浅谈京剧的形成和社会现状

如题所述

十八世纪末、十九世纪初这一历史时期,“昆曲”占领着北京的戏曲舞台。后来昆曲被封建统治者召进了宫廷,为了迎合统治者的口味,昆曲不断地加工、修改,逐渐失去了原有的民间特色,脱离了广大人民群众,于是它在民间的地位就渐渐衰落下来。此时,由“弋阳腔”逐渐丰富、衍变而来的“京调”开始风行。

“弋阳腔”也叫“高腔”,诞生于江西弋阳一带,长期在民间流传,有深厚的群众基础。它在流动演出中,不断地从各地戏曲中吸收营养、掘取精华。明末清初,“弋阳腔”流传到北京后,与北京的语言相结合,逐渐丰富、衍变,就形成了“京腔”。

逐渐,“京腔”在北京称盛,盖过了“昆曲”的风头。“京腔”演员一天比一天多起来,而不少“昆曲”演员也改演“京腔”戏。这一时期,“京腔”也着实辉煌了一段时日。

清朝庚戌年(公元一七九零年)九月二十一日是乾隆皇帝的八旬“万寿”。全国各省有名的戏班,都被召进北京演戏庆寿。首先,“安庆徽”戏班的名旦高郎亭应命率 “三庆班”入京祝寿,随后,“四喜”、“春台”、“和春”也接踵而来。这是徽戏第一次登上北京的戏曲舞台。当时,被统称为“四大徽班”。

“四大徽班”为乾隆皇帝的八旬“万寿”的庆典演出结束后,没有南返,留在了北京。从当年的十月中旬起,他们就转入民间戏曲舞台献艺了。

“徽戏”起源于安徽省安庆市一带,所以,又被称为“安庆徽”。它是个历史悠久的地方戏,声腔以〔二黄调〕为主,以〔昆腔〕、〔徽调〕、〔吹腔〕、〔四平调〕为辅,十分丰富。“徽戏”的剧目题材广泛、情节动人,戏曲语言通俗易懂,在民间演出很受广大群众欢迎。

“四大徽班”能同时走红于北京,原因在于,他们虽然同是“徽戏”,却各具特色。“三庆班”擅长演有头有尾的整本大套的戏;“四喜班”擅长演以“昆腔”见长的剧目;“春台班”的演员以青少年为主,观众长久看中老年的戏,乍看童伶戏,顿觉耳目一新;“和春班”的演员大多精于翻扑跌打,擅长武戏,而当时北京戏曲舞台上武打场面很少,自然感到新奇瞩目。在当时北京城内,大街

“徽”、“汉”两个剧种合作演出近三十年,相互借鉴、不断改进,再加上受北京语言的影响,声腔逐渐发生了不小的变化,当时人们把这种发生变化后的唱腔称之为“京调”。

“徽戏班”的挑梁演员程长庚和“汉戏班”的著名演员余三胜,为了生计,北上至京,分别加入了当时在北京的“三庆班”和“春台班”。北京唱念俱佳的“票友”张二奎“下海”后,从“和春班”,又加入了“四喜班”。他们的演出,受到广大群众的热烈欢迎。他们凭借自己精湛的唱念功力和渊博的艺术才能,在“京调”的基础上,广泛吸收各种地方戏曲“声腔”、“表演”之精华,融会贯通,纳为己用。他们保留了“徽戏”的激昂,“汉戏”的委婉,吸取了“昆曲”的小巷,随时可以听到对“四大徽班”的赞扬之声。“徽戏”的名声,一天比一天大,北京城的大戏园几乎都被“徽戏班”占领。
清嘉庆、道光年间,“汉戏”也流传到北京。“汉戏”旧称“楚调”,也叫“汉调”,声腔以〔西皮〕为主,以〔二黄〕为辅。陕西梆子传入鄂西北衍变为“襄阳腔”,后又经过当地艺人的融汇,才演变为 “汉戏”的〔西皮〕。湖北黄陂、黄岗的“二黄腔”经过不断改进发展,才衍变为“汉戏”的〔二黄〕。
“汉戏”已有三百多年的历史,它早期就经常同徽戏相互影响。“汉戏”进京的时候,北京的舞台上正被声势浩大的“徽戏”所占领。“汉戏”若单独成立班社,实难与“徽戏”匹敌。所以“汉戏”进京后,很自然地加入了“徽戏班”,形成了“徽”、“汉”合班的演出方式。这就为“京剧”的形成打下了良好的基础。

静穆、“乱弹”的繁茂,对 “京调”进行了不间断的创造和革新,逐渐使其形成了相当完整的艺术风格和表演体系。终于,在咸丰年间,一个以〔西皮〕二黄〕为主要声腔的新剧种——“京剧”诞生了。从“三庆”、“四喜”、“春台”、“和春”四大徽班晋京,到京剧的诞生,。大约经历了六十年左右的孕育过程。

京剧有很大的国际影响,它是中国戏曲艺术的精粹。它不是土生土长在北京的地方剧种,而是在“徽戏”、“汉戏”的基础上,吸收“昆曲”、“梆子”、“弋腔”和诸多地方小调的精髓,又根据北京的语言特点,加以融化、衍变而成的“国剧”。
温馨提示:答案为网友推荐,仅供参考
第1个回答  2020-10-31
北京城里面的人越来越多,看戏的人也自然与日俱增,在好几代京剧表演艺术家的不懈努力下,到了同治、光绪年间,京剧也开始走向了成熟。后来有位叫做沈蓉圃的画师创作了一副《同光名伶十三绝传》工笔画,里面的人物分别是程长庚、卢胜奎、张胜奎、杨月楼、谭鑫培、徐小香、梅巧玲、时小福、余紫云、朱莲芬、郝兰田、刘赶三、杨鸣玉,他们也因此被称为“同光十三绝”。

