在中国古代皇室,立嫡还是立贤,会有什么不同的结果呢?

如题所述

古代立储君,“有嫡立嫡,无嫡立长,父死子继,兄终弟及”,但多采用嫡长子继承制。立嫡的优势是较为平稳,名正言顺,是维护统治秩序最稳定的方式。如果废“嫡”立“贤”,多数情况下朝局会有一定动荡,因为这牵扯到名分之争、利益之争,很多情况下还是殊死较量。

立嫡,有利于国家稳定

皇位的传承是“国本”,将皇位有序地、顺利地传给子孙,来“奉宗庙之重,终无穷之祚”,是历代皇帝的共同心愿,在中国漫长的政治实践中,逐渐形成了一套皇位传承的规制。

主要有“兄终弟及”的商朝模式,“父死子继”的周儒模式、“幼子守家”的蒙古模式,以及时不时推行的“择贤君而立”的模式。

从整个中国封建专制社会的发展进程来看,特别是“独尊儒术”以后,各代基本通过立嫡长子来解决皇位传承问题,上至皇帝官员,下至庶民百姓,无不认同这一观念。

“嫡长子继承制”的关键是“嫡”而非“长”,皇子母亲的正妻(皇后)身份是最主要的。只要拥有嫡长子身份,即使他资质偏低,平庸无能,若无意外发生,也能顺利继承皇位。

这样做的好处是,继承人选具有很高的确定性,人们十分清楚未来皇位的继承人选,避免诸子群起争夺,避免统治集团内部分裂,有利于统治秩序的稳定。

立贤,王朝有政局动荡风险

其实,究竟采取“嫡长子制度”还是“选贤与能”的标准确立储君,一直是困扰最高统治者的大难题。本着“天下之命悬于太子”的原则,一些明智的君主为了维护“祖宗基业”另想办法,在诸子中选择才能出众的儿子为储君。

春秋时代,赵氏宗主赵襄子因母是从妾,又是狄人之女,原在诸子中名分最低。可是他小就敏而好学,胆识过人。其父赵简子经过多年考察,欣赏其才学和胆识,废掉世子赵伯鲁,破例立赵襄子为世子。赵襄子后来同魏氏、韩氏三家分晋,开创了赵国

宋仁宗赵祯自己有子嗣,但认为皇族子弟赵曙,天性极为孝顺,又喜好读书,不做嬉游玩乐的事情,穿的用的节俭朴素得像一个儒者,最终立赵曙为储君,即宋英宗。但这只是平稳交接的例子,一旦确立“立贤”这一原则,那么有资格继位的,人人皆会自觉为“贤”,从而觊觎、攫取皇太子的地位。 

温馨提示:答案为网友推荐,仅供参考
相似回答
大家正在搜