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国早期政治制度特点框架图

如题所述

中国早期政治制度的特点 特点是什么早期政治

1、中国早期政治制度的特点:神权与王权的结合。夏百商周的政治制度带有浓厚的神权色彩,通过垄断神权以加强王权。

2、以血缘关系为纽带形成了国家的政治结构。宗法分封制是互为表里的,分封制巩固了西周的统治秩序,宗法制加固度了集团内部的团结。

3、最高执政集团尚未实现权力的高度集中。随着血缘关系的淡化和力量对比的变化,宗法分封制维系的统治秩序必然遭到破坏

语文迷语文百科
古代中国的政治制度历史知识点总结
国学经典语文百科

  一、分封制

  目的:巩固国家政权

  内容:①分封对象——王族、功臣、先代的贵族,②受封者义务——服从周王的命令、镇守疆土、随从作战、交纳贡赋、朝觐述职。③受封者权利——职位世袭、设置官员、建立武装、征派赋役。

  作用:①加强了周天子对地方的管辖。②扩大了统治区域,开发了边远地区;③形成对周王室众星捧月一般的政治格局;④周成为一个延续数百年的强国。但诸侯国有相当大的独立性,埋下分裂割据的隐患。

  二、宗法制

  定义:宗法制是依据父系血缘关系的亲疏来维系政治等级、巩固统治的一种社会制度。

  特点:嫡长子继承制

  宗法制与分封制的关系:分封制和宗法制是西周政治制度的两大支柱,互为表里。

  影响:宗法制保证了贵族在政治上的垄断和特权地位,也有利于统治集团内部的稳定和团结。

  中国早期政治制度特点:以宗法制为核心,带有浓厚的部族色彩。

  三、秦的统一:

  公元前221年,秦灭六国,秦王嬴政建立了中国历史上第一个统一的、封建专制主义中央集权的国家——秦朝。

  四、秦朝专制主义中央集权政治制度的形成

  内容:①建立“皇帝”称号,确立皇帝制度。全国的政治、经济、军事大权由皇帝总揽,从中央到地方的主要官吏由皇帝任免。

  ②设置三公九卿中央官制:丞相——帮助皇帝处理全国政事;御史大夫——监察百官;太尉——负责全国军务。

  ③在地方推行郡县制:郡的长官是郡守,县的长官称县令或县长,均由皇帝直接任免。

  影响:巩固了国家的统一,促进了社会的安定和经济文化的发展,奠定了中国两千多年政治制度的基本格局,对中华民族的形成起了重要的作用。

  消极作用:加强对人民的压榨,容易导致暴政,造成阶级矛盾的激化。

  五、秦朝巩固统一的措施:

  ①颁布秦律、统一法令;②统一货币、度量衡;③统一文字;④修建驰道、灵渠;⑤修筑万里长城;组织移民。

  秦朝灭亡的原因是秦的暴政

  六、汉武帝加强中央集权

  背景:汉初郡国并行,出现王国问题

  措施:汉景帝平定“七国之乱”;汉武帝实行推恩令

  作用:解决了王国问题,加强中央集权,巩固和发展了大一统局面。

  唐末至五代出现了藩镇割据局面

  七、宋初中央集权的强化

  措施:①军事上:杯酒释兵权,解除朝中大将和地方节度使的兵权;加强禁军、强干弱枝。②行政上:派文臣任地方长官;设通判负责监督。③经济上:地方赋税一小部分作为地方开支,其余全部由中央掌控。

  影响:①加强了中央对地方的控制,消除了藩镇割据现象。②造成冗官、冗兵、冗费,埋下了“积贫积弱”的祸根。

  八、唐实行三省六部制

  唐朝中央设中书省、门下省和尚书省,分别负责决策、审议和执行。三省的长官都是宰相,分散了相权。尚书省下设吏、户、礼、兵、刑、工六部,确立并完善了三省六部的管理体制。

  九、元朝实行行省制度

  背景:疆域空前扩大

  概况:中央设中书省;地方设十个行省和宣政院辖区

  意义:加强了对全国的管辖;加强了中央集权,巩固了统一。是中国行省制的开端,对后世影响深远。

  十、选官、用官制度的变化

  朝代制度

  汉代察举制

  魏晋南北朝九品中正制

  隋唐宋—清朝科举制

  十一、明清君主专制的加强

  明太祖调整中央和地方官制,加强中央集权:①废丞相,设六部;废行省,设三司。②内阁的创立。实质:是君
温馨提示:答案为网友推荐,仅供参考
第1个回答  2020-11-25
中国早期政治制度的特点:分封制、宗法制、世袭制、神权与王权结合。宗法制和分封制一起构成了夏商周时期的政治制度的主体,对中国社会产生了深远的影响。

中国早期政治制度的特点

(1)分封制。目的:巩固周王朝的统治。含义:又称封邦建国,是在保证周王室强大的条件下,将宗族姻亲分派到各地,广建子国。也就是说,周天子把一定的土地和人民,分别授予王族,功臣和先代贵族,让他们建立诸侯国,拱卫王室。概况:周武王建周后,进行了大分封;周公东征平叛后,进行了更大规模的分封。周公在推动分封制方面起了重大作用。诸侯义务:服从周王命令,为周天子镇守疆土,随从作战,交纳贡赋和朝见述职。主要诸侯国:齐,鲁,燕,卫,晋,楚等。作用:加强了周天子对地方的控制;有利于扩展疆土;有利于稳定当时的政治秩序。

