大学生的心理健康问题该怎么解决?

如题所述

我国大量的调查表明,20%左右的大学生中呈现不同程度的心理适应不良现象.心理障碍发生率与已往相比有明显上升趋势。因此,心理健康教育显得尤为重要。那么目前高校大学生的心理健康状况如何? 大学生的心理健康有何特殊性?如何使当代大学生的心理更健康等问题,一直是我们高校教育工作者思考的问题。为了比较真实地了解大学生心理健康状况,为高校的心理健康教育工作提供理论依据,本书结合高校的实际情况,对大学本科不同年级的学生心理健康状况进行了深入的调查研究。 一、大学生心理健康的概念 长期以来人们只注意大学生生理上存在的健康问题,而忽略了心理上也存在着健康问题。实际上,人体本是生理与心理的统一体,健康的意义不仅在于生理方面,在心理方面也极为重要。 1989年,WH0深化了健康的概念,认为健康应该包括躯体健康、心理健康、社会健康,社会适应良好和道德健康,要求人们不能以躯体状态来评判一个人的健康,而应从四个方面综合评判一个人的健康。 关于心理健康的含义,国内外专家有过不少的研究和论述。心理学家英格里希(H.B.English)指出:“心理健康是指一种持续的心理状态,当事者在这种状态下,能良好地适应,具有生命的活力,而且能充分发挥其身心的潜能,这乃是一种积极的状态。不仅是免于心理疾病而已。”精神病学家梅尼格尔 (KarlMenniger)认为.心理健康是指人们对于环境及相互间具有最高效率及快乐的适应情况。心理健康者应能保持稳定的情绪、敏锐的观察力和愉快的心态。社会工作者波孟(w.W.Bochm) 指出:“心理健康是合乎一定水准的社会行为:一方面能为社会所接受,另一方面能为本身带来快乐。” 虽然关于心理健康的含义,国外学者的理解各有不同,众说纷纭,但都比较倾向地认为,心理健康是指生活在一定的社会环境中的个体,在高级神经功能正常工作的情况下,智力正常、情绪稳定、行为适度.具有协调关系和适应环境的能力和特征。我们在讨论大学生心理健康时,一定要认识到大学生心理健康并不是一种固定的状态。而是一种不断发展的过程;同时心理健康也不是指对任何事物都能愉快地接受,而只是在对待环境和问题冲突的反应上。能更多地表现出积极的、适应的倾向。 大学生心理健康的标准、原则及应具备的能力1.心理健康的标准 心理健康标准的问题,是一个一直受到人们关注的问题。国内外不少专家对此都有过研究和论述。 1946年第三届国际心理卫生大会曾经把心理健康的标准拟定为“所谓心理健康,是指在身体、智能以及情感上与他人的心理健康不相矛盾的范围内,将个人心境发展成最佳状态。” 具体标志为:“①身体、智力、情绪十分协调;②适应环境,人际关系中,彼此谦让;③有幸福感;④在工作和生活中,能充分发挥自己的能力,过有效率的生活。” 美国著名的心理学家马斯洛和麦特曼在20世纪50年代初提出了心理健康的十条标准:①有充分的自我安全感;②能充分了解自己,并能恰当估量自己的能力;③生活理想切合实际; ④不脱离周围现实环境;⑤能保持人格的完整和谐;⑥善于从经验中学习;⑦保持良好的人际关系;⑧能适度地宣泄情绪和控制情绪;⑦在符合团体要求的前提下,能有限度地发挥个性; ⑩在不违背社会规范的前提下。能适当地满足个人的基本要求。 美国心理学家奥尔波特提出了心理健康的六大标准:①力争自我的成长;②能客观地看待自己;③人生观的统一;④有与他人建立和睦关系的能力;⑤人生所需的能力、知识和技能的获得;⑥具有同情心,对生命充满爱。 我国学者马建青主编的<心理卫生学>认为心理健康的标准是:①智力正常;②善于协调控制情绪,心境良好;③具有较强的意志品质;④人际关系和睦;⑤能主动地适应和改造现实环境;⑥保持人格的完整与健康;⑦心理行为符合年龄的特点。 (1)贾霍达的六项心理健康标准 贾霍达综合了佛洛姆、马斯洛和罗杰斯的观点,归纳了六项心理健康的标准。 ①对自我的态度。