不孝有三,无后为大是什么意思?

如题所述

“不孝有三,无后为大”,是孟子说的,记述在《孟子离娄上》中,全文是:不孝有三,无后为大。舜不告而娶,为无后也。君子以为犹告也。

原文出处

《孟子·离娄上》:“不孝有三,无后为大。舜不告而娶,为无后也,君子以为犹告也。”注意:这里的“后”的繁体字写法是“後”,在古代这是两个语义根本不同的字。

译文:孟子说:「不孝顺的事有三种,其中以不能尽到后辈的责任最为严重的。舜不先禀告父母就娶妻,就因为担心没有子孙,因此君子认为他没有禀告如同禀告过了一样。」

扩展资料

观点争议

观点一:“无后”是“不尽后辈的本分”

把“无后”解释为“不尽后辈的本分”,最早的说法大概出自李守力在2007年1月21号发表的博文:李守力《孟子》新得:“不孝有三,无后为大” 。

博文写:【我们分析原文不难发现,孟子的本意并非是我们平常了解到的含义。我认为更中肯的解释应该是:不孝的表现很多,但以不尽后辈的本分为最。舜在取妻的时候没有禀告健在的父母,是没有尽后辈的本分。

但君子认为舜做到了禀告的本分(因为舜取妻是在尧考察了舜的德行后决定把女儿嫁给他的,而此时,舜的父母对舜还有偏见和敌意,所以不便禀告。况且尧作为帝王是天下人民的父母,完全可以代替舜的父母)。”】

此后几年,李守力这种看法被有的报纸的小文章转述,但没提到观点的来源。再后来,江苏卫视著名节目“非诚勿扰”知名主持人孟非也转述(也没提及观点的来源),导致网上议论。

观点二:“无後”通假于无后,是目无尊长

中国伦理学会会刊、天津市社会科学院主办的中国伦理学最高刊物《道德与文明》2020年第5期发表了刘霖映的论文《“不孝有三,无後为大”之“後”当释为尊者》 。内容摘要:【孟子名言“不孝有三,无後为大”带有事例式定义,“不告而娶为无後也”,即,不禀告家长而娶妻是“无後”的做法。

东汉以来学者们释“後”为“子”或“後人”,并对舜例的“无後”增加否定词“惧”,反向式改变原文以读通句意。这破坏了原文和孟子的解释,颠覆了儒家三孝观的取向,曾子和孟子都视三级孝序的首位为对家长的尊敬问题。

其实,周代“後”和“后”可通假,周朝礼制里“後子”在诸子里地位独尊,一般是嫡长子;夏商国王称后,而周朝礼制称王为天子,尊称其妃为后,这会导致避讳。古“后”字是司之反写,基本语义是主、君,扩指尊者,它和君字都象形着发号施令,《尔雅》训曰“后者君也”,《说文解字》释曰“君者尊也”。

孟子之“无”有时指目无,如“无父无君是禽兽也”。因此,“无後”应该通假于“无后”,指无主(无君,无尊),即目无尊长,在家事语境中是目无家主(家君,家尊)。这种训义可联系三孝观而圆通地解释舜例及“为大”,并旁通《诗经》和《孟子》它处所谈的相关话题。】

刘霖映论文对各种旧说法进行了清理,第一部分末尾对“无后”释为“不尽后人的义务”的说法提出过简单而明确的否定:【有的网络文章说“无后”是“不尽后人的义务”,可是不孝就是不尽后人的义务,“为大”在逻辑上无解。】

论文第五部分提出了不孝章的全文新译是:【孟子说:不孝有三级,目无尊长居首。舜不禀告家长就娶妻,(在礼节上或行为现象上)是目无尊长。(但是,了解舜的一贯孝性及其家庭关系当时形势高度恶劣的)君子认为(舜在特殊情况下不告而娶)犹如(人们在正常情况下)禀告(而娶一样合适)。】

温馨提示:答案为网友推荐,仅供参考
第1个回答  2021-03-13

俗话说说:不孝有三,无后为大。说家里女人生不了男孩,家里没儿子的就是不孝。有这观念的人不在少数,男人女人都有,尤其偏远的农村老人。这种愚昧的观念也导致了人们的“重男轻女”思想,酿成了许多家庭悲剧。

本回答被网友采纳