我国地质高端科技转化与应用中存在的问题

如题所述

近年来,与地质勘查明显增加的科技投入相比,地质勘查的科技产出成果并未有明显的上升趋势,科技著作、获奖成果数目变化趋势并不明显。虽然地质勘查项目逐年增加,大部分项目完成情况也不错,但是科技成果应用转化程度不高,服务的范围也不够广泛,取得的社会经济效益不明显。正如《国土资源“十二五”科学和技术发展规划》中指出的:“地质勘探科技工作的资金保障不稳定,基础性、综合性科技工作滞后,科技成果的转化应用亟待加强。”我国地质高科技转化与应用主要存在以下问题:

(一)科技投入机制不完善

1999年地勘队伍属地化后,国家资金大量退出了矿产勘查领域,但市场资本没有大规模进入(姚华军等,2005),地质勘查科技投入总量不高。此外,我国地质勘查还需要加强科技投入渠道的多元化建设。2007~2009年,我国地质勘查科技投入中的中央财政一直占总投入的50%以上,其中,2008年政府资金达16亿元,占总投入的80%。企业资金、金融机构以及其他渠道的资金投入虽有所增长,但相比政府科技投入而言,仍比重太低。近年来我国 R&D投入总量不断增长,但与国际上其他国家相比仍存在很大差距,2005年我国R&D经费投入总量仅为美国的9.57%(廖添土,2008)。R&D/GDP值象征一国在经济发展中的科技投入强度,是进行科技投入强度国际比较时普遍采用的指标。经济发达国家投入强度均在2%~3%(程文欣,刘敏,2007),2005年我国R&D强度仅为1.34%,而瑞典的R&D强度达到4.25%,是我国的3倍多(廖添土,2008)。与发达国家相比,我国的R&D强度仍处于较低水平。

我国的地质勘查科技投入无论在投入总量、投入渠道以及投入强度等方面都与国外发达国家存在很大差距,而这些直接影响到地质科技的发展速度以及科技成果的转化水平。国际上,矿产勘查投融资的一个重要模式与途径是通过金融市场——勘查资本市场,如加拿大、澳大利亚、英国、南非等国家证券市场中,都云集众多来自全球各地、从事矿产勘查的上市公司,堪称矿产勘查资本市场。王瑞江等(2008)研究发现,世界矿产勘查态势的显著特点之一是,商业性勘查融资渠道和融资方式呈多样化趋势。除财政资金外,银行贷款、企业自有资金、个人资金、跨国资金都已成为商业性勘查的重要融资渠道,而且企业还可以通过各种不同的融资工具组合和融资工具创新来拓宽融资渠道。Gordon J,Bogden(2001)总结了加拿大初级勘查公司的权益融资方式,包括合资协议模式(Joint Venture)、分段购买持有模式(Earn In)、销售或者利润分红权融资模式(Royalty Sale)、私募股权模式(Private Equity)、税收优惠的流通股票模式(Flow Through Financing)等。尹筑嘉(2007)研究发现,发达国家矿产勘查项目融资方式早已实现了以市场融资为主,矿产勘查所需的资金主要来源于风险投资、债务融资和公开上市等方式。全球主要矿产勘查资本市场情况详见表2-18。

(二)地质科技成果转化尚未形成完善的供需机制

目前,我国在地质科技成果转化方面尚未形成完善的供需机制。主要表现在:

一是地质调查任务部署中,未将地质调查工作实施与科技进步进行紧密结合,重点放在工作量方面,对技术及成果质量考核标准和要求低,地质工作人员对新技术和装备的应用没有意识,所有工作仅局限于自己熟悉的手段,因其在全行业的示范作用,弱化了全国地质行业对新技术的需求。

表2-18 全球主要矿产勘查资本市场情况

资料来源:根据交易所披露信息与报告整理。

二是地质勘查的科技成果在研发阶段获得支撑后,缺乏后续经费进行推广完善方面的支持,导致成果转化应用率低,新技术的研究团队瓦解,造成了科研经费的浪费非常严重。

三是地勘市场的准入制度和管理方面亟待加强,目前大量的个体队伍以挂靠和借用资质方式承揽地质工程,未能纳入监管和考核体系,其利用不合理的低成本优势,对市场形成了极大的冲击,扰乱市场秩序,对行业发展造成损害。

四是国内地质行业的企业及技术用户新技术与装备的开发与应用能力不足,在目前国内市场的环境下,对科技成果的价值认识不高,与新技术研发单位在合作方面难以达成共识,没有建立良好的合作转化机制。

(三)信息传递渠道不畅通

科技成果转化缺乏双向沟通机制,联系科技成果供给与需求双方的中介组织缺乏,科研成果转让渠道不畅,供需脱节现象十分严重。企业所需要的大量科技信息无人提供,同时许多信息机构掌握着大量的科技信息却很少与企业联系。一些科技成果转化后的问题、实际效果等,也不能及时地反馈给科研人员。科技系统内部同样缺乏有效的信息沟通机制,造成研究项目低水平重复,使稀缺的政府科研投入经费变成了“撒胡椒面”局面。

(四)科技评价机制不够健全

目前的科技人员不关心科技成果的转化,只关心其自身科研成果的获奖及排名,导致研究成果不可避免地与现实应用有差距、与市场经济不适应,这与科研人员市场意识不强、科技评价机制不够健全有关,严重制约了科技成果向生产力的转化。

(五)资金短缺成为制约成果转化的瓶颈

地质科技成果转化资金严重不足,不仅体现在政府投入的不足上,还表现在资金来源渠道单一。地质行业各研究所、事业单位与相关院校的科研经费绝大多数来源于国家的财政支持,很少有私人企业的投入。另外,我国科技风险投资机制不健全,风险投资企业规模小、资金实力不强,风险基金投入科技成果转化的规模和方式还不能适应社会需要。科技成果转化的金融支持渠道不畅通、资金投入不足,使许多科技含量高、市场潜力大的成果无法及时有效地转化为现实生产力。

(六)地质科技成果转化专业人才缺失

从调研情况来看,我国大多地质科研机构作为地质科技领域公益性机构,重点任务是围绕地质科技展开研究,地质成果转化和市场的营销方面没有形成强有力的专业队伍,部分已经转成企业的地质科技单位又受到单位定位不清、负担重、政策约束等方面的原因,成果转化的能力和效果较差,成果转化过程在市场培育阶段付出艰辛努力,一旦成果转化成功则输给了后继的跟进企业,从而造成成果转化过程保守,科研人员参与转化全过程会影响了新成果的研究与开发,在造成科研资源极大浪费的同时,也制约了成果的转化效率。

(七)知识产权保护不健全

虽然国家针对知识产权保护制定了相应的法律法规,但我国一些地质科研人员缺乏知识产权保护意识,只重视科技成果的鉴定与评奖,而忽略了开发的可行性、生产的实用性,在技术成果交易中,技术专利被侵权,利益分配出现冲突等问题层出不穷。由此,大量的技术成果在开发过程中成为竞争对手抄袭模仿的对象,前期高额的投入无法形成高附加值产品的销售,导致转化效果不佳。

温馨提示:答案为网友推荐,仅供参考