(2)宗法制。目的:巩固父系家长在本宗族中的地位,以巩固王权。巩固分封制形成的统治秩序,解决贵族之间在权力,财产和土地继承问题上的矛盾。西周实行了分封制与宗法制相结合的制度。实质:以血统关系分配政治权力,维护政治联系。

内容:①嫡长子继承制。嫡长子是土地,财产和权力的继承者,有主祭祖先的特权,地位最高,为大宗。嫡长子的同母弟和庶母兄弟为小宗。小宗服从大宗,小宗和大宗是相对的。②按血缘关系的亲疏,形成周天子——诸侯——卿大夫——士这样的宗法等级,这样就建立了血缘关系与权力地位的对应关系。影响:稳固秩序,防止争夺,巩固分封制;宗法观念成为传统思想内容之一。宗法关系有利于凝聚宗族,防止内部纷争,强化王权,把国与家密切结合在一起。

1)世袭制度。禹的儿子启在其死后继承了禹的地位,从此开始了家天下的局面;商代则形成了父死子继,兄终弟及的权力继承规则;周代则形成了嫡长子继承制。

2)神权与王权的密切结合。商朝的一切政治事务,都通过占卜进行决策;周代的最高统治者则宣称自己是代天治民,自称天子。

3)以血缘关系为纽带分配国家政治权力。商和周都盛行宗法制,以血缘关系的亲疏来决定政治地位的高低。

宗法制与分封制互为表里,相辅相成。分封制是宗法制在政治上的体现,宗法制是分封制的内核和纽带,它维系了分封制,维护贵族统治集团内部的稳定和团结。它们体现了西周政治制度等级森严、政治与血缘结合的鲜明特点。
第2个回答  2020-11-26
整体特点是加强中央集权、削弱地方权力,君权削弱相权。中国古代(奴隶社会、封建社会)历代政权的政治制度,可以分为中央政治制度、地方政治制度和选官用官政治制度。中国政治历史的3大主线是:中央集权不断加强、君主专制不断加强、人才选拔不断公正规范化。
内容简介
加强中央集权、削弱地方权力,君权削弱相权。中国政治历史的3大主线是:1、中央集权脉络:西周(分封制、宗法制)——秦(郡县制)——西汉(推恩令、刺史制)——唐(节度使)——宋(收精兵、文官制)——元(行省制)——明清沿用(明废行中书省、设三司、厂卫制)。2、君主专制脉络:西周(分封制)——秦(三公九卿制)——西汉(中外朝制)——魏晋南北朝(三长制)——隋唐(三省六部制)——宋(二府三司制)——元(中书省制)——明(废宰相、设内阁、司礼监)——清(南书房、军机处)。3、选官用官制度脉络:西周(世卿世禄制)——秦(军功爵制)——汉(察举制、征辟制)——魏晋南北朝(九品中正制)——隋(科举制)——唐至清沿用(唐武则天首创武举、殿试,明朝开始限定考试内容为四书五经,采取八股取士)。
第3个回答  2020-11-26
丞相:百官之首,帮助皇帝处理全国政事;

御史大夫:副丞相,执掌群臣奏章,下达皇帝诏令,并负责监察百官;太尉,负责管理全国军务;

太尉:负责管理全国军务;

丞相下还有诸卿,负责具体事务,是中央政府的职能部门

中外朝

“中朝”是由皇帝亲信近臣构成,在宫廷内对重要政事先做出决策

“外朝”由丞相、御史大夫构成,负责执行

三省六部制

魏晋南北朝时期萌芽

中央设中书省(草拟)、门下省(审核)和尚书省(执行)

三省互相牵制和监督,削弱了相权,保证了皇权的独尊

三省六部制度,是中国古代政治制度的重大创造,此后历朝历代基本沿袭这种制度。

二府三司制

设立中书门下作为最高行政机构,最高长官行使宰相职权。

增设参知政事、枢密院和三司使,分割宰相的行政权、军权和财权

中书省代替三省

中书省的长官,行使宰相职权

元朝后期,宰相的权势越来越大,有时可以左右皇位的继承

废丞相,设内阁

明太祖朱元璋裁撤中书省和丞相,以六部分理国家政务,直接对皇帝负责

明朝内阁作为皇帝处理国政的助理机构,不是法定的行政或决策机构

军机处

雍正设立军机处,每日接受皇帝召见,跪受笔录

君主专制发展到了顶峰

监察制度的变化



中央:御史大夫

地方:监御史



中央:御史大夫

地方:十三州部刺史

汉之后的监察机构

唐代御史台

宋代提点刑狱司

元代御史台和监察御史

中央集权的发展

郡县制

春秋战国时期,一些诸侯国已陆续在新兼并的地区设郡县。

秦始皇采纳了李斯的建议,在全国范围内推行郡县制。秦始皇把全国分为36郡,由中央政府直接管辖。

特点:是中央垂直管理地方的形式。

郡国并行 --> (汉武帝)“推恩令”

