商业银行内部控制内控低效及模式重构

如题所述

我国商业银行内部控制的探讨始于20世纪90年代,当时面对严重的呆滞贷款和金融风险,COSO报告的发布推动了全球内部控制的发展。然而,我国商业银行的内部控制建设虽有一定成效,但未能有效解决呆滞账问题,不良贷款数额依然庞大。理论研究和实践经验表明,内部控制低效的主要原因包括:传统目标管理忽视规范化建设,过度强调结果导致长期失效;内部控制模式缺乏整体性和规范性,缺乏有效的控制环境和过程建设;目标管理与COSO报告的要素控制框架存在冲突,影响了内部控制的效果。

重构商业银行内部控制模式迫在眉睫,需要考虑COSO报告和ERM框架的要求。新模式应包括环境建设,强调诚信与道德,以及员工能力培养;目标管理子系统,动态设定、检查与考核目标;风险评估,识别、修正和应对风险;过程管理,明确控制标准和执行过程;信息与沟通,促进信息流通与协调;监督系统,持续监督和个别评估;以及测试与评价,确保内部控制的效能。

重构的关键在于建立层次化和阶段化的内部控制,结合内外部条件,逐步完善环境、标准和控制流程。同时,需要在COSO和ERM的基础上,形成适合我国国情的新型内部控制模式,将目标管理与要素控制相结合,追求内部控制效率的最大化。

尽管已经取得一些进展,但内部控制低效问题的解决仍需进一步研究和实践。商业银行需要持续关注并改进内部控制动态模式,以提升整体运营效率和风险管理能力。
温馨提示:答案为网友推荐,仅供参考