大学生常见的心理问题有哪些?

如题所述

一、学业问题
1.学习动力不足。在大学生生活事件量表中,列在第一位的是学习压力大。调查结果表明:有69.6%的新生和54%的老生感到“学习难度加大,非常困难”;一位大二学生也写道:“学习始终不能进入状态,总感到是在巨大的考试压力下被动的学,而静下来想,为什么学时,会感到很苦恼。”特别是一年级学生,认为“学习负担重,难以应付”的占70.4%。
2.学习目的不明。在深入了解学生学习目的时我们发现,很多同学为了应付不得不参加的考试,不能不做的事而学习。有的学生甚至直截了当地回答:为了能够考试过关,至于为什么学心中没有底。一位学生这样写道:“在中学时代,各方面表现都很出色,进入大学后,沿着中学的惯性学习,尽管成绩还算理想,却常常感到心力交瘁,学而无所获。”面对就业市场的巨大压力,很多学生虽然也感到危机重重,但真正想多学一点时,却提不起精神来。
3.学习成绩不良。学习困难的学生虽然在大学生群体中所占的比例并不大,但他们的负性情绪对自己的成长是很不利的。一些同学表示自己“小学、中学都是尖子学生,到大学生后一下子变为普通学生,个人约束力差,自制力弱,大学期间较为放任,因而学习差了”,“虽然学习上很尽力,上大学就是为了求学,而学习成绩总是不理想,因而感到很自卑,也十分压抑。”
4.学习动机不纯。市场经济的利益杠杆也直接影响着学生,对于学习,学生表现出空前的功利意识。还没有学的课,学生问的第一个问题是“我学习这门课有什么用?”校园内出现的基础课、专业课门前冷落,技能类课程如计算机、外语、股票等却门庭若市的现象,以及学生“考证热”都与学习功利化有关。
二、情绪问题
1.焦虑。焦虑是一种类似担忧的反应或是自尊心受到潜在威胁时产生担忧的反应倾向,是个体主观上预料将会有某种不良后果产生的不安感,是紧张、害怕、担忧混合的情绪体验。人们在面临威胁或预料到某种不良后果时,都有可能产生这种体验。适度的焦虑是正常的,而过分的焦虑则会使人处于一种无所适从的状态,坐立不安,注意力分散,办事效率低下。大学生普遍存在焦虑情绪,主要表现在考试、恋爱、经济和择业等方面。如果处理不当,会损害大学生的身心健康,影响学业。
2.抑郁。当个体感到无法面对外界压力时常常会产生抑郁情绪,其主要表现是:情绪低落,缺乏精神,兴趣降低,不能积极参加社交活动,故意回避熟人,体验不到生活的快乐。抑郁情绪严重的可能伴有食欲减退、失眠等。他们看上去倦怠疲乏,表情冷漠,仿佛陷入了痛苦的深渊而无力自拔。长期或严重的抑郁会使人的心身受到严重损害,甚至危及生命,需要引起足够的重视。
除了焦虑和抑郁以外,大学生常见的情绪问题还有嫉妒、易怒、冷漠等。
三、情感问题
1.爱情困扰。有些大学生在学业和恋爱的关系上处理不当,一切以爱情为中心,整天忙于花前月下、卿卿我我,甚至连睡觉吃饭都没时间。导致早退、旷课、厌学等现象,严重影响学业,甚至于不能顺利毕业,耽误了自己的美好前程。有的大学生社会阅历浅,心理承受能力弱,而期望值又高,容易冲动。一旦失恋,往往造成爱情悲剧:伤害对方的有之;精神分裂的有之;厌恶俗世、破罐破摔的有之。
2.友情困扰。与同性朋友的兄弟情、姐妹情,与异性朋友交往的分寸、尺度都是大学生要面临的情感考验。没有朋友烦恼,有了朋友也烦恼,在君子之交淡如水已经不再流行的当下,大学生交友的原则、方法和途径也发生着变化。死党型、闺蜜式的关系也成为了大学生对友谊的普遍认同。可是过分亲密和缺乏交往尺度的关系,往往也更容易导致摩擦和矛盾,再加上缺乏处理朋友相互之间的竞争与合作关系的能力,大学生的友情也常常出现问题。
3.亲情困扰。对家庭教养方式的调查结果表明,学生对父、母满意和比较满意的分别占78.2%和86.0%,说不清楚的分别占9.8%和4.0%,不满意的占6.9%和3.8%,从整体上看,学生对家长是基本满意的。尽管如此,亲情的困扰还是客观存在的。父母将全部希望都寄托在孩子身上,望子成龙,望女成凤,在物质上倾力相助,唯一的要求就是孩子好好学习,学有所成。很多学生则反映:与父母没有太多的话可讲,他们理解不了我们的心理,不明白我们为什么会因为这样那样的问题失落、难过,总把我们当成长不大的孩子。父母更关心的是孩子的物质需求和学业成绩,孩子更渴望的是与父母情感的交流、内心的沟通。
四、人际关系问题
1.人际关系不适。进入大学,面对新的人际群体,部分学生对大学的师生关系、同学关系、异性之间的关系显得很不适应。有的学生从未离开过家庭,一直在父母的呵护下成长,对于如何去关心别人想得较少,却又迫切希望得到别人的认可。在回答“目前,你感到最苦恼的事”时,有80%的学生涉及人际关系。“心里话儿对谁说?”成为学生普遍的困惑。
2.社交不良。部分学生缺乏在公众场合表达自己思想的能力与勇气,面对校园各种各样的活动,充满了兴趣,却又担心失败,只是羡慕而积极参与的不多。久而久之,开始回避,感叹“外面的世界很精彩,外面的世界很无奈”。特别是到周末,不少学生感到无处可去,甚至出现了“周末恐惧症”,“盼周末,又怕过周末,那种孤寂的感觉真难受。”
3.个体心灵封闭。学生从学校到学校,缺乏人际交往的经验和勇气,妨碍了良好的人际交往圈的形成。调查表明,30%的新生认为“没有朋友”,23%的学生感到“孤独、寂寞”,对与人主动交往,45%的学生更希望自己成为交流的对象而不是交流的直接发起者。与此同时,由于个体间正常的交往不够,又易引发猜疑、妒忌等,不利于学生的健康成长。
温馨提示:答案为网友推荐,仅供参考
相似回答