怎样在低年级数学决问题教学中培养学生逻辑思维能力

如题所述

低年级解决问题教学中培养学生逻辑思维能力
《小学数学教学大纲》中明确规定,要“
使学生具有初步的逻辑思维能力。”培养学生初步的逻辑思维能力,
就是培养他们比较、分析、综合、
抽象、概括等思维方法和判断、推理等思维形式,逐步学会有条不紊地思考问题。小学低年级正是学生智力开发的高峰期,
也是培养逻辑思维能力的最佳时期。而低年级简单的解决问题既可以培养学生做到,
考虑
和解决问题时,思路鲜明、条理清楚、严格遵循逻辑规律。又可以为以后学习较复杂的几步计算应用题打好基础。
一、 教会审题,理解题意,促进思维发展。
应用题的难易不仅取决于数据的多少,
同时题目中的叙述大多是书面语言,
对低年级学生的理解会有一定的困难,所以解题的首要环节和前提
就是理解题意,即审题。做题时先认真,仔细地读题,读一遍不太清楚
再读一遍、两遍,通过读题来理解题意,掌握题中讲的是一件什么事?
弄清题中给出那些条件?要求的问题是什么?实践证明学生不会做或
者做错题,往往是不理解题意,一旦理解题意,其数量关系也将明了,因此,从这个角度上讲理解了题意就等于题目做出了一半。
例如,在教学一年级下册第19页《解决问题》的例3时:13
个同学玩抓迷藏,这里有6
个人,藏起来几人?我先让学生自己小声读一篇,通
过读的过程中还让学生找出题中讲的是一件什么事,再全班一起读一
篇,这一次要求学生在读的过程中找出题目告诉我们什么?求什么问题?我根据学生说的比划一下主题图的内容,帮助学生理解题意,
这样学生理解起来就比较容易。
tob_id_4539
二、分析数量关系,训练说理,促进思维发展。
分析数量关系是解决问题过程中非常重要的一步。
在理解题意的基础上教会学生用不同的符号将题目中数量关系划下来,帮助理解题意,
然后对数量关系进行分析与说理。
这是因为不仅要通过数量关系的分析找出解答的计算过程,同时计算过程本身也反映了解题的算理。
所以要重视教学生联系运算意义,把题目中叙述的情节语言转换成数学运算。
对每
一道题的算法,我们都要认真说理,也要学生去说理,使学生能够将数
量关系从题中的情节中抽象出来纳入到已有的概念中去。在表述过程
中,可能出现语言不精炼,用词不当,思路迂回等现象,这时,我们要耐心地给以引导,使学生从敢说到会说,
从那些朦胧认识和儿童的自然语言,逐步过渡到规范、准确的数学语言。

还以上面的例题为例,掌握题中讲的事情,弄清题中给出的条件,知道
要求的问题是什么?开始分析:根据题目给出的已知数学信息可知,玩抓迷藏的一共有13人,这里的6人是13人中的一部分,
要求藏起来几
人,就是求另一部分是多少,用什么方法解决呢?留给学生去说,学生
说的语句不通,但意思说到点上,老师再帮他整理,然后和学生一起完整地表达。也可以画上以前学过的有大括号,
问号的简单的图结合理解说理,让学生更能正确表达,从而知道求部分数是用减法来计算。
又如,在教学一年级数学下册第72页例3
《求一个数比另一个数多多
少》的问题时,通过学生操作和教师直观演示题目中已知的条件,让学
生划起谁和谁比,分析谁多谁少,求小雪比小磊多多少朵红花,就是把小雪得的12朵红花分成两部分:一部分是和小磊得的同样多的8朵,

另一部分是那8朵以外的4朵,这里的4
朵也就是小雪比小磊多得的朵数。
分析后让学生试说解决的方法,从而知道解决这类的题是用减法计算。
再如第三册关于乘、除法的题:
(1)15个同学玩游戏,分成3组,每组几个同学?
(2)有4组同学,每个同学分得5朵红花,一共要做多少朵红花?
做题时先让学生分析找出总数、份数和每份数,根据总数÷份数=
每份数;份数×每份数=
总数的关系式确定计算方法。这样教学生对题目的数量关系比较清楚,
掌握了每一类问题的分析思路,从而避免学生仅仅依靠对题中某些词的片面理解或盲目尝试来选择算法。
三、掌握基本结构,方法正确,促进思维发展。
简单应用题是由两个已知条件和一个问题组成的,
在教学中渗透基本的
三量关系。读到前面的两个条件,联想问题是什么;题目给出一个条件和一个问题,那么求的是一个什么条件。
这样思路清晰就不会出现问非所答现象。
1、
做题时,充分利用题目引导学生观察、比较,找出两道题的相同点与不
同点,从而加深学生对所学知识的理解。
如上面求相差数的例子:
①小雪得12朵红花,小磊得8朵红花,小雪比小磊多多少朵红花?
②小雪得12朵红花,小磊得8朵红花,小磊比小雪少多少朵红花?
先引导学生通过题目观察、比较出:两题中有两个条件是相同的,即小
温馨提示:答案为网友推荐,仅供参考
相似回答