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国改革开放60年变化的实践报告

如题所述

在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旗帜指引下开拓成功发展之路━━对全国18个典型地区的调研综合报告

中国特色发展之路课题调研组

去年12月中旬到今年3月中旬,中央政策研究室、中央财经领导小组办公室组成调研组,就改革开放以来在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旗帜指引下开拓成功发展之路问题到全国有关地区进行专题调研。

一、调研背景和基本情况

改革开放以来,全国各地坚持以邓小平理论和“三个代表”重要思想为指导,深入贯彻落实科学发展观,从各自的实际出发,创造性地贯彻落实中央的大政方针和决策部署,大胆探索,勇于创新,推动当地经济实力、人民生活、城乡面貌发生了显著变化,在实践基础上开拓出各具特色的发展之路。这些各具特色的发展之路,是中国特色社会主义道路的组成部分,也是对中国特色社会主义道路的生动诠释。在我国改革开放30周年之际,深入分析全国一些地方的成功发展之路,系统总结他们的实践经验,对于深刻认识当代中国的发展规律,坚持和发展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把党的十七大确定的目标任务落到实处,不断开创改革开放和社会主义现代化事业新局面,具有十分重要的意义。

在调研对象选择上,我们既注重具有典型意义、又注意把握地区平衡,主要依据是所选地方从当地实际出发走出了一条成功发展之路,积累了重要发展经验,体现了科学发展要求,而不单纯以地区生产总值多少为依据。经过认真综合比较,调研组最后选择了以下18个地方。东部地区10个:上海市浦东新区、江苏省昆山市、江苏省江阴市、浙江省义乌市、浙江省温州市、福建省泉州市、山东省威海市、山东省寿光市、广东省深圳市、广东省东莞市;中部地区3个:安徽省芜湖市、江西省吉安市、湖南省长沙县;西部地区3个:内蒙古自治区鄂尔多斯市、云南省丽江市、甘肃省定西市;东北地区2个:辽宁省沈阳市铁西区、黑龙江省绥芬河市。这18个地方改革开放以来取得的发展成就都很突出,走出的发展路子也都有鲜明特色。这18个地方中,有率先改革开放、大力发展外向型经济的地区,有发挥后发优势、通过调整优化产业结构快速崛起的地区,有发扬艰苦奋斗精神、通过埋头苦干实现脱贫致富的革命老区、贫困地区,有突出重围、实现经济振兴的老工业基地,等等。

调研工作从2007年12月中旬开始,历时88天。调研期间,共召开座谈会76次,其中党政部门座谈会21次、专家学者座谈会14次、企业家座谈会12次、乡村干部座谈会18次、老干部座谈会4次、综合座谈会7次。参加座谈会人员1595人,其中省部级干部19人、地厅级干部168人、县处级干部490人、基层干部和群众572人、专家学者91人、企业家167人、老干部88人。调研人员走访企业、乡村等基层单位共234家。调研组在深入调研、获得大量第一手材料的基础上,经过多次讨论、修改,形成了调研报告。

二、各具特色的发展之路

调研情况表明,党的十一届三中全会以来,这18个地方坚持解放思想、实事求是、与时俱进,注重把中央的方针政策同本地实际紧密结合起来,紧紧抓住发展机遇,勇于开拓创新,注重完善体制机制,充分利用已有发展条件,努力挖掘发展潜力,不断创造新的发展优势,不仅取得了骄人的发展成就(见附表),而且走出了各具特色的发展之路。

(一)上海市浦东新区,坚持以开放促改革促发展,抓住历史机遇,用国际化思路探索城市发展新模式,高起点规划建设基础设施,高标准发展高新技术产业和现代服务业,打造现代化、国际化、多功能新城区,创建国际区域性经济、金融、贸易、航运中心,成为带动上海和长江三角洲地区现代化建设的重要增长极。

