如何炼就面对失败的良好心态?

如题所述

谁笑到最后,谁就笑得最好,失败并不可怕,善于从失败中总结经验教训,前面的失败反而能成为成功的铺垫和序曲。

创业不难,敢做发财梦

现在,人人都不避讳自己对金钱的渴望与追求。但有些人只能是“志不强者智不达”,面对现实,面对理想,经常是坐井观天、画地为牢,难于突破自我甚至眼高手低,不能真正实现梦想。思维的局限性在很大程度上阻碍了他们的赚钱之梦。而有些小有成绩的人因为微不足道的成绩就沾沾自喜,停步不前,不求发展。

张长华是土生土长的温州瓯海人,他读书的黄金年华被文化大革命耽误,小小年纪就辍学务农。16岁那年,他开始学木工,因为那时,木工几既能吃别人的饭又能赚到比较多的钱。于是他拜永嘉一位木工名匠为师,迈出了他命运的关键一步。

学了3年手艺,张长华挑着工具上门赶了3年活,吃百家饭、穿百家衣、听百家话也干百家活,这段日子的磨练使张长华迅速成长起来,不仅手艺提高了,为人处世也成熟起来。离家在外风雨飘摇的日子使他炼就了坚韧的意志,正是这百折不挠的意志,让他学木匠出师后自立门户,在过了取妻声子的安逸日子后,毅然决定去香港创业。

但香港并不是张长华想象中的遍地黄金随便就可以抓一把,刚来港时他人生地不熟,吃的苦、受的累都只有自己默默承受。艰辛辗转了一年,太太带着儿子来到了他身边,生活也由此向他展开了迷人的微笑。做了一年木工后,他决定去红木家具场承包做红木家具的活,由此赚了人生中的第一桶金。

这样夜以继日地辛苦工作了5年,张长华揣着积攒的70多万港币开始创办企业。“华兴家私公司”让他从次成为了企业老板的一员,从那一年开始,他的事业便愈加蒸蒸日上。1987年他斥资90万港币在广东省虎门创办“东莞华兴隆红木家私有限公司”,1990年扩大投资8000万港币,1994年开始在全国设立自产自销门店,1996年他回家乡温州创办“华兴隆国际家具城”,至今他的商场已在全国发展了40多个点,2001年,众望所归,他当选为香港温州旅港同乡会会长。

能够在困难面对依旧保持积极心态的人真的不是很多,屡败屡战敢于拼搏的就更少,因为越是赚钱的项目阻碍越大需要克服的困难就越多。所以,许多人则是来创业路上闯一下,亏钱后又重新回到打工的路上了。

其实,只要敢想,一切都不难,创业不难,赚钱更不难。只要敢为,该出手时就出手,成功就不会只是个梦而已。众多成功的温州人正是因为敢想敢为,行为成就梦想,才开创了一片属于温州人的商业领地。

挫折带来维权意识

在温州人身上,有着那种“不怕亏就怕停”的独特的自强不息的精神,他们不怕折腾,更不惧怕困难与失败,他们在困难面前能够苦苦支撑,在失败面前能够屡败屡战。但是他们害怕停步不前,并且时时提醒自己要不停步地往前走。

1986年王招富和妻子到郑州振兴商场租了一个柜台,经营服装生意,第一年由于没有进行细致的成本预算,及时地捕捉郑州消费市场动态等诸多因素,他们几乎血本无归。但是夫妻俩没有气馁,凭着温州人敢想敢干的精神,第一年就改为自产自销的方式,夫妻俩起早摸黑,省吃俭用,自办了服装加工厂,终于积累了一部分资金。20世纪90年代初,他们又开始经营舞蹈鞋,这在郑州算是独家生意,从事舞蹈事业和学习的不同再到外商大量地享受舞鞋,所以生意做得异常红火。

1994年时,王招富发现敦睦路一带商业基础差,没有商店,但是这一块的人流量却非常巨大,他觉得这里的市场发展潜力巨大,于是他就租用了这里的一块地方,合资建起了几间电面,总共面积约400平方米,经营他最得心应手的服装生意。不久,王招富公司的营业面积扩大到商城大厦5层和天然商厦4层,总面积约2500平方米。