这种态度包括能客观地了解自己,了解自己的经验、感情、能力和意见的程度(自我认识);能整体地接纳自己的优缺点的程度(自我悦纳);能统整自己的各种属性,明确地加以认识,并区别自己和别人,与承担角色责任的程度 (角色认同)等要素。一个心理健康的人在这些要素上能够表现出较优异的水准。 ②成长、发展与自我实现。一个心理健康的人,能够坚定不移地向自我的目标迈进,尽全力采取积极的行动以完成自我的实现。在生恬中对工作、对别人关心之至,愿意为工作与他人而献身,并能为他人共鸣。 ③整合的人格。人格是由三个层面整合而成的:第一是“心力的平衡”,即本我、自我与超我三者处于平衡状态的人格结构;第二是“对于人生的统一性态度”即理想自我与现实自我之间的一致性;第三是“对压迫的抗衡”即对挫折的忍受程度或自我强度。 ④自律性。自律性乃是个人是否独立于其所处环境以及能否自我决定。倘若欠缺自律性.则个人只能对环境的刺激做出被动的反应;则个人犹如墙头草.随风而飘。反之,个人若能在对自己的行为负责的状态下展开行动,那么他便是一个心理健康的人。 ⑤对外界的环境知觉的精确程度。它是指个体对周围的外在世界了解到何种程度,或能否使自己认知的误差缩小到最低的程度。一个人对其所处的世界没有准确的认知。便无法采取适当的对应行为,容易陷入不适应的状态。因为潜存于个人内心的欲望、愿望、焦虑、不安等情绪因素,会扭曲人所知觉到的事实。因此。一个人假使能了解这一点,而能将自己所认知的内容与现实环境做一番对比,以修正自己的认知,或能采纳别人的意见,即使他面对压力,也能依据较正确的认知.而采取更适当的反应行为。这正是建立良好的人际关系的基本条件。 ⑥支配环境。这是指人不仅需要适应环境,还要能主动地向其所处的环境挑战,改变自己的生存环境。 (2)舒尔兹的五项心理健康标准 ①能控制自己的生活。人无法永远保持理性,但起码应能有意识地引导自我的行动,并能接纳自己的命运。这与贾霍达综合第一项和第四项类似。②能认识自己是怎样的一个人。能充分了解自己的强和弱,长处和短处,要宽待与悦纳属于自己的一切,让自己保持本来的面貌。绝对不加以伪装。这和贾霍达的第一顼相近。③能正视现实。人虽然或多或少要受到幼儿时期经验的影响。但一个心理健康的人,也并非像弗洛伊德所说的那样“对于过去,人是一个物理的附庸者”。人固然应放眼未来的目标,或怀抱远大的志向,但是目光的焦点尤其必须关注正在进行的事务。④能向新目标或向新经验挑战。即对于挑战目标或新经验的刺激性人生的渴望.基于对寂静而安定的人生的期待。⑤独特的人格特质。 从上述关于心理健康标准的阐述中,我们可以得到两点启示:第一,由于人的社会生活和遗传因素是多样的,人的社会背景和人体差异是多方面的.所以人的心理健康的表现方式是多种多样的。衡量人的心理健康标准也应是相对的和多样的;第二,心理健康的标准又具有统一性,心理学家普遍把正常的智力、稳定的情绪、坚定的意志、良好的交往能力、正确的自我意识、适应环境的能力、挫折的忍耐能力作为心理健康的标准。 2.大学生心理健康的标准 心理学家提出的心理健康标准对衡量大学生心理健康提出了一些有价值的线索,结合目前我国大学生的状况,莫雷等人提出了如下的标准。 (1)智力正常 智力是人的观察力、记忆力、想象力、思考力和操作能力的综合。心理健康的人智力水准虽然有所不同,但智力是正常的。智力正常是人正常生活的最基本心理条件,是心理健康的重要标准。 (2)能协调与控制情绪、心境良好 情绪之所以能影响健康,是因为情绪能通过下丘脑、脑下垂体、植物性神经系统引起身体的器官功能变化.这就是情绪 (心理因素)可以致病的生理学基础。例如,在焦虑、愤怒、怨恨时.胃黏膜充血,胃酸分泌增多,导致胃溃疡。情绪稳定表明一个人的中枢神经系统处于相对平衡的状态,意味着肌体功能的协调和心理活动的协调。 心理健康的人愉快、乐观、开朗和满意等积极情绪状态总是占优势的,虽然也会有悲、忧、愁、怒等消极情绪体验,但是一般不会长久,同时能适度地表达和控制自己的情绪,不论遇到什么事总能适度地控制自己的喜怒哀乐.