这是浦东陆家嘴金融贸易区全景(4月18日摄)。1990年4月18日,党中央、国务院作出开发开放浦东的重大决策。18年来,依靠上海和全国的支持,浦东实现了沧海桑田式的变迁。如今,聚集在浦东陆家嘴金融贸易区的近500家中外资金融机构,成为长三角、长江流域乃至全国经济发展的重要助推器。新华社记者 张明 摄

(二)江苏省昆山市,利用东依上海的地缘优势,大力实施外向型发展战略,高起点引进先进技术,以国际化带动工业化,以工业化推动城市化,实现了由单一农业向全面现代化的跨越式发展,综合经济实力跃居全国百强县(市)之首,走出了共同富裕、和谐发展的“昆山之路”。

资料图片:这是绿树环抱的昆山市区一角。2005年,江苏省苏州市下辖的昆山市率先达到江苏省全面小康社会指标体系,基本达到全面小康社会的水平。昆山的全面小康,核心是“富民优先”。到2005年底,昆山市人均GDP、城镇居民收入、农民人均纯收入这三项核心指标分别达到78553元、16809元和8519元。(新华社记者孙参摄)

(三)江苏省江阴市,从发展乡镇企业起步,因具有民族特色的大企业集团迅猛发展和成批上市而被誉为“华夏A股第一县”,以“天下第一村”华西为样板的社会主义新农村建设闻名全国,是“苏南模式”的发源地之一。

(四)浙江省义乌市,充分利用市场先发优势,以创业创新为动力,以小商品流通为载体,推进市场化,带动工业化,催生城市化,演进为国际化,把一个贫穷落后的农业小县造就成“全球最大的日用商品批发市场”和实力雄厚的经济强市,创造出“无中生有、无所不有”的义乌奇观。

(五)浙江省温州市,尊重和发挥人民首创精神,以市场取向改革激活发展动力,以促进就业推动全民创业,以商贸兴盛带动工业繁荣,以产业集聚支撑城镇崛起,以构建营销网络创新经济业态,以差异化经营打造品牌经济,以文化创新推动实践创新,从贫穷落后的海港小城发展成为富裕发达的沿海大市,形成了独特的温州发展模式。

(六)福建省泉州市,着力打好“侨牌”,以“三来一补”起步,带动乡镇企业发展,培育优势特色产业,形成众多知名品牌,大力增强县域经济实力,实现城乡协调发展。

(七)山东省威海市,充分利用区位比较优势和文化传统优势,以对外开放总揽发展全局,大力发展对韩贸易和对外经济技术合作,带动体制创新和特色产业培育,成功将区位优势、环境优势转化为经济强势,实现经济发展和环境保护良性互动、人与自然和谐相处。

资料图片:威海市的港口已逐步形成各种设施齐全的多功能港口体系。

(八)山东省寿光市,发挥初始的农业比较优势,由农业起步,创新农业生产方式,以农业培养工业,以工业提升经济,靠农业富民,靠工业强市,实现工农互助、城乡互动、工业和农业共同繁荣、城市和农村协调发展。

(九)广东省深圳市,依托毗邻香港、背靠珠三角及广阔内陆腹地的独特地缘优势,抓住经济特区开放开发的先机,以大规模引进外资带动对外经济合作,以发展高新技术支撑产业结构优化升级,以推进自主创新提升产业竞争力,以不断扩大开放促进体制机制创新,从贫穷落后的小渔村发展成为我国南部综合经济实力、技术创新能力、国际竞争力最强的现代化大都市。

深圳鸟瞰(摄于7月1日)。7月23日,深圳市统计局对外宣布,经初步核算,上半年深圳全市生产总值3532.88亿元,比上年同期增长10.5%,保持了又好又快的势头。新华社记者壮锦摄

(十)广东省东莞市,大力引进外资,扩大劳动力就业,建立加工贸易基地,培育出口产业集群,形成外向型经济、园区经济、民营经济交相呼应和信息产业、现代服务业互为支撑的发展路子。

(十一)安徽省芜湖市,坚持把自主创新作为核心竞争力的根本,坚持有所为、有所不为,着力培育具有国际竞争力的特色支柱产业,形成了以汽车制造为代表的三大产业集群,探索出中西部地区发挥后发优势的成功道路。

