勇冠三军的张辽与许褚,为何在华容道要对关羽下跪求饶?

如题所述

你这么说就有点太冤枉张辽了,无论在“三国演义”中,还是在“正史”中,张辽都没有对关羽下跪求饶。甚至连曹操也没有向关羽下跪(下跪的剧情来自《新三国》电视剧),相反,在“三国演义”中关羽曾为救张辽向曹操下跪过。

三国演义“关羽义释曹操”一节,是曹操的机智救了自己。

扼守华容道的任务,是关羽主动申请的,而且在诸葛亮的诱导下他还主动立下了一份军令状。说明在曹操到华容道之前,关羽是“铁了心”的要捉住他。曹操到华容道的时候仅仅几十残兵,而关羽齐整整的排列了五百校刀手。这种情况下硬闯肯定不可能成功。

曹操想要活命,只能让关羽主动开关。但是他决不会向关羽跪地求饶,一则跪地求饶有失雄主身份,关羽只会更加看不起他。二则其部将也会感到非常失望,从此对他失去信心。再者关羽曾经在曹操手下做事,向关羽下跪不合规矩,会惹天下耻笑。

因此,作为北方霸主的曹操无论如何都不能跪地求饶。

曹操的识人之术非常高明,关羽的性格特征被他拿捏得很死。他利用关羽“好面子”的特点。一步一步诱关羽把自己放了。

起初,他以旧情试探!

“操从其说,即时纵马向前,欠身与云长曰:‘将军别来无恙?’”注意,这里只是欠身表示敬重,曹操连马都没有下。

关羽自然是不同意的,因此非常坚定的表明了来意“关某奉军师将令,等候丞相多时!”

曹操这时候的求生欲很强,但是他并没有下马,只是加大了“感情牌”的力度,进一步絮叨昔日恩情。操曰:“曹操兵败势危,到此无路,望将军以昔日之言为重。”

但是即便曹操如此说了,关羽仍然不会同意,因为在他主动请命的时候,就已经料到了曹操会跟自己叙旧。他甚至连台词都事先想好了:    “昔日关某虽蒙丞相厚恩,某曾解白马之危以报之。今日奉命,岂敢为私乎?”

这个时候,曹操已经明白单单只利用昔日恩情,关羽不会放了自己。要想活命,必须换一种套路。于是他灵机一动,利用关羽好面子、重义气的特点,借以庾公之斯的故事反讽关羽不讲义气。

操曰:“五关斩将之时,还能记否?古之人,大丈夫处世必以信义为重。将军深明《春秋》,岂不知庾公之斯追子濯孺子者乎?”

郑国有一名神箭手名子濯孺子,郑国派其领兵侵略卫国,卫国使庾公之斯迎敌。    郑兵大败,卫国使庾公之斯追赶。子濯孺子因臂疼不能执弓,以为必死无疑。但是当他得知对方是卫国第一神箭手庾公之斯,却喜言自己不会死。众人非常不解“庾公之斯为卫国第一神射手,又与大夫无亲,何言其生也?”,子濯孺子告诉众人,虽然庾公之斯与自己无亲,但他是尹公之他的徒弟,而    尹公之他是子濯孺子的徒弟。尹公之他为人正直,他的徒弟必定不会加害自己。

果然!庾公之斯得知是子濯孺子,不忍加害。说道    “我昔日学射于尹公之他,尹公之他学射于夫子,我不忍以夫子之艺反害于夫子。”

曹操故意用庾公之斯的故事反讽,表示过五关的时候,明知道关羽斩了六将自己还大度放其离去。但是现在,关羽却执意要取其项上人头。曹操直言“大丈夫当以信义为重”。敲打关羽杀自己将为不义。

关羽向来以“信义”标榜,最害怕人家说自己不讲信义。听了曹操这一席话以后,想想仿佛有一定的道理。于是关羽的第一反应是“低头不语”,因为一方面是军令状,一方面是自己做人的原则,他现在处于犹豫不决两难的局面。经过一番思考,关羽决定维护信义放过曹操。

当曹操在先头部队的护送下过关之后,关羽心里面非常纠结,又想捉住曹操,又不想背上不义的名声。潜意识的带动下,关羽“大喝一声”,吓得正在通过的曹军皆滚鞍下马“哭拜于地”!不过这里下马拜哭的,只是后续通过的士兵,肯定是不包括曹操在内的,因为前文已经说了“前面众将已自护送操过去了。”正在此时,    张辽纵马至,关羽见来者是张辽,触动旧情,故下令让所有人通行。

在曹营中关羽只结交了两个朋友,一个是张辽,一个是徐晃,其交情不亚于张飞。特别是张辽,一则二人是山西老乡,二则两人有过命的交情。因此!张辽不可能对生死之交跪地求饶,关羽也不可能受张辽的跪拜。

温馨提示:答案为网友推荐,仅供参考
第1个回答  2020-08-21
因为他们两希望关羽可以放过曹操,在他的手上为曹操谋求一条生路。
第2个回答  2020-08-21
因为关羽太强了,把他们打得落花流水,他们根本没有还手之力,于是跪地求饶。
第3个回答  2020-08-21
因为当时是为了能让曹操保命离去,所以两人对关羽下跪,以此来打动重情义的关羽。
相似回答