既不会得意忘形,也不会悲极轻生。 (3)意志坚强可控 健康的意志应该具有目的性.即自觉地确定行为的目的。在控制和执行计划时,既不轻信于人.又能集思广益,需要作出决定时。既能毫不犹豫,当机立断,又能深思熟虑,灵活机动;应具有坚韧性,既具有持之以恒,一干到底的精神,不朝三暮四,不见异思迁,同时又通情达理而不顽固执拗;应具有自制性,即能够为了达到目的而控制意识的感情冲突,约束自己的言行。 (4)心理特点符合年龄特征 人的心理活动是一个不断发展的过程。心理发展的各个阶段所表现出来的质的特征,称为心理发展的年龄特征(简称年龄特征)。一个人表现出来的质的特征,由软弱无能到独立行走,从不识不知到有识有知,从知之不多到知之甚多,从意识腺胧状态到思想开窍,再从思维敏捷到思维迟钝等,其心理行为总是随着年龄的增长而不断发展变化的。每个人的认识、情感、言行举止应基本符合他的年龄特征,这才是心理健康的表现。如果严重偏离了这个一般规律,那就是异常或是心理不健康的表现。例如,大学生应该活泼好动,精力充沛,勤学好问,喜欢探索和创新。如果一个20多岁的小伙子老气横秋,老态龙钟;或者是像个小孩子那样,喜怒无常,经常耍小孩子脾气,甚至对任何问题都拿不出自己的主见,处处依赖家庭,一旦离开父母就生活不下去,对于这样的人,人们就认为他的心理是不正常的。 (5)人际关系和谐 健康的人际关系应该是乐于交往,接触他人时持积极态度,能够理解和接受别人的思想感情,也善于表达自己的思想感情;在交往过程中既能取悦于人.也能愉悦自己;在集体中既有广泛的朋友,又有一两位至交,而不是人人都萍水相逢,只是泛泛交往。假设某个大学生长期不与同学交往,在班上没有知心朋友,心中只有自己。从不为集体着想;或者对同学不能以诚恳、谦虚、友爱、宽容的态度相待.不能体谅、忍让、尊重和帮助他人;而总是欺辱、怨恨、敌视同学们,那么就应考虑他的心理是否出现了异常,产生了心理不健康的问题。 (6)适应社会生活 心理健康的大学生应能与社会保持良好的接触,能正确的认识环境。处理好个环境的关系;能了解各种社会规范,自觉地用这些规范来约束自己,使个体的行为符合社会规范的要求。另外,心理健康者还能动态地观察各种社会现象的变化以及这些变化对自己的要求,以便更好地适应社会生活。如果发现自己的需要、愿望与社会要求发生了矛盾和冲突,就要及时放弃或修改自己的计划,以谋求和社会协调一致,而不是逃避现实.更不应该妄自尊大,一意孤行,影响心理健康的发展或是成为违法犯罪者。当然,也不能要求每一个心理健康的人,对他所遇到的每个问题都解决得尽善尽美。但他考虑问题的出发点和解决问题的方法.应该是现实的、积极的。 (7)热爱生活,乐于学习和工作 大学生的心理健康是在各种活动中形成和发展的。也只有通过具体的活动才能表现出来。心理健康的人珍惜和热爱生活,积极投身于生活.并在生活中享受人生的乐趣;而且能够不断地学习和接受新鲜事物,并能取得一定的成就。这些成就又将为他们带来喜悦和满足,转而又增加他们对学习和工作的兴趣。但是。有的大学生不是这样的,他们盲目地认为自己太笨或没有考上一个好大学、好专业,或抱怨自己没有学好是老师教得不好。怨天尤人。苦闷失望。继续发展就会影响学习和工作,这就是心理不健康的征兆。 (8)有完整和谐的人格 心理学上所讲的人格.是指一个人在他一生发展的漫长经历中所逐渐形成的,表现为稳定的和持续的心理特点以及行为方式的总体。健康的人格特征是有机统一的、稳定的,即他所想的、说的、做的是统一的。如果知道一个人具有某些特征,一般就可以预见他在某种情况下,将会怎样行动。如果一个人的行为表现不是一贯的、统一的,则说明他的心理已经不健康了。这种行为表现互相矛盾的现象在某些大学生身上也可以看得到。判断一个人的人格健康状况,还有一条标准,那就是个人自我接受的情况,即在自知长处和弱点的基础上,避免无谓的自卑或虚荣。使他们永远保持轻松、积极、健康的心理状态。
温馨提示:答案为网友推荐,仅供参考