(十二)江西省吉安市,实施以新型工业化为核心的发展战略,兴办工业园区,加速工业崛起,支持和带动农业集约化、产业化,推动城市化,实现工业兴、农业稳、群众富,使贫困的革命老区走上全面小康之路。

(十三)湖南省长沙县,利用毗邻省会和交通便利的条件,吸引外来投资,建设工业园区,发展优势企业和产业集群;坚持以工促农,促进粮食生产和特色农业发展,实现兴工强县、强农富民,成为闻名遐迩的“三湘第一县”。

(十四)内蒙古自治区鄂尔多斯市,通过科学利用优越的资源条件,高起点引进和配置生产要素,全面推行资源节约型、环境友好型、集约化的工业和农牧业生产经营方式,创造后发优势,实现跨越式发展,走出了一条西部资源富集地区快速发展的路子。

(十五)云南省丽江市,利用当地优势特色资源,做大做强做精旅游产业,以旅游业带动经济社会发展,从名不见经传的西南边陲小镇发展成为富裕繁荣文明和谐的旅游文化名城。

8月28日,纳西族女孩(左一)在丽江古城四方街招徕游客。随着奥运会的结束,加上中秋节、国庆节的临近,丽江的游客日渐增多,旅游市场迎来“后奥运”热。新华社记者 秦晴摄

(十六)甘肃省定西市,弘扬“领导苦抓、部门苦帮、群众苦干”的精神,发挥比较优势,注重引进国际先进生产模式,把小土豆做成大产业,形成种草养畜-发展沼气-沼渣肥田-增粮增收-改善生态的循环经济模式,初步走出一条自然条件恶劣地区脱贫致富的成功路子。

(十七)辽宁省沈阳市铁西区,通过全面贯彻振兴东北地区等老工业基地的战略部署,抓住新一轮经济上升周期的历史机遇,大胆进行行政管理体制改革和国有企业制度创新,充分发挥比较优势,加快技术进步和经济结构调整步伐,完善社会保障体系,使老装备制造业基地焕发勃勃生机。

(十八)黑龙江省绥芬河市,通过发挥区位优势,以沿边开放为基本战略,大力发展对俄边境贸易,搭建商贸旅游、进出口加工、跨境投资合作三大产业体系,带动农村和城市建设,推动社会事业全面发展,走出了一条以开放促开发的口岸城市发展之路。

三、对各地发展经验的共性认识

这18个地方发展的成功实践,是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发展道路的生动缩影和具体体现。尽管这些地方发展的条件、路径、模式各不相同,做法也不尽相同,但具有以下主要特点。

(一)善于在国内外经济环境的变化中抓住发展机遇。这些地方都具有强烈的机遇意识和危机意识,抢抓机遇不松劲,遇到困难不退缩。从国内看,能够自觉顺应我国工业化、信息化、城镇化、市场化、国际化深入发展的新形势,从中寻找机遇、赢得先机,并积极应对风险和挑战。从国际上看,能够正确把握经济全球化新趋势,抓住生产要素在全球范围内重组和产业转移加快的机遇,主动承接国际产业转移,充分利用国际国内两个市场、两种资源,着力拓宽发展空间,积极分享经济全球化利益。

(二)充分发挥比较优势。这些地方都能认识到,自己既有相对优势也有相对劣势,要在激烈的市场竞争中赢得主动、实现又好又快发展,必须充分利用本地独特的区位条件、资源禀赋、特色产业、历史文化等资源,发挥比较优势,找准发展突破口。在实际工作中,这些地方都能坚持把中央精神同当地实际紧密结合起来,坚持因地制宜、突出特色、扬长避短,使比较优势转化为竞争优势,做到人无我有、人有我优。

(三)正确处理市场和政府的关系。这些地方都能坚持社会主义市场经济的改革方向、不断完善社会主义市场经济体制,既充分发挥市场在资源配置中的基础性作用,又高度重视政府的引导、调控、服务作用,加快转变政府职能,建设服务型政府,为发展创造无障碍、低成本、高效率的良好环境,努力使“看不见的手”和“看得见的手”各展所长、有机结合、相得益彰。