但就是在生意蒸蒸日上的期间,王招富遭受了一些挫折甚至是灾祸。因为生意红火,有人开始绑架勒索他,他还曾被地痞流氓抢走了商铺。但这些并没有吓倒他,更没有击溃他的意志,反而促使他勇敢地筹备郑州市温州商会,并当选为会长,为生活在郑州的5万多温州商人的利益呐喊和维护他们应有的权力。

“挫折是弱者的绊脚石,强者的垫脚石”。的确,一帆风顺的道路对人的成长和发展并不见得是件好事。而那些路途坎坷的人,每一次挫折和困难都可能对他是一次磨练,使人在与逆境搏斗的同时,不断提升自己的意志、毅力、情操和信念。

创业英雄经历三次大起大落

“故天将降大任与斯人也,必先苦其心志,劳其筋骨,饿其体肤,……”“苦其心志”为什么先于“劳其筋骨,饿其体肤”呢?那是因为一个人无论是要赚钱还是要成材,或者要成就大事,一直意志的锤炼、心理素质的提高都是避不可少的步骤。

林立人和名噪一时的浙商领军人物王均瑶同村,而且比王均瑶出道更早。

当他在温州商界已小有名气的时候,王均瑶还默默无闻。虽然林立人最终没有王均瑶那样大的名气,但他四次创业三次残败、曾经受过骗、遭过抢的大起大落的经历,更能展示温州人百折不挠的坚强意志。

对于自己几次大悲大喜的人生经历,林立人回忆说。

“在我很小的时候父亲就用鱼船从福建运龙眼和砂糖到温州卖,赚取差价。当时这是违法行为,叫投机倒把,只能偷偷做,为此父亲吃过不少苦头,甚至曾发生过一船货物被人抢光却不敢报案不敢声张的事。而每次‘运动’到来,为了躲避批斗,父亲只能远走他乡。商业在幼年的我留下深刻的印象,我知道了那是一种充满风险充满艰辛却又非常诱人能挣钱的好事。”

“我最先的商业行为可追溯到初中,那时我14岁,刚刚改革开放。我经常挑着鲜鱼去集市上卖,或者挑着担子,走村穿巷,挨门挨户收集螃蟹壳,然后再卖给国家,赚取差价,补贴家用。这是我最早的商业活动,我的学费基本上都是靠卖鱼赚来的。高中还没毕业,我就选择了经商。”

“第一次来深圳是1985年,我们来深圳卖文化用品,包括文件夹、文件袋等。当时的利润很多,毛利能达到70%,但由于深圳的需求并不大,而我们做的是全国市场,所以我没有在深圳住下来。”

“除了做文化用品之外,我还做过许多小物件,赚钱最多还是编织袋。那时,全国乡镇化肥厂雨后春笋般冒出来,对编织袋的需求很大。我渐渐成功了,二十四五岁,名声已遍及乡里,因为我在把大量编织袋运往全国各地的同时,也给乡亲们带来了编织这种袋的活计,让他们获得赚钱的机会,我第一次尝到成功的滋味。”

“但失败马上就随之来临了,1989年,我在河南签订了1。2亿元的大单,但我提供了1000万只编织袋之后,发现货款收不回来,只好停止供货,随后我就开始了漫长、屈辱的讨债生活。由于对方以种种理由拖欠贷款,在经历了种种努力之后,我仍有300多万元货款收不回来。到了1990年,我变得一贫如洗,我没脸回到家乡只好两手空空远走深圳。”

“来到深圳不久,我就发现了一个生财之道:做租房中介,收取佣金。当时,深圳的房租挺高,租的人还很多,于是我立即投入这一行业,由于生意异常火爆,我们几乎是做在那里收钱似的。”

“到1992年春天,我已积累了十几万,觉得做租房终结不是长久之计,加上做中介的人多起来,公司有些员工知道祖房中介的好处后,纷纷辞职,自己去做小老板,跟我抢生意。自己面临的竞争压力越来越大,于是我又开始找寻别的生意。”

“于是,我就开始炒起楼花。当时炒楼花比较赚钱,一般炒一套楼花,能赚5000—10000元,罗湖的许多小区,我都炒过,最多的是东乐花园,当时一口气拿到了近30套。一年后,我的资产达到60~70万元。”

