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0.3 内容型激励理论

如题所述

第1个回答  2022-07-12
10.3 内容型激励理论

内容型激励理论,是着重研究需要的内容和结构及其如何推动人们行为的理论。其中最具代表性的理论有:需要层次理论、双因素理论和成就需要激励理论等。

需要层次理论

需要层次理论是美国著名心理学家和行为学家 亚伯拉罕·马斯洛 提出来的。他认为,人是有需要的“动物”,需要产生了人们的动机,需要是激励人们工作的因素。马斯洛把人类的需要归为五大类,这些需要之间是相互联系的。需要层次理论按照需要的重要性及其先后顺序排列成人的需要层次图(如上图所示)。

从图中可以看出:

第一层次的需要是 生理需要 。这是维持人类自身生命的基本需要,如食物、水、衣着、住所和睡眠。马斯洛认为,在这些需要还没有得到满足之前,其他的需要都不能起到激励的作用。

第二层次的需要是 安全的需要 。这是有关人类避免危险的需要。如生活要得到基本保障,避免人身伤害,不会失业,生病和年老时有所依靠,等等。

第三层次的需要是 社交的需要 。当生理及安全需要得到相当的满足后,友爱和归属方面的需要便占据主要地位。人们希望归属于一个团体以得到关心、爱护、支持、友谊和忠诚,并为达到这个目的而积极努力。

第四层次的需要是 尊重的需要 。人们一旦满足了归属的需要,就会产生尊重的需要,即自尊和受到别人的尊重。自尊意味着“在现实环境中希望有实力、有成就、能胜任和有信心,以及要求独立和自由”;受人尊重是指“要求有名誉或威望,并把它看成别人对自己的尊重、赏识、关心、重视或高度评价”。

第五层次的需要是 自我实现的需要 。这是最高层次的需要。它具体是指一个人需要从事自己最适宜的工作,发挥最大的潜力,成就自己所希望实现的目标等等。如科学家、艺术家等往往把自己的工作当作是一种创造性的劳动,竭尽全力去做好它,并使自己从中得到满足。

马斯洛认为,一般的人都是按照这个层次从低级到高级,一层一层地去追求并使自己的需要得到满足的。在某一特定的时期内,总有某一层次的需要在起着主导的激励作用。一旦这一层次的需要得到满足,这一层次的需要就不再是人们工作的激励因素,人们就会追求更高一层次的需要。

双因素理论

弗雷德里克·赫茨伯格 围绕着马斯洛的理论对人的需要进行了研究,提出了双因素理论。他认为,有两类因素影响人们的行为,即保健因素和激励因素。

20世纪50年代后期, 赫茨伯格 等人通过调查发现,对本组织的政策、管理、监督系统、工作条件、人际关系、薪金、地位和职业安定以及个人生活所需等等,如得不到基本的满足会导致人们的不满,如果得到满足则没有不满。他把这类与工作环境或工作条件相关的因素称为保健因素。而对成就、赏识、艰巨的工作以及工作中的成长、晋升、责任感等,如得到满足则会给人们以极大的激励,产生满意感,有助于充分、有效、持久地调动人们的积极性。他把这类与工作内容紧密相连的因素称为激励因素。

赫茨伯格认为,保健因素不能直接起到激励人们的作用,但能防止人们产生不满情绪。作为管理者,首先必须确保满足员工保健因素方面的需要。要给员工提供适当的工资和安全保障,要改善他们的工作环境和条件;对员工的监督要能为他们所接受,否则,就会引起员工的不满。但是,即使满足了上述条件,也不能产生激励效果。因此,管理者必须充分利用激励方面的因素,为员工创造工作的条件和机会,丰富的工作内容,加强员工的责任心,使其在工作中取得成就,得到上级和人们的赏识,这样才能促使其不断进步和发展。

成就需要激励理论

20世纪50年代以来,美国哈佛大学心理学家 戴维·麦克利兰 对成就需要这一因素作了大量的调查研究,提出了成就需要激励理论。麦克利兰认为,人们在生理需要得到满足以后,还有三种基本的激励需要,即:

1.对权力的需要

具有较高权力欲的人对施加影响和控制表现出极大的关心。这样的人一般寻求领导者的地位,健谈,好争辩,直率,头脑冷静,善于提出要求,喜欢讲演,爱教训人。

2.对社交的需要

极需社交的人通常能从人际交往中得到快乐和满足,并总是设法避免因被某个团体拒之门外所带来的痛苦。作为个人,他往往喜欢保持一种融洽的社会关系,享受亲密无间和相互谅解的乐趣,随时准备安慰和帮助危难中的伙伴,并喜欢与他人保持友善的关系。

3.对成就的需要

有成就需要的人对工作的胜任和成功有强烈的要求,同时也非常担心失败。他们乐于接受挑战,往往为自己树立有一定难度但又不是高不可攀的目标。对风险他们采取现实主义的态度,不怕承担个人责任;对他们正在进行的工作情况,希望得到明确而又迅速的反馈。他们一般喜欢表现自己。

麦克利兰的研究表明,对主管人员来说,成就需要比较强烈。因此,这一理论常常应用于主管人员的激励。他还认为,成就需要可以通过培养来提高。他指出,一个组织的成败,与其所具有高成就需要的人数有关。

考考你

学到这里,我要提问啦,你可要开动脑筋想想哟!

有这样一个小故事:一家IT公司的老板,每年中秋节都会给每一位员工发放一笔奖金。几年下来,老板感到这笔奖金正在丧失它应有的激励作用,因为员工在领取奖金的时候反应相当平和,并且在随后的工作中也没有人会为这笔奖金表现得特别努力。既然奖金起不到激励作用,老板决定停发。但停发的结果却是,公司上下每一个人都在抱怨,工作效率也受到不同程度的影响。

请你想一想:为什么奖金没有起到激励作用?取消奖金之后却被指责抱怨甚至消极怠工呢?

提示

提示:用双因素理论解释说明。案例中,奖金属于保健因素,若将其转化为激励因素,就能起到激励作用。比如,取消统一的奖金发放,根据员工的工作能力和工作业绩给予不同的奖金额度。另,也可以用需要层次理论解释。