(四)坚持以开放促改革促发展。这些地方都高度重视开放对发展的推动作用,积极主动地通过扩大开放来促进改革、推动发展。在实践中,这些地方既积极扩大对外开放,也积极扩大对内开放;既积极“引进来”,也主动“走出去”。通过扩大开放,干部群众开阔了视野、解放了思想、转换了理念、创新了思路,有力促进了体制机制障碍的消除和资源配置效率的提高,这些地方抓住了更多发展机遇、获得了更广发展空间、赢得了更大发展优势。

(五)增强决策的科学性和执行力。这些地方都注重从实际出发,自觉遵循客观规律和科学规律,努力推进各级党委和政府决策科学化、民主化;同时,注重树立正确政绩观,坚持决策执行的严肃性、连续性,正确处理继承和创新的关系,对在实践中形成的符合本地经济社会发展实际的战略、规划、目标,坚持不懈抓落实,并且是一张蓝图管到底、一届接着一届干。

(六)以经济发展促进社会和谐。这些地方较好地处理了经济建设和社会建设的关系,深刻认识到经济发展和社会和谐是相互依存的统一体,没有经济发展就不能为社会和谐提供坚实物质基础,没有社会和谐稳定也不能为经济发展创造良好社会环境。在实际工作中,这些地方都强调推动经济社会发展各项工作必须坚持以人为本,实现好、维护好、发展好最广大人民的根本利益,正确处理改革发展稳定关系,着力保障和改善民生,妥善处理各方面利益关系,努力把提高效率同促进社会公平结合起来,实现经济发展、社会和谐相互促进、共同提高。

(七)尊重人民首创精神。这些地方都自觉坚持人民主体地位,及时掌握和有效运用人民群众在发展实践中创造出的新思路、新做法、新模式。各级党政干部能够深入群众,体察民情,了解民意,集中民智,珍惜民力,注重调动人民群众的积极性、主动性、创造性,为推进改革开放和社会主义现代化建设提供最深厚的力量源泉。

(八)发挥党的领导核心作用。这些地方都重视加强和改进党的建设,强调加强和改善党对经济工作的领导需要通过各级党组织和党员、干部来实现。从这些地方的实践看,经济发展成功的地方,都有一个过硬的领导班子、一批具有战斗堡垒作用的基层组织、一支能够发挥先锋模范作用的党员干部队伍、一些独具特色而又与时俱进的党建做法,党组织能够充分发挥总揽全局、协调各方的作用,有效实现了党的建设和社会主义现代化建设的内在统一。

四、各地发展中面临的新挑战

这18个地方在前进道路上仍然面临一些新的挑战。主要是:经济发展方式还比较粗放,经济发展付出的资源环境代价较大,转变经济发展方式的任务很繁重、很紧迫;产业结构不尽合理,农业基础薄弱,工业大而不强,服务业发展滞后;自主创新能力不强,缺乏自主知识产权、核心技术和世界知名品牌;在社会结构深刻变动和利益格局深刻调整面前,社会建设和管理面临诸多新课题,等等。这些情况表明,在我国发展已站在新的历史起点上的新形势下,各地要解决发展过程中遇到的突出矛盾和问题,最根本的是要高举中国特色社会主义伟大旗帜,以邓小平理论和“三个代表”重要思想为指导,深入贯彻落实科学发展观,继续解放思想,坚持改革开放,推动科学发展,促进社会和谐,扎扎实实落实党的十七大作出的战略部署,努力按照实现全面建设小康社会的新要求,全面推进社会主义经济建设、政治建设、文化建设、社会建设以及生态文明建设,全面推进党的建设新的伟大工程,不断在中国特色社会主义道路上迈出新步伐。
附 表

18个地区有关发展指标

地区 年度(增速) 地区生产总值(万元) 人均地区生产总值(元) 财政收入(万元) 农村居民人均纯收入(元) 城镇居民人均可支配收入(元) 出口总额(万美元)

