对<<夸父逐日>>中的"弃其杖,化为邓林"应如何理解

如题所述

弃其杖,化为邓林解释是:(夸父)遗弃的手杖变化成了一片桃林

夸父逐日
夸父与太阳竞跑,一直追赶到太阳落下的地方;他感到口渴,想要喝水,就到黄河、渭水喝水。黄河、渭水的水不够,又去北方的大湖喝水。还没赶到大湖,就半路渴死了。他遗弃的手杖,化成桃林从前,共工与颛顼争为帝王,发怒撞不周之山,支撑天的柱子折了,系挂地的绳子断了。天向西北方倾斜,所以日月星辰都朝西北方移动;大地的东南角陷塌了,所以江河泥沙朝东南角流去。
共工怒触不周山
从前,共工与颛顼争为帝王(共工:传说中的部落首领。颛顼:传说中的五帝之一,黄帝轩辕氏的孙子),(共工)发怒撞不周之山(触:碰,撞。不周山:传说中的一座大山),支撑天的柱子折了(按,古人认为天圆地方,天有八根柱子支撑,地的四角有大绳拴挂),系挂地的绳子断了。天向西北方倾斜,所以日月星辰都朝西北方移动(焉:代词兼语气词,与“于是”或“于此”相当);大地的东南角陷塌了,所以江河泥沙朝东南角流去(潦:积水。水潦,这里泛指大地上的江河。尘埃:尘土,这里指泥沙。归:归向,这里指流向)。
温馨提示:答案为网友推荐,仅供参考
第1个回答  2009-05-29
“弃其杖,化为邓林”突出表现了夸父造福后代的精神,也表现了夸父对后代继续完成他未完成的事业的希望,为继续追赶太阳的提供了解渴庇荫的桃林。本回答被提问者采纳
第2个回答  2009-06-09
夸父遗下的手杖化为一片桃林这一结尾,以富有诗意的高度想像力,丰富了《夸父逐日》这一神话的内涵,丰满了夸父的形象,表现了一种勇敢追求、死而不已、甘为人类造福的精神,使整个神话更具有浪漫主义精神和感染力。

人应该为人类造福、死而后已,丢掉性命也在所不惜。
夸父遗下的手杖化为一片桃林这一结尾,以富有诗意的高度想像力,丰富了《夸父逐日》这一神话的内涵,丰满了夸父的形象,表现了一种勇敢追求、死而不已、甘为人类造福的精神,使整个神话更具有浪漫主义精神和感染力。
夸父口渴而死,“弃其杖,化为邓林”。那么,什么是“邓林”呢?“邓林”实有其地,在现在大别山附近河南、湖北、安徽三省交界处。据清代学者毕沅考证,“邓”“桃”音近,“邓林”即“桃林”。“邓林”为地名之说,与“邓林”即“桃林”之说并不矛盾。我们可以认为,“邓林”既是地名,也是“桃林”,“邓林”这一地名是因“邓林”的“桃林”之义而得名的。此外,“杖”与“桃林”同为木,形象上有嗤ㄖ�Γ豢涓傅目诳嗜绶伲�胩峁└侍鸲嘀��岛统善�桃醯摹疤伊帧保�谀谌萆弦彩窍嗪系摹?涓敢畔碌氖终然��黄�伊终庖唤嵛玻�愿挥惺�獾母叨认胂窳Γ�岣涣恕犊涓钢鹑铡氛庖簧窕暗哪诤��崧�丝涓傅男蜗螅�硐至艘恢钟赂易非蟆⑺蓝�灰选⒏饰�死嘣旄5木�瘢�拐�錾窕案�哂欣寺�饕宓镊攘Α?/P>
第3个回答  2009-05-29
“弃其杖,化为邓林”突出表现了夸父造福后代的精神,也表现了夸父对后代继续完成他未完成的事业的希望,为继续追赶太阳的提供了解渴庇荫的桃林。
第4个回答  2009-06-02
夸父遗下的手杖化为一片桃林这一结尾,以富有诗意的高度想像力,丰富了《夸父逐日》这一神话的内涵,丰满了夸父的形象,表现了一种勇敢追求、死而不已、甘为人类造福的精神,使整个神话更具有浪漫主义精神和感染力。

人应该为人类造福、死而后已,丢掉性命也在所不惜。

参考资料:http://zhidao.baidu.com/question/30417872.html?si=3而且跟我们老师讲的一模一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