如何培养一个合格的管理人才

如题所述

如果把为社会培养适用型人才作为培养目标,那么学校对人才培养目标的定位应遵循“从社会中来,到社会中去”的原则,简言之对社会需求要有所了解,这是把好人才“进口顺畅”、“出口通畅”关的前提。从有关的用人单位抽样调查表明,对高等职业技术学院会计专业毕业学生动手能力的满意度评价,一般满意度可达90%,但计算机应用能力及外语水平满意度仅为40%和30%,对于其他相关的经济管理知识能运用自如的更是少之甚少。由于相关专业知识的缺乏,限制了学生的思维发展空间,导致学生所掌握的知识难于应对社会经济的快速发展,更谈不上成为合格的管理活动的参与者。除此之外,一些用人单位指出,有的学生由于缺乏税法知识,不是损害国家利益,就是让企业蒙受不必要的经济损失。这从一个层面给职业技术教育对会计人员在学校期间进行的教育培养目标提出了警示,职业教育的目的不是培养大量的只知道按程序走的“机器人”,而应该以培养综合素质高、业务能力强的适用型人才为目标,切实做好各项相关工作。

一、根据教育对象的不同设定适宜的教育目标

经过长达20年之久的改革开放,中国的经济已发生了翻天覆地的变化,伴随着经济活动而产生的经济业务也呈现出多样化、复杂化。根据经济发展的需要对会计人才的培养,已由过去的学校培养和单位自行培养模式逐步转为以学校系统培养为主,社会办学培养为辅的基本模式。学校已成为会计人才培养的主战场。中国的职业教育经过20年的努力已取得了长足的进步,但职业教育教育的现状却不尽人意,许多人才培养出来仍然适应不了社会经济发展的要求,这一现状除了体制、规模等因素外,关键的问题还是培养目标与社会需求仍存在一定偏差。职业教育要适应未来的需要,必须坚持“三个面向”的方针,不断完善职业教育体系,根据社会对人才的需求确定培养目标。但在实践当中,很多学校对人才的培养教育目标设定始终滞后于市场的需要,其原因就在于严格遵守过于“呆板”的教学计划使学校对市场的灵敏度大打折扣。在经济社会高度发展的今天,如果职业技术教育还没有一个随机应变的人才培养目标设定,还是抓住过去的教学计划原地不动地进行修修补补,实现为社会培养实用型人才显然会变成一句空话。由于企业规模、岗位的不同,对人才层次的需求也不同,学校培养的人才是否具有较好的应变能力,还取决于学校培养人才的指导思想是以过期的教学计划为核心,还是以市场的需求为导向。高等职业教育就是要体现其针对性、适用性、实践性为特点,以面向社会、服务社会为宗旨,以培养实用型的会计人才为目标的新的教育体系,根据教育对象的不同,设定适宜的教育目标是高等职业教育不断发展和完善的立足之本。