浦东新区 1978年 44000 706 11100 253 空 空

浦东新区 2007年 27507600 14526 8544900 12730 24273 5281000

浦东新区 年均增速(%) 18.1(1990-2007) 18.1(1990-2007) 36.3(1990-2007) 14.5 14.2(2002-2007) 31.0(1993-2007)

昆山市 1978年 24000 466 3460 201 636 3807(1990年)

昆山市 2007年 11520000 171061 2020000 12168 21927 323200

昆山市 年均增速(%) 18.6 17.5 18.2 9.4 10.7 48.7

江阴市 1978年 43307 442 8836 199 341 219

江阴市 2007年 11900000 99490 1905252 10641 21013 643536

江阴市 年均增速(%) 21.4 20.5 20.4 14.7

15.3 31.7

义乌市 1978年 12800 235 2000 136 485(1981年) 10623(2000年)

义乌市 2007年 4100000 59144 588800 10200

24800 166000

义乌市 年均增速(%) 22.0 21.0 21.6 16.0

16.2 46.7

温州市 1978年 132000 238 13500 113 477(1981年) 169(1988年)

温州市 2007年 21450000 28362 2933000 8591

24002 1014800

温州市 年均增速(%) 15.1 13.8 20.4 16.1

16.3 58.1

泉州市 1978年 77900 171 7900 75 324 200(1979年)

泉州市 2007年 22886000 29664 2250600 7244

18097 495000

泉州市 年均增速(%) 17.7 15.6 21.5 17.1

14.9 32.2

威海市 1978年 95400 440 10647 209 350 60

威海市 2007年 15834500 63226 1562049 7737

16285 697172

威海市 年均增速(%) 15.3 14.8 18.8 13.3

14.2 38.1

寿光市 1978年 42000 417 8050 74 351 133.5

寿光市 2007年 3329000 32664 330575 6619 13806 104764

寿光市 年均增速(%) 14.6 14.1 13.7 16.8

13.5 25.8

深圳市 1979年 19638 606 1721 152 空 930

深圳市 2007年 67654100 79221 27700000 空

24870.21 28753300

深圳市 年均增速(%) 27.4 12.8 34.4 空 空 37.5

东莞市 1978年 61100 553 12200 149 318 3900

东莞市 2007年 31260000 46014 5380000 11514 26983 10110000

东莞市 年均增速(%) 18.0 16.5 23.4 16.2

17.0 28.6

芜湖市 1978年 74500 434 24500 95 392 39(1990年)

芜湖市 2007年 5811200 25294 1051600 5208

13234 168000

芜湖市 年均增速(%) 9.99 8.89 7.74 8.66

6.85 63.60

吉安市 1978年 85900 246 6441 140 529(1985年) 1840(1985年)

吉安市 2007年 4060000 8600 408000 4029 11120 16049

吉安市 年均增速(%) 10.9 9.7 15.3 12.3 14.8 10.3

长沙县 1978年 21284 296 1919 143 12012(2005年) 3791(1999年)

长沙县 2007年 2878751 36491 319008 7000 15834 62400

长沙县 年均增速(%) 15.44 15.06 19.26 14.36 9.65 41.92

鄂尔多斯市 1978年 34600 344 1900 194 279

3051(1989年)

鄂尔多斯市 2007年 11509100 75161 2008000 6123 16226 52401

鄂尔多斯市 年均增速(%) 22.2 20.4 27.1 12.6 15.0 17.1

丽江市 1978年 16564 191 1283 66 400 空

丽江市 2007年 848176 6984 72831 1922 11918 1712

丽江市 年均增速(%) 7.9 6.9 14.9 12.4 12.4 空

定西市 1978年 24874 114 3020 72 241 69

定西市 2007年 1001031 3422 60810 1863 8343 1152

定西市 年均增速(%) 8.14 7.32 10.91 6.84

7.63 11.09

铁西区 1978年 45000 900 800 280 420 900

铁西区 2007年 4670000 49100 526000 9190 13656 94140

铁西区 年均增速(%) 17.3 14.7 25.1 12.8

12.7 17.3

绥芬河市 1978年 997 560 54 106 2210(1987年) 249(1987年)

