古代计时方法有哪些?

如题所述

1. 地支计时法:古人将一昼夜划分为十二个时辰,每个时辰以十二地支加上“时”字命名,如子时、丑时等。每个时辰相当于现代的两个小时。例如,子时对应23点至1点,其他时辰依此类推。
2. 十二时段计时法:一昼夜被分为十二个时段,每个时段也称“时”,如夜半、鸡鸣等,每个时段同样约等于现代的两个小时。例如,夜半对应23点至1点,其他时段依次类推。
3. 更点计时法:这种计时法出现较晚,主要用于夜间。一夜间分为五个时辰,也称“更”,每个更约等于现代的两个小时。例如,一更对应晚上7点至9点,二更对应9点至11点,以此类推,“三更半夜”即由此而来。
4. 漏刻:漏刻是一种使用漏壶和带有时间刻度的标尺组合的计时工具。它的发明年代不可考,但据史书记载,西周时期已有漏刻。漏刻通过观察水滴下落的情况来计算时间,与今天的沙漏原理相似。漏刻因其不受天气影响,应用较为广泛。
5. 钟表:古巴比伦人最早发明了水钟,东汉时期的张衡制造了漏水转浑天仪,这是早期机械钟的雏形。北宋时期,苏颂和韩公廉等人创制的水运仪象台,更是运用了擒纵机构,显示了中国古代在机械钟表方面的成就。尽管如此,机械钟在古代并不普及。
温馨提示:答案为网友推荐,仅供参考