二、 合理设置课程结构是实现教育目标的关键

会计是经济管理活动的重要组成部分,在经济管理活动中扮演着重要的角色。经济越发展,社会对会计的要求就越高。培养综合素质高、业务能力强的实用型会计人才,已经成为不同层次的学校对人才培养目标设定的关键。根据社会对人才的需求不难看出,社会对会计人才的知识结构要求已由过去的过分强调“专才”过渡到“广”和“博”的复合型人才。由于会计事项的复杂性要求未来的会计人才必须具备较强的应变能力,才能应对日趋复杂的经济业务。而应变能力的培养则涉及到教学内容的设置和教学方法的实施,具体体现为课程结构的合理性和教学方法的灵活性。
(一)课程结构的合理设置决定着学生知识结构合理
性。实现职业教育教学质量的现代化是职业教育发展的必由之路。要实现职业教育教学现代化,必须更新教育教学观念,改变教学管理体制和运转模式,冲破传统观念的束缚,大胆借鉴国内外职业教育先进的教学思想、方法、观念和模式,变科本位的教学模式为人本位的教学模式,合理设置专业,开发适应社会经济发展的课程体系,使专业课程的设置社会化,社会需要什么样的人才就设置什么样的专业、开设与之相对应的课程,这样才能体现现代教育的思想和现代经济思想的特点。一个学校培养的学生进入社会,能否适应社会的发展,作为合格的会计人才能否对企业未来所面临机遇和风险作出正确的预测和判断,真正做到对企业经济管理活动的参与者,确保企业的财产安全,除了掌握较强的专业知识外,还应对相关的经济知识、法律法规知识有所了解。所谓“授之于鱼,不如授之于渔”就是要通过合理的课程设置教育,让学生掌握更多的相关知识,使之能轻松应对未来的变化。目前我国正处于经济转轨时期,掌握专业知识、相关经济知识及培养良好的纳税意识,可以更好地服务于企业,体现教育面向社会、服务社会的的宗旨,对学生未来的继续学习和发展也是十分必要的,而培养学生的继续发展能力,教学课程及内容的设置合理性起着至关重要的作用。
(二)灵活的教学方法决定学生的应变能力。会计学是一门应用型学科,高素质的会计人才应成为“嘴有一张,手有一双”即具备理论与实践相结合的能力。要把学生培养成为有用之才,除了正确把握教育目标外,在教学过程中所选择的教学方法同样重要。首先,作为教学内容的实施者在教的过程中应正确了解培养对象和理解培养目标,灵活掌握教学方法,避免“从书本中来,到书本中去”仅扣教材和大纲,生搬硬套,“两耳不闻窗外事,一心钻研教科书”的旧套路。中国的经济发展如此快速,经济信息瞬息万变、会计事项日趋复杂,一本教科书岂能涵盖所有复杂的会计事项,再者教科书的内容往往会滞后于经济现象的变化,如果教学方法仅限于如何让学生理解、消化教材内容,显然不可取的,其教学效果必然是失败的。
(三)在综合素质的培养方面,更多的要通过执教者的综合素质和人格魅力的提高对学生进行潜移默化的影响。适时地抓住时机对学生进行职业道德教育和税法及纳税意识的培养,对于学生综合素质的提高和减少经济犯罪是很有必要的。另外,对学生的团队合作就是和挫折感培养、健康心理培养也不可忽视。很多学生在校是品学兼优的好学生,但走入社会却四处碰壁,处理业务上是一把好手,在处理人际关系却常常感到被动不堪,缺乏与人沟通、合作的能力,遭遇挫折往往一蹶不振、难于自拔。可见综合素质、挫折承受能力的培养,在学校中也占有不可取代的位置。因此学校应当有意识地为学生创造一个宽松的个人成长空间,使他们有更多的机会学会与人交往、沟通,学会各种关系的协调和处理,让他们在挫折和失败中找到成功的轨迹,享受成功的快乐。当然学校与社会合作为学生营造良好的外部环境也是不可忽视的。

三、实践性教学是实现高职教育目标的具体体现

会计教学不同与其他学科,教学效果的成败往往体现于学生的动手能力的强弱和对经济现象进行正确的判断和理解。如果高职的会计课教学只侧重于理论知识的掌握,则是“纸上谈兵”,是直接导致学生对所学知识是知其然而不知其所以然,无法培养学生发现问题、解决问题的能力。实践是理论知识转化为应用能力的过程,实践证明,通过实践教学的实施,90%以上的学生对所学的理论知识在不同程度上会有进一步的理解。当然实践性教学进一步夯实了学生的理论功底和动手能力,提高了学生未来走向社会,面对复杂经济业务的应变能力。但是目前的实践性教学还没有做到与企业和社会的紧密结合,多半还是处于封闭状态,操作方法多为老师以统一的教材为学生讲解示范,布置每一天应该完成的业务,实习结束后老师给出标准答案。如此的实践难免会使学生形成一种依赖思想,导致学生在实际工作中难于适应错综复杂的经济业务。因此在实践教学方面逐步的由“封闭式”走向“开放式”,主动与社会和企业“联姻”,让学生接触真实的经济业务,彻底断绝学生对老师的依赖,使学生在实践当中不断成长。
综上所述,中国实现现代化,就是要把国家建设成为繁荣富强、民主文明的社会主义国家。从这个意义上来讲,职业教育的发展,就是要为我国经济建设和发展培养高素质的专门人才。高等职业教育对会计人才的培养,不仅教育目标要以社会发展同步,还要注重现代经济知识和先进的管理知识的整合性要求,突破原有的学科结构,实行多学科的有效融合,根据社会发展的需要,适应现代知识经济瞬息万变的特点,以培养高素质、能力强的应用性会计专业人才为目标,为社会培养和输送健康型的高质量的经济管理人才。
温馨提示:答案为网友推荐,仅供参考
第1个回答  2011-09-07
这个?
估计要大部头的书才能解决。
根据个人经验简单描述一下吧。
培训+引导:没有人天生就会的。
平台:是骡子是马,总要遛一遛的,不让遛,千里马也难表现出来。
授权:没有权力,啥决定都不能做,怎么去管理?
约束:有权力,还得约束,用制度去监管。
激励+处罚:对谁都要有,方式太多,看他的需要。