绥芬河市 2007年 505665 80962 100100 6688

14850 222263

绥芬河市 年均增速(%)21.3 16.2 29.6 15.4

10.0 40.6
温馨提示:答案为网友推荐,仅供参考
第1个回答  2009-08-31
中华显雄威
1949年新中国的成立使祖国母亲彻底摆脱了被压迫的境地,中国这头东方睡狮开始慢慢觉醒,但却步履维艰。直到1978年,中共十一届三中全会作出全面实行改革开放的新决策,从此改革开放的春风使中华大地再次焕发了活力,中华民族终于踏上了民族复兴的伟大征程! 30年的征程,中华民族以崭新的姿态重新屹立于世界民族之林;30年的沧桑巨变,30年的光辉历程,成就了一个民族近百年的梦想!
改革开放的30年,是中国经济迅速蓬勃的30年!幢幢高楼拔地而起,人民生活水平不断提高,1978年到2006年间,中国经济总量迅速扩张,国内生产总值从3645元增长至21,0871亿元,增长近60倍!中国的经济成就不仅写在了中国历史之上,也在世界历史上刻下了辉煌的一页,过去25年全球脱贫所得成就中,近70%的成就归功于中国!
改革开放的30年,是中国社会和谐稳定的30年!自粉碎“四人帮”以后,中华民族犹如钢铁长城一般坚不可摧!1997年香港回归,1999年澳门回归;1998年面对南方历史罕见的特大洪水,2003年面对让人闻风丧胆的非典疫情,2008年面对十几个省份百年不遇的冰雪灾害,四川汶川大地震,中华儿女众志成城,手挽手将一个个磨难阻击在脚下!
改革开放的30年,是教育事业稳步发展的30年!1983年,邓小平同志提出,教育要面向现代化,面对世界,面对未来!高考制度恢复之初,全国有570万人参加高考,却仅录取27万名;而到2007年,全国普通高校招生报名人数达到1010万,录取新生达567万名!伴随着教育规模的发展,更有越来越多的中华儿女在世界高精尖人才中占据着日益重要的位置!
改革开放的30年是中国航天事业不断创新的30年!从1979年远程火箭发射试验成功,到2003年“神五”升天,首次载人航天飞行成功,再到2005年神舟六号载人航天卫星顺利返回,中国航天人在摸索中让祖国一跃成为航天科技强国!2007年,我国首颗探月卫星“嫦娥一号”发射升空,炎黄子孙的千年奔月梦成为了现实! “神七”的成功发射,神七在太空漫步,让中国人第一次在太空留下了自己的足迹!
改革开放的30年,也是我国体育事业蒸蒸日上的30年!1984年许海峰摘得中国奥运首枚金牌,自此之后,中华体育健儿奋勇争先:2000年悉尼奥运,中国代表团收获28枚金牌,取得了金牌榜和奖牌榜均名列第三的佳绩;2004年雅典,中国军团更是将金牌总数扩增到32枚,位列金牌榜第2位!而今年,奥运大幕在中华大地上拉开,我们成为奥运的主人! 51枚金牌,稳居金牌榜第一位,更是我们实力的见证。
我们坚信,在中华民族伟大复兴的路程上,必将出现一个又一个辉煌的30年!中华民族的崛起,必将让世界为我们自豪!
[编辑本段]改革开放30年之十大成就
(1)建立全面物质生产体系
中国改革开放30年,保证了和平稳定,建立起全面的物质生产体系,经济建设取得显著成就。中国已经由初级工业经济转变为高级工业经济,包括钢铁、家用电器在内的许多工业产品生产居世界第一位。与此同时,中国经济规模和经济总量也不断扩大。
(2)国际地位持续不断提高
中国改革开放30年,中国的国际地位不断提高。快速经济增长使中国在世界经济中的地位不断上升。
(3)全面融入世界经济体系
以加入WTO为标志,中国经济已经完成市场化和国际化进程,融入世界经济体系和经济全球化浪潮之中。
(4)社会经济取得全面进步
(5)经济增长变得更加稳健
