干旱区荒漠

如题所述

图 7-15 干旱区荒漠地貌带(据杨景春,1985)

荒漠(harsh desert)是不适宜耕种和生存的地带,是一种大型的地貌组合(图7-15)。根据荒漠的物质组成特征和风力作用特点,把荒漠分为岩漠、砾漠、沙漠、泥漠和盐漠。

1. 岩漠

岩漠(rocky desert)是指在干旱区发育各种风蚀地貌的基岩裸露区,在一些大型的盆地和谷地的山麓地带都有不同程度发育的岩漠。岩漠从山边向盆地中心的地貌组合一般是山麓剥蚀面、岛山、洪积扇、干盐湖或盐湖(图 7-15)。在山麓剥蚀面上有时发育风蚀蘑菇石或少量的重力崩塌砾石; 岛山一般都是坚硬的岩石,抗风蚀能力强。

2. 砾漠

砾漠(gravel desert)是指主要由砾石组成的开阔地带,也称戈壁(gobi),蒙古语意为难生草木的沙石地,多分布在干旱区盆地或谷地边缘,如塔里木盆地、柴达木盆地、准噶尔盆地、吐鲁番盆地、内蒙古的西北部等都有较大面积的发育(图 7-16)。砾漠多为洪积扇或冲洪积扇的扇顶或扇中部经风的吹扬作用,将沙土吹走,砾石留下形成的,因此的它表面较平坦,坡面角在 5° ~10°。砾漠中的砾石表面较光亮(沙漠漆),颜色较黑,经风的磨蚀可形成形态各异的风棱石(wind-worn stone)。

图 7-16 中国砾漠、沙漠和黄土分布图(据 《中国自然地理》,1980)

3. 沙漠

沙漠(sand desert)是分布最广的一种,是指地表面被大量流沙覆盖,并发育有不同时代的各种形态沙丘的荒漠。沙漠的形成无疑是干旱气候条件下风的吹扬作用和沉积作用结果,但沙漠中沙的来源比较复杂,既可是沙漠区各种细粒沉积物经风的吹扬作用将粘土吹走,而沙粒留下构成沙漠,这是一些大型沙漠沙的主要来源,也可由风将沙粒搬运过来堆积形成。世界上沙漠众多,面积巨大(表7-5),主要分布在南、北半球的副亚热带高压区,是大气环流的产物。

表 7-5 世界主要沙漠的面积

中国的沙漠面积达 63 × 104km2,主要是末次冰期以来形成的。但由于人类活动,气候的干旱化,生态环境恶化,沙漠有不断扩大的趋势。据研究,3 千年以来,我国的沙漠南界向南推进了 3 个纬度,达 300 多千米。沙漠的扩展严重威胁着人们的生命财产,对耕地、交通、生态环境等产生了重大影响。

4. 泥漠

泥漠(takyr,takir)是指在干旱区地表由泥质类物质构成,且植被稀少的地区。泥漠主要是由湖泊水体干涸,湖底裸露转变而来的。在泥漠分布区,气候极为恶劣,干旱少雨且温差大,不适植被的生长,如在塔里木盆地的东部罗布泊一带有较大面积的泥漠分布。如果泥漠在长期的风蚀作用下,可形成雅丹地貌。

5. 盐漠

盐漠(salt desert)是指地表被盐壳或含蒸发盐类湖积物覆盖的荒漠地区。主要形成于干旱气候条件下的内陆湖泊地区,由于强烈的蒸发作用,水体萎缩,盐度增加,形成蒸发盐类沉积,或含大量盐类的湖泊沉积,水体干涸后,就形成盐漠。盐漠的土地非常贫瘠,除生长少量的盐生植物外,其他植物难以生长,在罗布泊发育广布的盐漠。

温馨提示:答案为网友推荐,仅供参考