论语对仁义礼信的理解和看法

如题所述

《论语》中关于这几个问题的论述很多,特别是仁的问题,对于不同的人和事,孔子认为可以有不同的标准和要求。但是,孔子认为仁并非遥不可及或者高不可攀,所以他说“仁远乎哉?我欲仁,斯仁至矣”,只要愿意,每个人都可以做到。
至于义的方面,我觉得孔子“富与贵,是人之所欲也,不以其道得之,不处也。贫与贱,是人这所恶也,不以其道得之,不去也”这句话最能说明问题,这句话中虽然没有提到义这个字,但其内涵就是义。
而对于礼的问题,孔子对其子孔鲤所说的”不学礼,无以立“这句话最具代表性。
信的问题,咱们来看看孔子与子贡的一段对话。子贡问政,孔子回答“足食,足兵,民信之矣”。子贡问“必不得已而去,于斯三者何先”,孔子回答“去兵”。子贡又问“必不得已而去。于斯二者何先”,孔子回答“去食。自古皆有死,民无信不立”。由此可见,孔子对于信的重视程度。

《论语.子罕》记载“子罕言利,与命与仁”,但《论语》中记载孔子关于仁的内容相当多。从这些内容可以看得出,孔子对于不同的人和事,在仁的方面有不同标准和要求。但是,最根本的是,孔子认为仁并非远不可及或者高不可攀,而是每个人都可以做到的事情,所以他说“仁远乎哉?我欲仁,斯仁至矣”。
义的方面,本人以为“富与贵,是人之所欲也,不以其道得之,不处也。贫与贱,是人这所恶也,不以其道得之,不去也”最能说明问题。虽然这段话后半段谈的是仁,但其实际内涵应当属于义的问题。
信是孔子最强调的。子贡问政,孔子认为理想状态是“足食,足兵,民信之矣”三个标准。子贡问“必不得已而去,于斯三者何先”,孔子首先回答“去兵”。子贡又问“必不得已而去,于斯二者何先”,孔子回答“去食。自古皆有死,民无信不立”。由此可见,孔子将信放到多么重要的地位。

”仁“ 就是爱人 也就是说 孔子强调爱护他人 。
”义“就是真诚待人 。
礼是指”礼乐制度 ,就是每一个人做事都要符合自己的身份(贵族要符合贵族的身份) 。
”信“是指诚信。

温馨提示:答案为网友推荐,仅供参考
第1个回答  2014-10-04
《论语.子罕》记载“子罕言利,与命与仁”,但《论语》中记载孔子关于仁的内容相当多。从这些内容可以看得出,孔子对于不同的人和事,在仁的方面有不同标准和要求。但是,最根本的是,孔子认为仁并非远不可及或者高不可攀,而是每个人都可以做到的事情,所以他说“仁远乎哉?我欲仁,斯仁至矣”。
义的方面,本人以为“富与贵,是人之所欲也,不以其道得之,不处也。贫与贱,是人这所恶也,不以其道得之,不去也”最能说明问题。虽然这段话后半段谈的是仁,但其实际内涵应当属于义的问题。
而对于礼的问题,孔子对其子孔鲤所说“不学礼,无以立”则足以说明了。
信是孔子最强调的。子贡问政,孔子认为理想状态是“足食,足兵,民信之矣”三个标准。子贡问“必不得已而去,于斯三者何先”,孔子首先回答“去兵”。子贡又问“必不得已而去,于斯二者何先”,孔子回答“去食。自古皆有死,民无信不立”。由此可见,孔子将信放到多么重要的地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