明朝的考试制度叫什么?唐太宗和顾炎武对此制度的态度有何不同

如题所述

  明朝的考试制度是八股取士。 唐太宗是肯定的,因为科举制在当时确实选拔了许多真才实学的人参加到政权中来,扩大了统治 基础,成为贞观之治局面出现的因素之一。顾炎武是否定,因为明朝的科举考试的命题范围和答题方 式 禁锢了人们的头脑,考中者大都成为皇帝忠实的奴仆。
  八股取士介绍:
  明代成化年间(1465-1487) ,科举考试之法又大大变更,用排偶文体阐发经义,称为“八股”,亦称“时文”、“制义”或“制艺”。以后便承袭下来,格式愈益严格,文章越发空虚,直至清末光绪二十四年(1898)戊戌变法时才废除,光绪三十一年(1905)科举制被废除。
  八股取士 明清朝选拔官吏沿用科举制度。科举考试只许在四书五经范围内命题,文体严格限于八股文,应考者不能发挥个人见解。明朝统治者用“八股取士”来禁锢知识分子思想。考中做官的,很多成为皇帝的忠顺奴仆。 明朝的科举考试分三级进行。省级考试叫乡试,及格者称为举人;举人到京参加会试,合格者称为贡士;贡士再参加皇帝主持的殿试,考中者称为进士。进士的前三名分别称为状元、榜眼和探花。中举的知识分子,都能享受一些特权,可以免除差役和税粮,进士都有官做。但是,这些人很多是没有真才实学的。
  八股取士目的:
  为了选拔能听命于皇帝的官吏,强化君权,消除威胁中央集权的离心因素,并巩固王权。
  八股取士影响:
  许多读书人为了中试,只顾埋头攻读经书,钻研八股,不讲究实际问题。考中做官后,他们大都成为皇帝的忠实奴仆。这种八股取士制度束缚了知识分子的思想,不利于社会的进步。
  唐太宗和顾炎武介绍:
  唐太宗李世民(公元598年1月28日[1] 【一说599年1月23日 】-公元649年7月10日),祖籍陇西成纪,是唐高祖李渊和窦皇后的次子,唐朝第二位皇帝,杰出的政治家、战略家、军事家、诗人。
  顾炎武(1613.7.15-1682.2.15),汉族,明朝南直隶苏州府昆山(今江苏省昆山市)千灯镇人,本名绛,乳名藩汉,别名继坤、圭年,字忠清、宁人,亦自署蒋山佣;南都败后,因为仰慕文天祥学生王炎午的为人,改名炎武。因故居旁有亭林湖,学者尊为亭林先生。明末清初的杰出的思想家、经学家、史地学家和音韵学家,与黄宗羲、王夫之并称为明末清初“三大儒”。  
温馨提示:答案为网友推荐,仅供参考
第1个回答  2015-04-30
唐太宗时科举制度打破了取才只限于 士族 的藩篱,是大量非士族阶层的人才通过科举的进人统治阶层,有利于促进国家的发展繁荣。这是历史的进步。

顾炎武的时代(明朝),科举制度取士已经僵化,学子只要背熟儒家的典籍,再通过写一篇中规中矩的八股文,就可以当官。这样得制度成为了学子才能的桎梏,纯粹是培养为皇帝服务的忠实奴才。这是专制体制下制度的悲哀。本回答被提问者和网友采纳