康藏公路踏勘队是由哪些人员组成的?

如题所述

余炯工程师于1951年初奉命成立踏勘队,担任康藏公路昌都至拉萨段的踏勘工作。

1951年1月1日,余炯在重庆公路总段接到西南交通部的电话通知,调他到驻在雅安的康藏公路工程处工作。

去该处报到时,余炯见到了工程处蒋汪麟副处长。

蒋汪麟对他说:西南交通部奉上级指示,决定新建昌都至拉萨的公路。先成立踏勘队,派你担任队长。其余人员正在调配,在成都集齐后出发。你先回成都安排家务。工程处没有任何关于西藏的资料,现驻成都的人民解放军十八军后方司令部有资料给你们。

1951年3月,工程师赵厚孝、技术员刘黎光、会计易光庭、实习生曾庆高、工人金相贵5人先后来到成都报到。

随后,余炯率领这支踏勘队伍即去新津十八军后方司令部请示工作。

司令员陈明义亲自接见了他们。陈明义讲了修建这条公路的重大意义和紧迫需要。他说:到世界屋脊上去踏勘公路,那里空气稀薄,呼吸困难,人烟稀少,是一次非常困难而又光荣的任务。你们要做好充分的思想准备,要克服一切困准,胜利完成踏勘任务。

昌都至拉萨有北、中、南3条人行驿道,由你队自己去采访调查,选择踏勘路线。这里给你们准备了一份西藏地图和中路的简要资料,可供参考。

你队不带电台,工作很不方便。好在昌都拉萨间设有兵站。你们的电报或信件一律交给兵站转发。至于沿路所需生活给养物资、医药,运输牛马等,都由沿途兵站供应。

西藏尚未完全解放,千万要提高警惕,防备坏人捣乱,注意保护身体,小心谨慎前进。昌都有支援前线指挥部,到了那里,可向指挥部汇报。祝你们一路平安,早日胜利归来。

踏勘队全体人员听了陈明义语重心长的讲话,深受感动,大家都精神振奋,一致表示,坚决遵照首长的指示,要竭尽全力寻找一条比较理想的线路。

踏勘小分队来不及在成都领取御寒装备,决定先去甘孜,一面等待装备,一面适应高原气候。

踏勘小分队途经雅安时,与新调来的已在雅安等待的工程师叶祖镕会合。

这一行7人都是第一次上高原,乘的是无座椅的卡车,一路颠簸到达了甘孜。

经过休息,大家才勉强适应高原气候。

这时上级派杨士举来队任指导员,还派来一位名叫李再强的炊事员。

大家学习了十八军制定的入藏守则,补充了炊事用具,每人领了一双长统毛皮鞋后,又登上了卡车。

卡车开到已通公路终点的玉隆兵站时,领取了帐篷和主副食品,雇用了运输牛马。

为了练习爬山的能力,为今后步行踏勘打下基础,大家出发时彼此相约,凡遇大小山头,原则上不骑马,以步行翻山为主。

踏勘小分队出发的第二天就碰上了雀儿山,此时,恰遇连日大雪初停,踏勘队一时无法通过雀儿山。

山上山下全都覆盖着厚厚的积雪,人们看不见一草一木,连山脚平坝上的积雪也深及膝盖。

小分队只好耐着性子又等了1周左右,才又乘马西行。

到了山下,大家才下马步行登山。由于海拔高,大家从山脚登高到几十米处时,已经感到呼吸十分困难。他们双腿深深陷进雪中,真是举步艰难,走一步喘一阵,到了12时才上到这座山的五分之一处。

大家一致认为,照这样走下去,不但体力不能支撑,就是走到天黑也难爬到山垭口。

于是,大家决定改乘马匹登山。由于空气稀薄,马也时走时停。在17时左右,踏勘队才爬到山垭口。这时,大家手脚都已冻麻木了,而且感到十分疲倦。

在21时前后,全队人员才下到山西侧的西台站。发现那里仍然是冰天雪地。

此时个别人已经到了疲惫不堪的程度,一停住脚便倒在雪地上。未倒下的人立即把倒下的人扶起,并移往积雪较少的坡地坐下,然后一面搭帐篷,一面烧晚饭。

大家和冰雪大风奋战了一整天,只吃了早晚两餐,真是又饿又冷,痛苦得没法说话。

第二天9时,大家纷纷起床。还好,大家基本上都恢复了体力,于是又继续前进。

小分队历经千辛万苦,克服了各种意想不到的艰苦和困难,终于翻过了雀儿山。

从西台站到昌都,踏勘队又翻越了矮拉、打马拉等5座大山。

由于踏勘队已经取得了一些翻山的经验,越过后面这5座大山就要顺利得多。

1951年5月,踏勘队先后翻越这6座大雪山后到达昌都,步行了大约540公里。

队伍到达昌都的第二天,十八军副政委、昌都解放委员会主任王其梅接见了全体队员。

王其梅向大家问寒问暖,勉励大家继续发扬大无畏的精神,遵守纪律,执行党的少数民族政策,胜利完成踏勘任务。

驻昌都的部队还调给小分队一位叫洛降泽的藏族同胞担任藏语翻译,以解决他们不懂藏语的困难。

小分队在出发前,首先办了3件事:第一是作了分工和规定了纪律。要求做到人人有责,相互配合。按规定可以骑马踏勘,但为了保证踏勘资料的质量和为国家节省开支,大家自行规定,除因病及特殊情况外,一律步行踏勘,不骑马。

第二是走访藏族商人、头人等,了解和收集从昌都到拉萨的当时交通道路和运输情况。

第三是根据地图和走访搜集的资料,制定踏勘路线的初步计划。

踏勘队了解到,昌都至拉萨共有北、中、南3条人行道路,西藏的官员和僧俗群众基本上是走里程最短的中路,即由昌都经恩达、洛隆宗、硕督宗、边坝宗、嘉黎宗、太昭、德庆宗至拉萨。

踏勘队还了解到,为了便于放牧,商贾运输货物则走里程较长的北路,即由昌都经恩达或类乌齐到觉恩,再经丁青、塞札宗、索宗、比如宗、总若松多大草原、旁多宗、林周宗至拉萨;南路即由昌都经邦达、松宗、波密、德母宗、太昭、德庆宗到拉萨。

踏勘队听说,南路里程最长,人们一般不走这条道。

小分队经过讨论分析,一致认为中路人行道比较短,但要横跨澜沧江及怒江上游的不少支流,还要翻越十几座大雪山,山势险恶,地形起伏很大,石方和桥梁工程比较艰巨。选择中路修建公路,必须大量展开线路,这样就会增长里程。

因此,大家最后决定,舍弃中路不踏勘,只踏勘南、北两路。

小分队又讨论分析,南路一般海拔低,气候比北路温和,村庄和耕地也多于北路,有利于发展经济,筑路材料不缺;北路主要横穿藏北高原地带,地势高寒,人烟稀少。所以,小分队又决定以南路为主,先行踏勘。

但事与愿违。踏勘队最后了解到的情况是,南路还未设兵站,治安、通讯、给养等在短期内还无法解决,不能冒险前往。而北路已设兵站,踏勘的有利条件较多。

踏勘队只好临时改变策略,决定先踏勘北路,回程时再踏勘南路。

温馨提示:答案为网友推荐,仅供参考