心是根,法是尘,两种犹如镜上痕,痕垢尽时光始现,心法双亡性即真

谁能具体解释一下是什么意思

佛说一切法,为除一切心,若无一切心,何用一切法。
众生本来是佛,只因本性被无明所困,妄认六尘缘影为自心相,妄见种种心,皆是无明幻化。修行之人用法来破除幻心,法也是虚幻。以法修心,乃是以幻修幻。譬如钻火,两木相因,火出木尽,灰飞烟灭,以幻修幻,幻尽真现。若见本性,顿悟成佛。
温馨提示:答案为网友推荐,仅供参考
第1个回答  2009-06-12
无论是心,还是法,都不是最终目的,所以,求心和求法都是误入歧途。等到你无心无法时候,才能明白。本回答被提问者采纳
第2个回答  2009-06-14
无中万般有,有中万般无。
第3个回答  2019-09-27
这里有两对关系,一个是心与性,一个是心与法。这两对关系(用辩证法的语言叫两对矛盾)是佛教哲学中重要的理论核心,也是不同的宗派争论的焦点。因为对其他宗派不了解,所以只介绍禅宗的观点,你举的这个偈子也像是禅宗的。
心是万法之宗,是一切幻象的源泉,有句话叫“心如工画师,能画诸世间”,就是这个意思,意思就是是你的心使你看到这大千世界之种种,没有心的众生或者无情众自然看不到世界了。而法是佛法,即悟道之途,是方法。从常理也可以理解,关键是目的,达到了目的,方法也就没用了,所以法是尘,是渡河后的船。
心和法都不是如如不动的本真,因为它们都是变动不居的,所以都应该舍弃。
至于心与性的关系,争议更大,又说心真性假的,有说性真心假的,照这个偈子的意思,应该就是我上面说的意思,即你把心和法都空掉了,那就有可能发现本真了,也就是你的本性,正所谓明心见性,立地成佛了。
第4个回答  2009-06-12
自然界的荷花,无论是含苞欲放的花蕾,还是怒放的荷花,它们的“心尖”都是向上的,正是因为荷花的“心尖”是向上的,所以才有“小荷才露尖尖角,早有蜻蜓立上头”的诗句。而人们的心脏的“心尖”则是向下的,这是“心颠倒”表面上的解释。真正佛学意义上的“心颠倒”含义是十分深刻的。
佛学中对于“心颠倒”的解释是:“心”即“根”、“尘”相对所起一念之心。谓“心”为群妄之原(源),起惑之始。因迷自性清净之心,种种分别,起诸颠倒,是名“心颠倒”。(根者,眼耳鼻舌身意“六根”也。尘者,色声香味触法“六尘”也。)
永嘉大师在《证道歌》中说:“心是根。法是尘。两种犹如镜上痕。痕垢尽除光始现。心法双忘性即真。”([size=10.5pt]宣化上人讲述) “心是根。法是尘”:“心”是属于“根”(“六根”眼耳鼻舌身意,属内的是“内空”;),“法”是属于“尘”(“六尘”色声香味触法,属外的是“外空”。),根、尘都没有了,都不执著了。“两种犹如镜上痕”:这两个好像镜子上面的灰尘,镜上的本体是光明的,像我们的佛性是光明的;“心”和“法”,“根”和“尘”相对,就好像镜子上面有尘土,有了痕迹,所以犹如镜上痕。
“痕垢尽除光始现”:你要是把这个“尘”都除掉了,肮脏的东西都擦去了,光就露出来。“心法双忘性即真”:你也不执著“心”的“根”,也不执著“法”的“尘”,“根”“尘”都空了,所以自己本有的佛性,就好像镜子的光明露出来,“大圆镜智”也现出来了。(我们每个人都执著的认为“六根”“六尘”“六识”是实有的,所以叫做“心颠倒”(性颠倒),释迦牟尼知道“十八界”全是幻化的,所以叫“正遍知”。关于“正遍知”读者可以参考《佛的十种名号》一章。)