如果还有需要,可以继续补充。本回答被提问者采纳
第2个回答  2011-09-08
管理者应具备的六大能力 :
1、沟通能力。为了了解组织内部员工互动的状况,倾听职员心声,一个管理者需要具备良好的沟通能力,其中又以“善于倾听”最为重要。惟有如此,才不至于让下属离心离德,或者不敢提出建设性的提议与需求,而管理者也可借由下属的认同感、理解程度及共鸣,得知自己的沟通技巧是否成功。
2、协调能力。管理者应该要能敏锐地觉察部属的情绪,并且建立疏通、宣泄的管道,切勿等到对立加深、矛盾扩大后,才急于着手处理与排解。此外,管理者对于情节严重的冲突,或者可能会扩大对立面的矛盾事件,更要果决地加以排解。即使在状况不明、是非不清的时候,也应即时采取降温、冷却的手段,并且在了解情况后,立刻以妥善、有效的策略化解冲突。只要把握消除矛盾的先发权和主动权,任何形式的对立都能迎刃而解。
3、 规划与统整能力。管理者的规划能力,并非着眼于短期的策略规划,而是长期计划的制定。换言之,卓越的管理者必须深谋远虑、有远见,不能目光如豆,只看得见现在而看不到未来,而且要适时让员工了解公司的远景,才不会让员工迷失方向。特别是进行决策规划时,更要能妥善运用统整能力,有效地利用部属的智慧与既有的资源,避免人力浪费。
4、决策与执行能力。在民主时代,虽然有许多事情以集体决策为宜,但是管理者仍经常须独立决策,包括分派工作、人力协调、化解员工纷争等等,这都往往考验着管理者的决断能力。
5、培训能力。管理者必然渴望拥有一个实力坚强的工作团队,因此,培养优秀人才,也就成为管理者的重要任务。
6、统驭能力。有句话是这样说的:“一个领袖不会去建立一个企业,但是他会建立一个组织来建立企业。”根据这种说法,当一个管理者的先决条件,就是要有能力建立团队,才能进一步建构企业。但无论管理者的角色再怎么复杂多变,赢得员工的信任都是首要的条件。
管理者需要具备的管理技能主要有:
1、技术技能
  技术技能是指对某一特殊活动——特别是包含方法、过程、程序或技术的活动——的理解和熟练。它包括专门知识、在专业范围内的分析能力以及灵活地运用该专业的工具和技巧的能力。技术技能主要是涉及到“物” ( 过程或有形的物体 ) 的工作。
2、人事技能
  人事技能是指一个人能够以小组成员的身份有效地工作的行政能力,并能够在他所领导的小组中建立起合作的努力,也即协作精神和团队精神,创造一种良好的氛围,以使员工能够自由地无所顾忌地表达个人观点的能力。管理者的人事技能是指管理者为完成组织目标应具备的领导、激励和沟通能力。
3、思想技能
  思想技能包含:“把企业看成一个整体的能力,包括识别一个组织中的彼此互相依赖的各种职能,一部分的改变如何能影响所有其他各部分,并进而影响个别企业与工业、社团之间,以及与国家的政治、社会和经济力量这一总体之间的关系。”即能够总揽全局,判断出重要因素并了解这些因素之间关系的能力。
4、设计技能
  设计技能是指以有利于组织利益的种种方式解决问题的能力,特别是高层管理者不仅要发现问题,还必须像一名优秀的设计师那样具备找出某一问题切实可行的解决办法的能力。如果管理者只能看到问题的存在,并只是“看到问题的人”,他们就是不合格的管理者。管理者还必须具备这样一种能力,即能够根据所面临的现状找出行得通的解决方法的能力。
  这些技能对于不同管理层次的管理者的相对重要性是不同的。技术技能、人事技能的重要性依据管理者所处的组织层次从低到高逐渐下降,而思想技能和设计技能则相反。对基层管理者来说,具备技术技能是最为重要的,具备人事技能在同下层的频繁交往中也非常有帮助。当管理者在组织中的组织层次从基层往中层、高层发展时,随着他同下级直接接触的次数和频率的减少,人事技能的重要性也逐渐降低。也就是说,对于中层管理者来说,对技术技能的要求下降,而对思想技能的要求上升,同时具备人事技能仍然很重要。但对于高层管理者而言,思想技能和设计技能特别重要,而对技术技能、人事技能的要求相对来说则很低。当然,这种管理技能和组织层次的联系并不是绝对的,组织规模大小等一些因素对此也会产生一定的影响。
第3个回答  2011-09-07
dwadwadawdaw