中国的改革开放释放出巨大的生产力,政府主导、大力投资和不断强化的工业经济使中国经济增长一直高于世界经济增长水平。
(6)经济发展水平不断提高
中国改革开放不断深入的同时,经济发展水平大幅度提高。1978年中国人均GDP为381元,按照1980年1美元兑换1.53元人民币汇率计算,约合149美元。2007年中国人均GDP上升到2640美元,比改革开放前增长了17倍。
(7)人民生活水平显著改善
(8)教育发展取得长足进步
教育发展是衡量一个国家发展水平和发展潜力的重要指标。改革开放30年,中国教育发展取得长足进步。1978年中国普通高等学校毕业生数只有16.5万,占当时中国人口总量96259万的0.0171%。2006年中国普通高等学校毕业生数达到377.5万,占当年中国人口总量131448万的0.2871%,30年间增长了16.7倍。
(9)国民预期寿命明显提高
预期寿命是衡量一个国家社会经济发展的综合指标,预期寿命提高不但意味着经济发展水平提高,也意味着社会保障能力的提升。根据中国人口普查数据,1982年中国人口平均预期寿命是67.77岁,2000年中国人口平均预期寿命上升到71.40岁,增加了3.63岁。
(10)人民生活更加丰富多彩
中国人民的物质生活和文化生活已经进入一个与世界同步的时代。
[编辑本段]改革开放取得成就的原因
改革开放以来我们取得一切成绩和进步的根本原因,归结起来就是:形成了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理论体系 ,开辟了中国特色社会主义道路
改革开放30年来,中国共产党在建设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的实践中,不断深化对执政规律、社会主义建设规律和人类社会发展规律的认识,从“发展是硬道理”,到“发展是第一要务”,再到科学发展观,执政理念不断丰富和发展,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建设取得了巨大成就,社会生产力得到了空前发展,人们的物质生活得到了极大丰富,战胜自然灾害的能力也越来越强。
中国30年的改革开放取得了巨大成功,基本经验在于中国遵循了经济增长“四色定理”。中国和世界发展历史充分证明,经济增长“四色定理”——和平稳定、开放结构、人力资本、结构增长是经济增长的充分必要条件,也是中国改革开放的基本经验。遵循“四色定理”,经济就发展,社会就进步。
[编辑本段]改革开放30年的经验教训
70多年前,美国总统罗斯福曾说,“在我国,唯一真正宝贵的,是自然资源和人民大众。”用这句话来来理解当前的中国也是恰如其分的。在过去30年的改革和发展中,如果说我们有什么真正没做好的,就是在自然资源、环境和劳动群众的权利和福利方面,索取的过多,给予的太少。具体来说,首先是环境代价太大,资源过度消耗。天下没有免费的午餐,经济发展是要有代价的,中国经济的持续快速增长,它对世界经济做出的巨大贡献,其代价就是中国资源与环境的严重损坏。
其次,贫富差距拉大,劳工权益受损。据中国社会科学院经济所赵人伟和李实领导的收入分配课题组在18年时间里所做的三次大范围收入分配调查结果显示,从1988年到2002年,无论是农村和城市的基尼系数,差距都在拉大。有关统计也表明,近30年来,内、外资企业年产值平均增长超过10%,而除垄断国企外的劳动者年工资增长率仅为1%-3%。这些情况都说明,劳动者的收入水平没有随着GDP的增长而同比增长。
再次,社会道德环境出现了让人忧心的状况。近年来,每年因信用缺失而增加的交易成本,据估算约占当年GDP的10%还多。
[编辑本段]改革开放30年之十大思想转变
中国改革开放30年在经济发展取得巨大进步的同时,社会经济思想理论也发生了积极转变。