除了“心颠倒”之外我们还有“见颠倒”和“想颠倒”,那么,什么是“见颠倒”和“想颠倒”呢?“见颠倒”:谓眼是诸见之本,由不了外尘之境皆悉虚幻,是以妄生执取,起诸颠倒,是名“见颠倒”。
“想颠倒”谓想取六尘之想也。由不了六尘过患,伤失善根,以妄生缘想,起诸颠倒,是名“想颠倒”。(关于这些“颠倒”读者可以参考《颠倒》一章。)
佛学认为“非我计我”,“非乐计乐”、“非常计常”、“不净计净”这些都是“颠倒”。“非我计我”者,谓此身皆因四大假合而成,本无有我。若一大是我,三大应非我;若四大俱是我,应有多我,毕竟是谁为我?故知我即不可得。凡夫不了,于自身中,强生主宰,妄计为我,成“我颠倒”。(四大者,地大、水大、火大、风大也。)
“非乐计乐”者,谓世间五欲之乐,皆是招苦之因。凡夫不了,妄计为乐,即成“乐颠倒”。(五欲者,色欲、声欲、香欲、味欲、触欲也。)“非常计常”者,谓世间一切有为之事,皆悉无常,虚幻不实,岂能长久。凡夫妄计是常,即成“常颠倒”。
“不净计净”者,谓己身、他身,具有五种不净。凡夫不了,妄生贪着,执以为净,即成“净颠倒”。(已上四计,是凡夫四倒。五种不净者,种子不净、住处不净、自体不净、外相不净、究竟不净也。)而这一切“颠倒妄想”的根源是“心颠倒”,“心颠倒”则一切“颠倒”;“心”不“颠倒”则一切都不“颠倒”。
关于“心是根。法是尘。两种犹如镜上痕。痕垢尽除光始现。心法双忘性即真。”能海法师回答:所谓“心是根”,此“根”是指“根本”,即是说“心是通达一切法的根本”,而所谓的“法是尘”,是指“心”要起作用,一定要有所对境。由於境本身存在的本质是“无自性”,但是,凡夫异生执为实有,此为无明(颠倒),是障碍跳出轮回的根本。所以,首先要通达境上的“无自性”,因为佛说:“尘境是缘起,是缘起一定是无自性”。
又,当你通达境上“无自性”,能通达的心识亦是“无自性”。心识的“无自性”,就如同镜中的影像一样,若能证悟心是“无自性”——如同镜中影像的话,这才是真正的“证悟”。所谓真正的“证悟”,是指若唯通达境上的“无自性”,还不是真正的证悟,必需再通达心识上的“无自性”,才是真正的“证悟”。
因此,《证道歌》中所说的“二种犹如境上尘”也就是说:“心”和“境”都是“无自性”。又《金刚经》也说:“一切有为法,如梦幻泡影。如露亦如电,应作如是观。”,此“有为法”是《证道歌》上所说的“心”、“境”,而“如梦幻泡影”就跟《证道歌》上的“犹如镜上痕”是一样的。
《心经》说:“以无所得故,菩提萨埵,依般若波罗蜜多故,心无挂碍,无挂碍故,无有恐怖,远离颠倒梦想、究竟涅盘。三世诸佛,依般若波罗蜜多故,得阿耨多罗三藐三菩提。故知般若波罗蜜多,是大神咒,是大明咒,是无上咒,是无等等咒,能除一切苦,真实不虚。”简单的说“无所得”即是不颠倒的“心”,“有所得”即是颠倒的“心”。
那么,到什么时候我们的“心”才能不“颠倒”呢?简单的说当你认识到“无智亦无得”的佛理时,你的“心”就不“颠倒”了;到你“心花怒放”(心华发明,照十方刹。)的时候,你的“心”也就不“颠倒”了,(关于什么是“心华发明”读者可以参考《心花怒放》一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