显王(东周天子)封公子根为东周惠公,而公子朝则是西周惠公。这么一来,一方面,东周公国由此开国;另一方面,整个东周王朝也由此分裂成“东周公国”和“西周公国”两个部分,史称“二周并立”。
再往后,秦国崛起。至公元前256年,秦昭襄王派兵进攻西周公国,西周公国的国君和周赧王(东周王朝最后一任“天子”)向秦军投降,东周王朝和西周公国灭亡。再到公元前249年,秦庄襄王派吕不韦进攻东周公国,并且诛杀了东周公国的国君,东周公国灭亡。最后,自公元前246年,秦王政(即后来的秦始皇)即位,到公元前221年秦灭齐,统一了天下。
对比一下:东周王朝从“二王并立”开始,到“西周公国”被秦所灭,周天子投降秦军,宣告东周灭亡为止,历时500余年(公元前770年—公元前256年),这个时间几乎是与“春秋战国”(公元前770年—公元前221年)同步。而所不同的只是,东周王朝灭亡后,秦国又用了7年才灭了“东周公国”。最后到秦始皇3年后即位,又用了25年的时间,终于扫灭东方六国,一统天下!~
第2个回答  2020-09-19

首先,秦始皇“吞二周而亡诸侯”,“二周”实际上是指东周(国)与西周(国)。在春秋时期还并未出现,在战国时期分裂为东西二周。

《史记·周本纪》:“二十八年,定王崩,长子去疾立,是为哀王。哀王立三月,弟叔袭杀哀王而自立,是为思王。思王立五月,少弟嵬攻杀思王而自立,是为考王。此三王皆定王之子。考王十五年,崩,子威烈王午立。考王封其弟于河南,是为桓公,以续周公之官职。桓公卒,子威公代立。威公卒,子惠公代立,乃封其少子於巩以奉王,号东周惠公。……四十八年,显王崩,子慎靓王定立。慎靓王立六年,崩,子赧王延立。王赧时东西周分治。王赧徙都西周。”

在周考王是,将他的弟弟封在河南,为桓公。桓公传威公,威公传惠公,惠公封给了小儿子巩地,号为东周惠公,东周的称谓已经出现。这时的东周,还是周天子的下属诸侯国所封的,从概念上来说低周天子(当时的周威烈王)两级,通俗来讲就是封臣的封臣。而当时的桓公一脉仍臣服于周天子之下。



而当时周天子一脉仍在延续,从威烈王至安王、列王、显王、慎靓王一直到赧王。周赧王时东周脱离周天子,也就是西周(国)的统治,独立出来。此时就形成了东西周并立的局面。

在公元前256年,西周国被秦所灭。前249年,东周国被秦所灭。

其次,我认为问题中“周朝”的叫法不是很正确。周朝实际上是一个时间段,分为西周和东周。西周是武王伐纣到平王东迁;东周其实就是是春秋战国时期,它包括当时的各个国家,直到公元前221年秦始皇统一天下。问题想问的应该是两个周国,而当时是处于东周/战国时期。

仅代表个人观点,望采纳,欢迎提出意见和建议。

第3个回答  2019-10-03

“吞二周而亡诸侯”的“二周”的意思并不是指两个周朝的意思,而是指的西周与东周两个诸侯国。

后世将周朝建立到周平王东迁这期间的的历史称为西周,因其都城在镐京,而又将平王东迁以后到周朝灭亡之间的这段历史称为东周,因其都城在洛邑。这就如同后世划分的西汉和东汉、北宋和南宋等。

春秋战国时期,周王室衰微,周天子天下共主的身份被严重弱化。周天子面对日益强大起来的诸侯已经心力交瘁,而在王城之内,还有内乱发生使得王室更加衰弱。内乱最集中的时期发生在春秋到战国过渡的时期,当时的周天子是周贞定王,引起内乱的便是贞定王的儿子们。

公元前441年,贞定王去世,周哀王继位,三个月之后,周哀王之弟叔袭杀死周哀王自立,即周思王,五月之后,周思王之弟嵬杀死周思王继位,即周考王。周考王的天子之位倒是保住了,但是也不是没有代价的,为了防止他的弟弟揭也把他杀死继位,将揭封在了河南,历史记载:“考王封其弟于河南,是为桓公,以续周公之官职。”

于是揭即为西周国的国君,西周国正式成为诸侯国。公子朝是西周国的未来继承人,而公子根被封在了巩地,此地位于王城以东,所以公子根也就成了东周国的开国之君东周惠公。

其后,东周国和西周国之间斗争不断,到了周赧王时期,二周彻底决裂,分而治之,地位平等同时又是竞争关系。



第4个回答  2019-10-03
战国时期的周朝指的应该是西周和东周,就像宋朝时的南宋和北宋一样,是两个不同的时期的,有关于同一个字的不同的国家,这些都是有存在的依据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