能否客观地评论一下魏忠贤的功与过?

如题所述

明熹宗临死前曾专门叮嘱崇祯说,魏忠贤“恪谨忠贞,可计大事”。人之将死,其言也善。朱由校在生命最后时刻对魏忠贤给予如此高的评价,固然掺杂着个人私情,但最主要的是他认识到了魏忠贤在处理“大事”方面的清醒和果决,尤其是在维护大局、知人善任、赏罚分明的关键问题上。

1,魏忠贤是个太监。当时的大环境对太监并不宽容,因此当时的人对魏忠贤的评价并不能做到客观公正。

2,搞死魏忠贤的是崇祯。崇祯是否有知人之明,这一点必须要考虑。崇祯大概率没有识人用人的本领,因此他对魏忠贤的看法可能有误。

3,党同伐异。魏忠贤属于宦官那一派,天然地和士大夫一派有斗争。兼听则明偏信则暗,不能单纯地以明末士林的言论来评价魏忠贤,因为他们是政敌。

4,魏忠贤的政敌队伍以东林党,也没什么好人,毫无风骨,吟风弄月大概率都是高手,客观公正地评价政敌估计很难。

5,想对魏忠贤评价一番的大多是知识分子,知识分子大多从心底里自动把自己归类为士大夫群体,因此在评价的时候更应该摆脱自己预设的士大夫立场,努力做到客观公正。

他掌权时,明朝政府抵御辽东后金的入侵还是比较给力的,可以说一扫万历末年辽东战场的颓势,大有光复辽东之势。前期能够认识到辽东与京师唇齿相依的关系,否定龟缩山海关的决议,积极支持孙承宗的推进战略;后期任由袁崇焕督师辽东,不敢说他多器重袁崇焕,但从来往信件看,袁与魏的关系至少是和谐的,袁最牛掰的几次战功全在魏掌权时诞生。

当时明军的情况是:关宁铁骑不用裁员,军饷仍可足量正常发。皮岛军队不用精简,收入来源也是稳定的。寄居海岛的毛文龙进行黑市贸易、抢掠朝鲜边民商旅,本着中庸之道,基本睁一只眼闭一只眼。毛文龙也算干吏,积极进取,开拓了旅顺-义州一线的东江军镇,不断骚扰后金盛京以东的城池;

授毛文龙“钦差平辽便宜行事总兵官征虏前将军左军都督”和尚方宝剑,人心笼络绝对到位,搞得毛文龙热血沸腾,誓死巩卫皮岛、朝鲜本土。盛京的西面,从宁远至锦州,本来荒凉破败了十年的城池一座座重新修葺一新、再次拔地而起;明军的火铳、战车、地雷、炸弹配备齐全;红衣大炮这种奢侈品也都搬上了宁远、锦州的城头。

魏当九千岁的几年几乎与关外捷报频传的时间同步,宁远大捷大炮轰伤努尔哈赤(回盛京后不久死去)。宁锦大捷明军多次重创皇太极。丁卯之役,毛文龙在朝鲜拼尽血本击退阿敏数万八旗军,阻止了阿敏当朝鲜王的梦想。皇太极东奔西突累到吐血没捞着什么好处,只能龟缩在盛京。

关外的战争形势一片大好的背后其实还是钱在起作用,魏最大的能力之一是收税。明末,天下金银、尽聚三吴,魏忠贤针对工商业、对外贸易发达的江南地区,从新设立了万历末年被东林党废除的工商税、海税;但他没有给农民加赋,出身社会底层的魏忠贤在河南遭灾时,还能免除赋税,从内库拨款赈灾;

阉党在放火烧了东林书院后,几十年未曾修过的黄河水道,开始维修;而且专门找东林党人投资的“垄断企业”收刮。齐楚浙党与魏打的火热,阉党“爪牙”(税官)送钱的踏破魏府门槛,有钱好办事,而魏办事能力没的说,一定给你办成。浙江巡抚感觉海内咸平,农民不用被折腾都安心劳作,魏简直太给力了,提议修生祠,于是全国掀起修生祠的高潮,辽东的官兵将士修的又好又用心,袁崇焕称颂魏忠贤“从古内臣谁有出其右者,通侯之世赏宜也!”因为魏给了关宁军丰厚稳定的收入。

在魏忠贤登场的前后,明末的朝堂上有这样一群官员,他们大多出身于南京江南贡院,他们相互视为“校友”,渐渐形成党派,以无锡东林书院为精神圣地,他们清高,他们理想主义。

魏忠贤死后17年,大明江山轰然倒塌,崇祯皇帝煤山上准备为社稷而死时,也曾深深的叹了一口气,连道文人误国,很是痛惜自己初登大宝时对魏忠贤的铲除,此话使一旁的随侍太监王承恩顿时泪眼模糊,脑子里闪过一个念头,当年的厂公若是能再撑上几年,或许大明依旧还是皇上的吧!

魏忠贤若是要论功行赏,绝对不会比一些所谓的功臣差,至少也绝不会是误国误民的大奸臣,归根到底,魏忠贤名声如此之臭的原因只有一个,那就是他得罪了可以一笔写春秋,文章诛人心的东林党人了。

温馨提示:答案为网友推荐,仅供参考
第1个回答  2021-08-19
魏忠贤恪谨忠贞可计大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