贺兰山的煤炭一直都在燃烧,为什么不用水直接扑灭?

如题所述

贺兰山的“火海”之谜:燃烧为何持续,水灭火为何无效



贺兰山,这座名副其实的“火焰山”,在其28平方公里的范围里,隐藏着25个活跃火区,日夜不息,燃烧了超过300年,且每年以惊人的16米速度向周边扩散,太西煤的年烧损量达到了115万吨,代价惨重。那么,这个燃烧的谜团为何持续不减?为什么不能简单用水直接扑灭?让我们一起深入探讨。



首先,煤炭的持续燃烧源于自然与人为的双重作用。自然因素主要涉及煤炭的自燃过程。当煤层与空气接触,煤炭吸附氧气,引发氧化反应,产生热量,一旦达到临界温度,便会引发干馏和自燃。贺兰山的煤炭特性,如疏松多孔,变质程度高,使得瓦斯含量大,不仅煤在烧,瓦斯也参与燃烧,加剧了燃烧速度。



然而,人为因素同样不可忽视。自清朝以来的煤炭开采,尤其是上世纪50年代的粗放开采,私采滥挖的矿坑遍地,使得煤层与氧气接触机会大增,自燃风险急剧上升。更甚者,矿区内未经严格管理的明火作业,也屡屡成为火源,加速了煤炭的燃烧。



接下来,燃烧的长期影响不容小觑。煤炭自燃产生的有害气体严重威胁着周边居民和环境,每年释放的污染物相当于小型火电厂的多倍。此外,山体塌陷、土壤侵蚀、植被枯萎和动植物受损,都揭示了这场燃烧的生态代价。而每年超过10亿的经济损失,更凸显出贺兰山煤炭燃烧问题的严重性。



那么,为什么不能用水直接扑灭?原因在于贺兰山独特的地理位置和煤层深度。贺兰山位于内陆,气候干燥,年降水量少,降雨无法满足灭火需求。其次,深藏地下的燃烧煤层,注水灭火不仅难以达到,反而可能引发新的危险,如爆炸和煤层断裂的火势扩散。



最后,采用科学的灭火策略至关重要。针对贺兰山的特殊条件,采取“剥离+注浆灌浆”等技术,通过地表封堵、阻燃材料注入等方式,才是有效控制和抑制煤炭燃烧的关键。而要彻底解决问题,还需从源头上减少人为开采的不规范行为,以保护这片珍贵的资源。



贺兰山的煤炭燃烧,既是自然的挑战,也是人类活动的警示。只有深入理解其成因并采取针对性的措施,我们才能在保护环境与利用资源之间找到平衡,让这座火焰山不再燃烧,而是成为可持续发展的宝藏。

温馨提示:答案为网友推荐,仅供参考