秦王朝灭亡的原因是什么

如题所述

秦朝灭亡的原因有两方面。

一方面是表面原因,即:秦王朝的暴政。
秦朝的暴政主要侵害的是当时广大农民的利益。但基于农民在政治上的局限性,使得这些(暴政)还不足以动摇秦朝的国本。也就是说,最起码还不至于导致秦朝过快的灭亡。在这方面最好的例子就是陈胜、吴广起义,由于这是一场由“正宗的”农民领导的起义,所以很快就被秦朝军队平定了。

另一方面是根本原因。即:政治制度。
秦朝的政治制度,典型的比如郡县制,严重侵害的是“前封建贵族”的利益(而他们的代表人物就是项羽,项羽是前楚国封建贵族后裔)。因此,秦朝建立后,这些人无时无刻不想着反扑。在政治上,由他们领导的“起义”眼光比单纯的农民起义更长远,目标也更明确,因而对秦朝统治阶级的冲击力和破坏力也就更强大。

综合以上两点,秦朝的灭亡是暴政损害了农民的利益,加上政治制度损害了前封建贵族利益之后,两个“后者”共同作用的结果。
温馨提示:答案为网友推荐,仅供参考
第1个回答  2019-08-24
春秋战国时代
,诸候不断混战,
长期的战争
,使人民生活疾苦,人民渴望和平与统一。而当时的现实,周室已经无法控制局面。诸候国逐渐强大,通过战争来实现统一。当时的社会矛盾是
战争与和平
的矛盾。秦国的变法,是统一的选择,通过变法,最大限度地调动了
战争机器
,只有强制性地驱动人力、物力,才能使秦国更加强大。在当时,秦国的“苛政”没有使秦国灭亡,是有其合理性的一面。“商鞭变革”获得秦人的支持,《
史记
》记载“行之十年,秦民大悦,道不拾遗,山无盗贼,家给人足。民勇于公战,怯于私斗,乡邑大治。”在战争的压力之下,想通过所谓的“仁政”休养生息,是不可能的。战争是残酷性,为了诸候国的生存,必需调动一切战争资源,必需有兵役、劳役,最终劳民伤财。长期的战争,更需要长期地强制性调动一切战争资源。如果用“仁政”,就不能最大限度地调动人力、物力,就会在战场上失败,最终威胁诸候国的生存。战争是灾难的开始,又是灾难的结束,人类社会渴望和平,意味着战争必须结束。历史选择了秦国,结束分裂的战乱。商鞭的变法应运而生,是时代的选择。在长期战争的特殊环境下,历史否定所谓的”仁政“,而肯定秦的变法。
但统一后,人心思定,人民渴望和平与幸福,社会的矛盾不再是战争与和平的矛盾,而是反抗与压迫的矛盾。人民渴望能有安定和睦的环境,而对秦朝的”苛政“否定。
否定之否定规律
,揭示事物发展的道路是曲折向前的。统一是大势所趋,是必然性的。和平是历史的长期结果,战争只是短期的结果。只有在特殊性的环境下。“商鞭变革”才有其存在的合理性。秦国统一后,没有及时改变政策,仍用“商鞭变法”,在“苛政”下,民不聊生,违背了人民的意愿,最终被历史所抛弃。历史对“商鞭变法”否定,而肯定“仁政”。改变秦朝的命运,是陈胜起义。秦朝强制性调动人力修筑工事,因为误期不能到达,按秦法令要严罚,造成陈胜起义。点点星火,点燃全国,带起反秦势力,在浩浩荡荡的反抗之下,秦国灭亡。这就是为什么秦国在统一之后灭亡,里面有量变与质变的问题。量变和质变是辨证统一的,量变是质变的前提和必要的准备,一切事物的发展,从量变开始,量变积累到一定的程度,才能突破度的界限,引起事物的质变。统一前,秦的“量”是指秦地。统一后,秦的“量”是指全国。统一前,秦人经过秦国的长期治理,人心安稳。但统一后,六国之人没有经过秦政洗礼,对秦的“苛政”难以接受,人心未稳,潜伏动乱危机。《史记》记载“商鞭变法”初时:“令行于民期年,秦民之国都言令之不便者以千数。”在这里可以看到,在变法初期,秦人也抵制变法。六国之民初被秦国统治,同样抵制秦政。人民在战争结束之后,渴望和平稳定的生活,人心思定。而秦国不反思,更换政策,仍用“苛政”。随着秦统治的扩大,反抗秦的量变扩大,而且秦政越来越苛,达破一定的度后,就会质变。被压迫的人民,终于起来反抗秦朝,秦朝在起义反抗之下崩溃了。
社会是不断发展的,历史只是过去。秦先统一而后亡,是社会历史发展的必然结果。封建社会经过了二千年的改朝换代,最终还是被淘汰,证明了事物曲折向前发展的,人类社会不断向前发展。正面了解秦朝,通过辨证分析,既有肯定又有否定,反对“否定秦一切”的观点。
第2个回答  2017-08-11
用力过劲,求治过速。后世的隋朝也是一样的原因,两个很伟大的王朝,很可惜。所以,才有现在“治大国如烹小鲜”的警世名言。
相似回答