“1993年初,全国各地到处都在盖房,似乎只要盖了房,钱就来了。因此我们也在惠阳找到了一块地,计划盖一个26层的大楼。由于没有关注国家政策的变化,没想到,我们刚打了地基,6月份,中央开始宏观调控,到9月份,银根紧缩,由于我们建房的建筑公司本来是垫资做的,这时候贷不到一分钱,大楼最终成了个烂尾楼,我又赔得血本无归。

“这一次,尽管我的钱又赔个尽光,但我还不死心,当时我发现温州的三轮车牌照一个已炒到5万多元,而在惠阳,基本上不存在炒作,我推测惠阳的车牌照也会飙升,因此就街钱从外地运来了100多辆三轮车,准备在惠阳申请牌照。谁知,厄运又一次降临到我的头上,车子还没落地,就被没收了。”

“接连不断的失败使得我在1995年连1000元也拿不出来了,生活没有着落,不得不寻求其他谋生之道。一天我在通讯时常的一个柜台买了一台寻呼机,然后,转手卖给别人就赚了几十块钱。于是我就花了200元,在报上登了个广告。前前后后,我接到了300多个电话,向我要寻呼机。这样,我就做起了寻呼机小买卖。由于我经常向同一个柜台要货,就可以比一般的买主拿到货便宜,所以我就有了价格优势。”

“不久,我注意到一个现象:越是便宜的寻呼机,需求量越大,而这种便宜的寻呼机,一般都是二手机改频的。我琢磨,要想发财,必须找到二手机的货源,同时,必须找到懂得改频的技术人员。万幸的是,我碰到一个台湾商人,专门在日本收购二手寻呼机,同时我又找到了几个懂得改频技术的工程师。有了这两大资源,我不再做零售了,改做批发。我向那个台湾商人购买二手机,再请那几个工程师给我改频,然后,将改装好的寻呼机批发给零售商。“当时,一个没有经过改频的二手寻呼机,非常便宜只要20元就能买到,改频后,每台价格上涨十几倍。由于我货源充足,可以源源不断地供货,大量的客户都从我这里批发到1997年,我的事业达到一个顶峰,算是个千万富翁了。

“尽管生意做得非常顺利,我还是清醒地认识到:寻呼机无疑是夕阳产业,被手机取代的趋势越来越明显,我必须另找投资方向。于是,我就做了两次较大的投资,一是对教育产业的投资,另一项是投资一个飞机驾驶培训学校,但这两项投资都不够成功,不但没有成功转型还赔了一些钱,但真正让我元气大伤的,是B股市场。“2001年2月19日,B股市场对境内投资者开放,在多个无量涨停板之后,我在朋友的怂恿下,重金杀入B股市场。谁知数月后B股跳水,我的股票全部被套牢。3年多的熊市让我越套越深,我的资产缩水了2/3。

“我发现,以前的成功,都在于自己大胆敢试,善于发现别人所没有发现的商机,并能先人一步捕捉机会,带有一定的偶然性和投机成分。“三次惨败,我历尽沧桑。痛定思痛,我决心静下心来,踏踏实实做事,抛弃过去想依赖一两次机会迅速暴富的心理,脚踏实地练好基本功,一点一点做起来。“2002年初,在朋友的帮助下,我将剩下的资金投资人股了位于西乡的一家叫伟伯的数码相机生产厂,这一次投资比较成功,到现在我的本金已全部收回了,股权也增值了。”最后,林立人说:“从十几岁经商到现在,20年间,我经历了三次大起大落,如今仍处在创业阶段。其实失败并不可怕,在我这个年龄做生意的温州人,谁没有受过骗、遭过抢?谁没有身无分文数年不敢回家的经历?谁没有睡过地板,甚至露宿过街头?重要的是不要被失败打倒,只有那些从失败中汲取教训,愈挫愈勇的人,才有可能获得最后的成功。”面对几次大起大落,林立人处变不惊、屡败屡战,因此最终成功了。“谁笑到最后,谁笑得最好”,英雄都有过失败,失败并不可耻,只要最终能成功,前面的失败反而能为成功者增添光彩。温州人通过失败锻炼了自己的心理素质,良好的心理素质,乐观的心态,善于改变策略的能力注定了温州人的成功。
温馨提示:答案为网友推荐,仅供参考