汉武帝颁布“推恩令”,规定诸侯王死后,嫡长子继承王位,其他子弟分割部分土地为列侯

王国越分越小,中央集权得到加强

设“节度使”

节度使权力很大,往往发展为割据势力。

唐中期安史之乱后形成藩镇割据局面,严重削弱了中央集权

削实权、制钱谷、收精兵

宋太祖把主要将领的兵权收归中央,又抽调各地精兵充实中央禁军

由中央派文官担任地方长官,设置通判负责监督

地方赋税大部分由中央掌控

行省制度

行省拥有经济、军事大权,但行使权力又受中央的节制

方便了中央对地方的管理,巩固了多民族国家的统一,是省制的开端

废行省、设三司

选官制度的变化

察举制

汉武帝于元光元年(公元前134年)确立
九品中正制

魏文帝时,陈群创立九品中正制,是察举制的改良

世族势力强大,常影响中正官考核人才,后来甚至所凭准则仅限于门第出身

科举制

隋文帝废除九品中正制,开了科举先河;隋炀帝在大业元年(605年)设进士科取士,科举制形成

唐武则天主政时,开创殿试和武举

明清时期八股取士,清末(1905年)科举制取消
第4个回答  2020-11-25
中国早期政治制度特点:1、王权与神权紧密结合;2、以血缘关系为纽带形成国家政治结构;3、最高执政集团尚未形成权力的高度集中。

1中国早期政治制度的特点

1、王位世袭制代替禅让制;

2、神权与王权的结合,带有浓厚的原始迷信色彩;

3、血缘关系与政治关系相结合;

4、地方分权(政治权力相对分散在各级贵族手中,天子的身份只是“共主”,对诸侯以及下属的领地并无实际的治权),最高执政集团尚未实现权力的高度集中。);

5、族权与政权合二为一,具有浓厚的部族色彩;

6、商周政治制度前后沿袭,具有相对的延续性和稳定性;

7、贵族政治,君权有限。

2中国古代早期政治制度的内容

王位世袭制

内外服制度

宗法制

分封制

礼乐制度

3中国古代早期政治制度的代表

代表的就是宗法制和分封制,它们一起构成了夏商周时期的政治制度的主体,对中国社会产生了深远的影响。
宗法制与分封制互为表里,相辅相成。分封制是宗法制在政治上的体现,宗法制是分封制的内核和纽带,它维系了分封制,维护贵族统治集团内部的稳定和团结。它们体现了西周政治制度等级森严、政治与血缘结合的鲜明特点。(1)分封制。目的:巩固周王朝的统治。含义:又称封邦建国,是在保证周王室强大的条件下,将宗族姻亲分派到各地,广建子国。也就是说,周天子把一定的土地和人民,分别授予王族,功臣和先代贵族,让他们建立诸侯国,拱卫王室。概况:周武王建周后,进行了大分封;周公东征平叛后,进行了更大规模的分封。周公在推动分封制方面起了重大作用。诸侯义务:服从周王命令,为周天子镇守疆土,随从作战,交纳贡赋和朝见述职。主要诸侯国:齐,鲁,燕,卫,晋,楚等。作用:加强了周天子对地方的控制;有利于扩展疆土;有利于稳定当时的政治秩序。

(2)宗法制。目的:巩固父系家长在本宗族中的地位,以巩固王权。巩固分封制形成的统治秩序,解决贵族之间在权力,财产和土地继承问题上的矛盾。西周实行了分封制与宗法制相结合的制度。实质:以血统关系分配政治权力,维护政治联系。

内容:①嫡长子继承制。嫡长子是土地,财产和权力的继承者,有主祭祖先的特权,地位最高,为大宗。嫡长子的同母弟和庶母兄弟为小宗。小宗服从大宗,小宗和大宗是相对的。②按血缘关系的亲疏,形成周天子——诸侯——卿大夫——士这样的宗法等级,这样就建立了血缘关系与权力地位的对应关系。影响:稳固秩序,防止争夺,巩固分封制;宗法观念成为传统思想内容之一。宗法关系有利于凝聚宗族,防止内部纷争,强化王权,把国与家密切结合在一起。

1)世袭制度。禹的儿子启在其死后继承了禹的地位,从此开始了家天下的局面;商代则形成了父死子继,兄终弟及的权力继承规则;周代则形成了嫡长子继承制。

2)神权与王权的密切结合。商朝的一切政治事务,都通过占卜进行决策;周代的最高统治者则宣称自己是代天治民,自称天子。

3)以血缘关系为纽带分配国家政治权力。商和周都盛行宗法制,以血缘关系的亲疏来决定政治地位的高低。

宗法制与分封制互为表里,相辅相成。分封制是宗法制在政治上的体现,宗法制是分封制的内核和纽带,它维系了分封制,维护贵族统治集团内部的稳定和团结。它们体现了西周政治制度等级森严、政治与血缘结合的鲜明特点。