古人是怎么样起号的

,麻豆腐金黄色突然那么

文人学士在名、字之外再取别号,也是不可少的雅事,而这号又往往比字取得更玄乎乃至无迹可寻,但大多数还是有规律可循的。不少人喜欢以曾经居住或逗留过的地名风物为号,如陶渊明《五柳先生传》云:“宅边有五柳树,因以为号焉。”李白五岁随父迁居绵州彰明县(今四川江油县)之青莲乡,后因自号“青莲居士”;苏轼贬谪黄州(今湖北黄冈县)后,“与田父野老相从溪山间,筑室于东坡,自号东坡居士。”苏轼取“东坡”为号还有仰慕白居易的意思,因白居易在忠州(今四川忠县)曾于东坡屋地栽花自娱,诗尝数言及“东坡”,苏慕而效之,遂以为号。苏轼的这个号在文坛与民间最为普及,他其他的别号多达三十余个,有以排行、籍贯称的,如:大苏(以别于其弟苏辙)、峨眉先生、眉山公;有以职官学名行世的,如:苏使君、苏贤良、西湖长;也有因人格、诗风自称或被人称,以及旨在揄扬胸臆的,如:坡仙、谪仙人、狂副使,不一而足。从他的这许多名号也可见出古人取号的广泛与无限制,多号也就习以为常了。不少的文人还因传闻轶事或佳句而得号,如晚唐温庭筠年轻时参加科试,“押官韵作赋,凡八叉手而八韵成”,时号“温八叉”,这很近于是一种绰号或谑称了。宋代词人张先因有三句写“影”的佳句,被誉称为“张三影”;元末袁凯因咏白燕诗出名,人呼“袁白燕”;清初王士禛作《漱玉词》有“郎似桐花,妾似桐花凤”之句,一时称善,遂号为“王桐花”。这些都是以诗名人的例子。以署邸、书斋名为号也是文人的一种惯例,清代诗人袁枚在江宁(今南京市)小仓山筑随园定居,因号“随园老人”;清代藏书家钱曾的藏书楼名叫“也是园”,他的号就称为“也是翁”。
参考资料:家庭期刊
温馨提示:答案为网友推荐,仅供参考
第1个回答  2018-06-09

据十三经中的《仪礼·士冠礼》记载,小孩生了三个月后,父亲会为其命名,20岁行冠礼时,则会请德高望重的人帮取字。
喊别人“字”是一种尊敬,平辈可以叫,晚辈也可以叫。比如苏门四学士之一的黄庭坚,是苏轼学生,但他也曾直呼苏轼的字“子瞻”,他有一首诗,标题就是:“子瞻诗句妙一世乃云效庭坚体盖退之戏效孟郊”。
民国之前,“名”和“字”是“两回事”。民国以前的“讲究人”,不仅有“姓”有“名”,还比现代人多了“字”和“号”。父母起的“名”一般用以自称或是署名,如果是其他人直接喊出你的“名”来称呼你,在封建时代可以算作“犯讳”。“字”则是显示尊敬的一种称呼方法,如王国维字静安,号观堂。当时的人在称呼王国维时,需以“静安”来代替,直呼全名便是失礼的行为。
除了名、字之外还有号。“号一般是自己起的,相当于是笔名或艺名,其他人一般不会直接喊别人‘号’。”

长辈对晚辈可以“直呼其名”,但在同辈分的人之间,或是晚辈称呼长辈时,到底应该“怎么喊”?
皇上称呼臣子,父亲称呼儿子、上级称呼下级时,都可以存在直呼其名的情况。无话不说的亲密好友,有时也会“直呼其名”。但在绝大多数的时间段里,长辈在称呼小辈时,还是会客气地以“字”来称呼,表示对晚辈的尊敬。
晚辈在称呼长辈时,既不能称名也不能称字,还不可称号。古人解决的方式是,先论行辈,还可以在长辈的“字”后面加上尊称,如李宗仁可以称为“德公”,白崇禧则是“健公”。
“官号”能拿来当称呼
除了“名”或是“字”,能够当成称谓来称呼别人的还有“地望”、“排行”及官号等。所谓“地望”就是以出生的地方或者曾经做官的地方来称呼对方,如康有为是广东南海人,学生及世人便以“南海先生”相称。柳宗元是河东人,所以称柳河东,又曾任柳州刺史,所以又叫柳柳州,孟浩然是襄阳人,所以称其孟襄阳。陶渊明曾任彭泽县令,所以称其陶彭泽。岑参,任嘉州刺史,所以称岑嘉州。在家的排行也能当做称谓,如李白在家中排行十二,后人便称其李十二或十二兄。
官号也常被用来作为称呼,如称阮籍阮步兵,称王羲之为王右军,称王维为王右臣,杜甫为杜拾遗、杜工部等。

第2个回答  2022-02-15
古人的名字中除了姓、氏、名、字外,还经常有个“号”。“号”也叫别称、别字、别号,是一种固定的别名。
古时称别人的号是为了表示尊敬,自己称号一般只用于自己的作品中。
比如,李白姓李名白字太白,号青莲居士。那么,古人名字里的“号”又是怎么回事呢?
早在周朝时,人们就已经开始取号。对此,《周礼》解释说,“号,谓尊其名,更为美称焉”,意思是说,号是人在名、字之外的尊称或美称。
封建社会的中上层人物(特别是文人)往往以住地和志趣等为自己取号(包括斋名、室名等)。如我们熟知的唐代杜甫号少陵野老、白居易号香山居士,宋代苏轼号东坡居士、辛弃疾号稼轩居士,明代唐寅(字伯虎)号六如居士,清代郑燮号板桥等。
宋以后,文人之间大多以号相称,有些别号的使用率甚至超过名、字,如苏东坡、郑板桥。到了明清时代,人们把取号视为一种时髦,上自皇帝,下至一般黎民百姓,几乎人人有号。号不像取姓名那样要受家族、行辈的限制,而是由使用者本人所起,因而可以更自由地抒发或彰显使用者的某种审美趣味。别号中常见的“道人”、“山人”、“居士”、“翁”、“叟”之类就是自号者鄙视利禄、看透红尘的志趣体现。
宋代欧阳修晚年号“六一居士”,即所谓的六个“一”:一万卷书、一千卷古金石文、一张琴、一局棋、一壶酒,加上他本人一老翁,足见其审美品位!欧阳修还有个“醉翁”的号,想必大家也会想到他在《醉翁亭记》中抒发的“醉翁之意不在酒,在乎山水之间也。山水之乐,得之心而寓之酒也”吧。
当然,也有很多官僚缙绅和封建文人所取的各种动听的别号只是附庸风雅、沽名钓誉的幌子而已。
第3个回答  2007-01-26
有“结绳记事”的
第4个回答  2007-01-26
自己起的,也可能是父母老师起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