京剧的主要题材是历史故事,不少人物都是真实历史上存在过的。角色分为生、旦、净、丑四个行当。生,是男子;旦,是女子;净,是那些性格刚烈或粗暴的男性;丑,是那些演滑稽人物,鼻梁上抹白粉,又叫做小丑、小花脸。因为角色的作用不同,所以每个行当的服装也有很大的差异。为了让台下的观众一下子就能够知道这个角色大概是个什么人,京剧的脸谱化也是一个特点,所谓唱红脸唱白脸,说的就是不同的人物性格。

京剧演变成一种专业的表演形式,对演员的要求也越来越多。一个好的京剧演员,唱、念、做、打这几种功夫缺一不可,除此之外,还要会做动作。而台下还得有不少的乐师,用京胡、二胡、笛子、唢呐等管弦乐器和锣、鼓、板等打击乐器来伴奏。

在民国时期,京剧渐渐登上了顶峰,出现了不少著名的表演艺术家,其中最出名的自然就是梅兰芳先生了。他的表演让不少外国人都争相观看,也正是在那个时候开始,京剧慢慢成为了我们国家的国粹。它不仅在中华民族的艺术史上有着重要的地位,就算在世界大舞台上,也有自己的一席之地。

2010年11月16日京剧被列入“人类非物质文化遗产代表作名录”,愿这个历史悠久的艺术形式,能够在新时代焕发生机,继续为我们带来审美享受。
第2个回答  2020-10-31
京剧脸谱

京剧中的脸谱是凝聚了我国民族特色的一种化妆方式,不同颜色的脸谱都有不同的特点:与角色的人格密切相关;脸谱图形模式都是程式化的。然而,京剧脸谱的轮廓是以生活为基础的。正如生活中的人们常说的那样,他们的脸上都是害怕的煞白,害臊的微红……这一切都反映在京剧脸谱上。

京剧脸谱的绘画特点是善于夸大个人的人格、心理和生理特点,并与情节的戏剧形成对比。从绘画细节来看,各种面部彩绘方法各有不同,但它们都是从面部特征,通过夸张、美化、变形、象征等做法来赞美和谴责,区分善恶,让人一目了然。另一方面,花脸的面部是基于色调的,如红色的正直,温暖吉祥;黑色代表大胆、正直、诚实;紫色表示诚实;黄色表示凶猛;白色意味着诡诈和怀疑;绿色表示鲁莽;粉红色是表示年迈体弱;金银色多用来用于不朽的圣人。这都是京剧脸谱中不同的脸谱所代表的不同性格的人物。

二、 京剧艺术在外交中的作用

作为我国传统文化的重要瑰宝,多年以来京剧艺术的对外交流彰显了我国优秀的精神风貌和文化底蕴,展现了我国热爱和平的国际形象,在我国外交工作中发挥了积极的作用。内容丰富,形式完备,工艺精湛,我国京剧艺术达到了戏曲艺术发展的高峰,其艺术的夸张和写意从化妆到表演,漫长的历史积淀的审美素质和艺术手段,凝聚了我国的民族特色和我国特有的艺术魅力,发展成了我国独特的东方戏剧艺术体系。在世界文化宝库中来说,它不仅仅是我国文化的瑰宝,也是人类文化的宝藏。在国际舞台上,京剧艺术已经渐渐成为我国的一个象征标志,在整个世界范围内都享有极高的声誉。

作为我国传统文化的重要组成部分,京剧艺术不仅仅是一种艺术表现形式,而更加成为了我国民族的一个重要文化象征。我国对京剧艺术的对外交流非常期待。在我国与他国的各种外交活动中,京剧艺术都作为一种表演对他国进行演出,当然京剧艺术的表演都得到了国外观众的一致好评。现在京剧艺术表演经常承担出国访问的表演任务,国外很多记者也都在报道中称赞我国的京剧艺术,这对于我国的京剧艺术是一种莫大的肯定。

三、 京剧艺术未来的传承与发展

当今时代,文化发展非常迅速,变更也非常快,所以传统文化的传承问题非常严峻。京剧艺术也渐渐从以前的文化娱乐的主流地位开始滑向了边缘化,所以国家开始重视对京剧艺术这一传统文化的传承与发展,开始运用各种手段来保护京剧艺术的发展。例如,将京剧艺术加入了教育课堂中,在教育中让现在的学生来了解京剧艺术,激励学生重视对传统文化的传承。同时,也举行艺术节这一类活动来倡导人们保护京剧艺术的传承与发展。为了京剧艺术的更好发展,将京剧艺术加入到如今的流行音乐中是一个很好发展京剧艺术的一种方式,这样的方式的优点是能借助流行音乐这一大众喜闻乐见的文化作为载体来传播京剧艺术。在流行音乐中加入京剧艺术其实也是流行音乐的一种创新,这对流行音乐来说也是很有好处,最后的结果是双赢。京剧艺术的发展道路还很长,需要每一位京剧艺术表演者共同努力。

四、 结束语

京剧艺术作为我国传统文化的重要内容和表现形式,它代表了我国的民族特色和民族精神,本文从京剧艺术的表现形式和伴奏乐器,以及以往优秀的京剧艺术表演者介绍了我国的国粹京剧。最后对于我国京剧艺术的传承与发展作出了一些简单的建议,希望在我国广大的京剧艺术表演者的努力下,京剧艺术能得到更好的发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