第一、毛泽东思想转向邓小平理论。实践证明,毛泽东思想是中国新民主主义革命和社会主义建设的理论指南。邓小平理论继承了毛泽东思想,并根据中国社会经济发展形式变化,提出了改革开放新的发展理论。
第二,阶级斗争理论转向经济建设理论,经济建设成为党的基本路线。随着时代变化,社会主义建设取代民主主义革命,成为中国社会经济发展的主要任务。今天,经济建设和改革开放成为中国社会经济思想的主流。
第三,国际战争理论转向国际和平理论,中国进入和平发展的年代。对于世界形势的判断决定一个国家的基本战略,20世纪前中期是美苏争霸的冷战时代,国际战争危险依然存在。进入20世纪80年代,世界政治发生重要变化。邓小平同志高瞻远瞩,审时度势,正确提出和平是世界主流的判断。从而为中国和平发展、改革开放提供了重要理论依据。
第四,计划经济理论转向市场经济理论,中国开始全面的市场经济改革。新中国建立在社会主义计划经济基础之上,由于计划经济缺乏市场竞争,也缺乏市场灵活性,加上帝国主义封锁,使中国经济发展面临许多困难。计划经济理论转向市场经济理论使中国经济变得更有活力,也为中国的改革开放奠定了理论基础。
第五、自力更生理论转向对外开放理论,中国经济全面走向世界。自力更生是中国社会主义建设和经济发展的重要理论,也使中国建立起相对独立的经济体系。然而,一个国家的资源和市场总是有限的,转向开放无疑会增加发展的资源与空间,对外开放理论使中国走向世界。以往,中国对跨国公司抱有敌意,把跨国公司看作帝国主义的工具。随着改革开放,敌视跨国公司理论转向国际合作理论,跨国公司开始大量进入中国。
第六、社会公平理论转向社会竞争理论,社会分配差距不断扩大。中国的社会主义理论重要基础之一是公平理论,然而在生产力水平较低的时候,强调分配公平在一定程度上影响了生产者的劳动积极性。由公平理论转向竞争理论是提高经济效率的需要,也是由计划经济转向市场经济的逻辑基础。
第七,农村化理论转向城市化理论,城市人口越来越多。中国曾一度出现农村化理论,大量城市人口随着上山下乡从城市流向农村。随着改革开放,城市化理论成为主流,越来越多的农民进入城市。
第八,均衡发展理论转向非均衡发展理论。毛泽东时代,中国比较注意社会经济发展的均衡性,毛泽东的《论十大关系》是均衡发展理论的代表。改革开放后,中国经济发展转向非均衡发展理论,片面理解“发展是硬道理”和“以人为本”,导致经济增长过程中资源环境恶化、社会失业增加、贫富差距扩大、城乡差距扩大,社会经济发展失衡。
第九,平衡人口理论转向非平衡人口理论。以往中国的人口结构是自然增长,尽管一段时期内由于长期战争后的补偿性增长和经济结构引起的社会性增长叠加,造成人口增长较快,但“正三角形”人口结构基本是基本合理的、可持续的(中国距离人口饱和上限还有相当距离,且会像其他国家那样进入自然下降过程,呈正态分布)。相反,非平衡的计划生育人口政策使今天的中国人口结构呈现“倒三角形”,贫困老龄化的中国逻辑上难以持续。
第十,工业经济理论向服务经济、绿色经济理论。中国改革开放30年的实践证明,中国工业化发展理论和增长方式有效率,但是没有和谐持续,中国社会经济发展的矛盾越来越突出。以人力资本为主要增长来源的服务经济可以有效地解决这些主要问题,北京开辟了服务经济发展的新路,这也是目前所有先进发达国家的发展之路。不过,服务经济发展的主要地域在城市,“三农问题”仍未解决。以原生态农业、可循环工业和可持续的服务产业为特征的四川遂宁的绿色经济道路,不但解决了“三农问题”、中国西部发展问题,也解决中国社会经济的主要问题。
第2个回答  2009-08-31
中国更强大了!!!!!!!!18880LKX fb
第3个回答  2009-08-30
改革开放?
相似回答