个案概念化的四个要素

如题所述

1、不必要对个案的每个情感、行为表现都概念化形成假设,这对治疗无益,可能只是在秀咨询师自己的自恋。虽然我们成人的每一个情感、认知、行为模式都与早年经历有关,但将之一一分析解释,对来访者并没有帮助。

比如:有的咨询师在咨询中大谈来访者现有的警察的职业选择,来源于小时候形成的对自己想做坏事潜意识冲动的反向形成。而全然不顾来访者的来访目的与现在当下困惑并不是想不想继续警察的职业。

2、个案概念化的目的是为了更好地治疗,为治疗指明方向。一个过于宽泛的概念化解释与假设,并不能为治疗提供指引。

比如,几乎我们对每个来访者都可以说“你现在的问题来源于你早年与父母的关系”。但只是这样泛泛地说,就好比你和每一个人说,你现在有这样的生活,是因为因果报应。


3、对于一个人现状的理解,我们可以至少有创伤经历、早期认知和情绪问题、冲突和防御、与他人关系、自体的发展、依恋、认同的发展等几个方面,可以用来阻止我们的思路,形成假设。

可以说,有多少关于发展的组织思路,有多少因果理论体系,就会有多少将来访者的现在模式与成长经历联系在一起的解释与假设。那么选择哪一个方向来组织思路呢?我的建议是从来访者报告的素材与成长经历开始,再去选择最合适的与发展有关的理论体系和组织思路才有意义。

如果反过来,你头脑中只有一个思路,或先入为主地只认定一种你偏爱的理论解释体系,这样会犯了先定罪,再找证据,选择性关注素材的毛病,就做不到中立、节制、均衡地悬浮地注意了。

4、在解释时,要牢记我们建立的成长经历与成年后问题模式之间的联系是假设的,是最能解释现有症状的最好猜测,而非事实。

因此,关于联系的语言要反映出这一点,最好使用像“或许,有没有可能,大概是这样,会不会是”等之类的短语。以给来访者反映的空间,既可验证我们的假设合理性以及对方的接受度,也避免过于武断,野蛮分析。

最后还是要再次强调,对同一个现象,你可以有无数种概念化的理解、解释或假设。比如对于婆媳关系不良,我们可以从经典精神分析、客体关系、自体、依恋理论等各个方面来解释。

如果不能分清哪个是最有效的最能帮助到来访者的解释,假设越多,可能你越糊涂。但尽管如此,总比脑中空空,还以“要忍受不确定性”为防御的说辞来得要好。

温馨提示:答案为网友推荐,仅供参考