标签化思维(一)

如题所述

第1个回答  2022-07-02
       标签化是指人们为了说明一件事物,将某人或某物定型化或者归入某一类,以共同认知的概念概括该事物,以便于人们快速的对事物的理解。

        “标签思维”是指对所有经历或看到的人、事物的思维固化判断。“标签化思维”的局限性首先在于,轻率根据某个人的群体身份而下定论,在标签中很容易使得认知与现实产生偏差。这种现象已无孔不入,深入社会各个层面。

       标签化的形成可能是源于我们得到祖先由于书写工具的不便,需咬文嚼字而减少刻字的体力,又因为文人的微言大义的矫情,而保留下来,形成了一种表达的习惯。

       当然,语言文字的好处勿容置疑,我们只分析他给我们的思维造成的不利方面,思维是离不开语言文字的,因此,语言文字对思维有不可忽略的影响。

       首先,标签是我们对事物的概括与说明,标签化的表达往往是成语、俗语、抽象的概念等等。他受限于时间、地点、场景等客观因素,标签化的局限有以下

       现在社会信息量超载,新的思维实验、新的概念层出不穷,人们要关注的事也非常多,很难尽心对事务(概念)进行仔细的琢磨思考,由于咨询的发达,很多大咖、专家(包括所谓的“大咖、专家”)的声音很容易传播,概念的流行也是必然,又由于对专业的基础知识不了解,会造成认知的偏颇。

       正如,前面所言,文字的表述,由于有历史的原因,已有了变化演绎,如古时的通假字等等,往往已非原来之意,还有理解上的原因,方言的广泛应用等等,都会给理解上造成歧义,

       例如:人无远虑必有近忧,很多人理解为“远虑”与“近忧”是并列的关系,即不是这样就是那样,其实原意是因果关系,即你没有今后的长远的忧虑,必然就在现阶段忧患无穷。再如:德比之战中的“德比”其原意并不是同城之意。想想我们生活中因这些造成的歧义还少吗?

       还有如知识的诅咒现象,也会造成表达上的词不达意现象。

       因果关系的简单应用,也同样会造成认知上的武断,现在研究表明任何事物都非简单的因果关系决定的,甚至有些怀疑是否有简单的因果关系。

       由于历史原因,概念也有阶段性的标记,历史上的概念也有了局限性,以古喻今也未免失之偏颇。

       我们知道信息的冗余是对概念的说明,由于是言简意赅的表述,冗余部分的信息往往会被忽略。

       取像比类的思维。世上没有两片同样的叶子,当我们表达一个概念后,在接受这一方会根据自己的理解对事物(概念)进行从新的组合加工,可以说任何的概念在不同人哪里,或多或少有一定的异化。

       人们的认知只是他个人对事物的理解,由于认知的局限,往往造成认知上的狭隘。正如,共享经济的诠释,前有千团大战,现有共享单车,似乎都没有触及共享的本质。

       人们在对一个事物有认知后,大多会不断的强化已有的认知,为这种认识去寻找适应的理由,借以巩固强化这一观点使其更具说服力,也有借以彰显个人之意(人性使然,并无贬义),这多少也是概念流行必然会导致的现象。但这多少也会阻断人们的感觉。

       主观上是因为以一些概念代替了思维。逻辑学定义概念是“确定其内涵,包括其所有的外延。”而我们的知识体系由于过度的细分,对于事物的整体掌握显得更缺乏,概念作为信息流通,简洁性更利于传播。但势必并弃了一些不重要的信息,若不进行有效的思辨思维,就会造成概念化的局限。

——未完待续

【思维】