古代人没有钟表拿什么看时间呢?

古代人时钟用什么代替

在电影《长安十二时辰》里,报时官可算火了一把。

别人忙忙碌碌生生死死,他淡定地坐那儿准时吆喝一嗓子“巳正,大荒落——”“戌,万物灭尽——”

在古代,没有钟表,人们是怎么计算、怎么掌握时间的呢?

早在殷商时代,我们的先祖就有了明确的时间意识和时间观念。因为对世界的认识有限,殷商时期的人们在生活中大事小事都要占卜,非常依赖神明。

因而他们眼中的"时间",是一种依照神的旨意行事的"神话时间"。

而在"神话时间"之外,人们还通过劳作摸索出了另一套"历法时间"。通过日升日落,古人已经有了关乎昨天、今天和明天的对"日子"的认识。

他们创造了自己独特的计时方法和计时仪器,也产生了自己独特的计时单位——时、刻、更、点。

一、时辰

古人把一昼夜划分成十二个时段,每一个时段叫一个时辰,一个时辰相当于现在的2小时。

从西周起,这种计时方法就已经非常成熟了。

汉代为十二时辰起了诗情画意的别称,并用天干地支中的十二地支来表示。

1、子时 23:00~1:00 鼠,鼠在这时间最活跃。

2、丑时 1:00~3:00 牛,牛在这时候咀嚼白天没消化的食。

3、寅时 3:00~5:00 虎,老虎在此时最猛。

4、卯时 5:00~7:00 兔,月亮又称玉兔,在这段时间还在天上。

5、辰时 7:00~9:00 龙,相传这是「群龙行雨」的时候。

6、巳时 9:00~11:00 蛇,在这时候隐蔽在草丛中。

7、午时 11:00~13:00 马,这时候太阳最猛烈,相传这时阳气达到极限,阴气将会产生,而马是阴类动物。

8、未时 13:00~15:00 羊,羊在这段时间吃草。

9、申时 15:00~17:00 猴,猴子喜欢在这时候啼叫。

10、酉时 17:00~19:00 鸡,鸡於傍晚开始归巢。

11、戌时19:00~21:00 狗,狗开始守门口。

12、亥时21:00~23:00 猪,夜深时分猪正在熟睡。

在中国古代文学作品中,这些计时名称常常出现。

如,《西游记》第一回:“且就一日而论:子时得阳气,而丑则鸡鸣;寅不通光,而卯则日出;辰时食后,而巳则挨排;日午中天,而未则西磋;申时哺而日落酉;戌黄昏而人定亥。”其中的“鸡鸣”、“日出”、“食后”、“挨排”、“西磋”、“哺”、“日落”、“黄昏”、“人定”等,就是各个时辰的具体说法。

二、刻

大约西周之前,古人就把一昼夜均分为100刻。折合成现代计时单位,则1刻等于14分24秒。

“百刻制”是我国最古老、使用时间最长的计时制。

我们在古代作品中经常看到“午时三刻”的说法。

午时三刻,按照现在的计时方法,是差十五分钟到正午12点。

京剧《定军山》有个经典唱段:“这一封书信来得巧, 助我黄忠成功劳。站立在营门三军叫, 大小儿郎听根苗;头通鼓,战饭造;二通鼓,紧战袍;三通鼓,刀出鞘;四通鼓,把兵交。进退俱要听令号,违令难免吃一刀。三军与爷归营号,到明天午时三刻成功劳。

《西游记》第九回:“却说魏征丞相在府,夜观乾象,正萟宝香,只闻得九霄鹤唳,却是天差仙使,捧玉帝金旨一道,着他午时三刻,梦斩泾河老龙。”

午时三刻也是古代重罪犯人行斩刑的时辰。午时三刻,梦斩泾河老龙,以显示老龙罪行极重。

三、更

汉代皇宫中值班人员分五个班次,按时更换,叫“五更”,由此便把一夜分为五更,每更为一个时辰,其对应如下:

一更天:戌时 19:00 – 21:00

二更天:亥时 21:00 – 23:00

三更天:子时 23:00 – 01:00

四更天:丑时 01:00 – 03:00

五更天:寅时 03:00 – 05:00

由于古代报更使用击鼓方式,故又以鼓指代更。

白居易的《长恨歌》:“……迟迟钟鼓初长夜,耿耿星河欲曙天。鸳鸯瓦冷霜华重,翡翠衾寒谁与共?……”

其中的“鼓角”、“钟鼓”都是古时用来打更的器具。

四、点

古代使用铜壶滴漏计时,以下漏击点为名。

一更分为五点。所以,一点的长度合现在的24分钟。

如《西游记》第九回:“却说那太宗梦醒后,念念在心。早已至五鼓三点,太宗设朝,聚集两班文武官员。”

“三更两点”就是指深夜11:48;“五鼓三点”就是指凌晨04:12。

温馨提示:答案为网友推荐,仅供参考
第1个回答  2020-12-12
虽然古时候没有钟表但是有日晷,可以看时辰,还有更早期的就是看日头了
第2个回答  2020-12-12
古代人没有钟表基本上是日落而出日落而没。看天色就可以大概分辨出时间了,有太阳的时候还可以看树的影子推算出时间。