对常州方言的看法是什么???急用

如题所述

第1个回答  推荐于2016-05-14
一、引言
常州北连长江、南临太湖,位于吴语区西北部,常州方言属于北部吴语太湖片[1]常州小片[2]。一方面,常州话与北方官话差别较大,但是另一方面,因靠近官话区,在语音和词汇方面略带官话色彩,与北方官话、普通话的关系还是比较密切的。正因为如此,常州方言在江苏境内诸多吴方言中显得犹为独特。
方言突出的是地方特色,而这最鲜明地体现在日常的口语词汇中。本文所选取讨论的是常州方言里的名词,文章将在普通话的参照下,对它的构词形式、分类以及语法功能进行描述分析,进而总结探讨它的语义特点。
二、构词形式
从现代汉语构词法的角度来看,常州方言名词的构词形式主要分为单纯词和合成词。单纯词包括单音节的单纯词和多音节的单纯词;合成词主要有复合式、附加式和重叠式三种构词方式。下面对它们的每一小类逐一描述。
(一)单纯词。包括单音节词、联绵词、叠音词和音译的外来词。这些名词,常州方言和普通话基本相同、区别不大,因此本文就不作详细描述。例如:
(垃圾) 迷雾(雾) 庭独(冬天房檐上挂的冰棱)
(二)合成词。主要有复合式、附加式和重叠式三种构词方式。
1. 复合式。常州方言里的复合式名词主要有以下类型:
⑴ 联合型名词 例如:
河浜(小河) (夫妻,多指老年夫妻) 铢钻(锥子)
记认(记号或识别的标志) 手脚(举动或动作,工夫)
⑵ 偏正型名词 例如:
亮月(月亮) 烂泥(泥土) 脚劲(指两腿的力气、耐力)
雄鸡(公鸡) 白乌龟(鹅) 头绳衫(绒线衣)
⑶ 补充型名词 例如:
排条 蟮片 柴爿 鸡丁 肉丝
⑷ 动宾型名词 例如:
提桶(盛水的木桶) 调羹(喝汤用的小勺子)
掮皮箱(买卖中介人) 移星(流星) 滚条(滚边用的布条)
⑸ 主谓型名词 例如:
地动(地震) 蟹壳黄(状如蟹壳的小麻糕) 雪里蕻(咸菜)
肉刺(手指甲上的皮肤因经常受到摩擦而翘裂的细条)
除了上面五种和普通话相同的类型外,还有一些类型的名词是常州方言特有的或是颇具特色的。
⑹ 正偏型名词 例如:
猪婆(母猪) 鸡婆(母鸡) 窗盘(窗) 棒冰(冰棍)
虾米(很小的脱水晒干的虾) 米糁(饭粒) 日头(太阳)
⑺ 多音节式名词 例如:
(树枝) 头骷颅(头颅) 额角头(额头)
雀痣斑(雀斑) 肩骱(肩) 肋膀骨(肋骨)
眼乌珠(眼珠) 嘴唇皮(嘴唇) 衣袖管(衣袖)
2. 附加式。由词根和词缀构成,包括前加式和后加式。
⑴ 前加式(前缀+词根) 前缀有“阿、老、大、小、细”等。
① 阿 普通话里的亲属称呼语主要用重叠式,个别如“阿姨”才由前缀构成。而常州方言里的亲属称呼语则大量使用“阿”这个前缀。例如:
阿公(公公) 阿婆(婆婆) 阿哥(哥哥) 阿姐(姐姐)
阿嫂(嫂嫂) 阿伯(伯伯) 阿舅(妻子的兄弟)
阿叔(叔叔)
另外还有在排行前加“阿”,例如:阿大、阿二……阿末,这样的说法在特定的语境下通常带有一些贬义色彩,例如:“他们两个差不多,阿大阿二,不会好到哪里去。”“这次考试他是阿末一名。”
还有在名词前加“阿”,用以表示一类人。例如:
阿胡乱(指无本事、喜吹牛、无能耐、做不成事的人)(见识少、不灵活、反应慢的人)
阿狗阿猫(泛指某些人,含轻蔑的意思)
② 老 常州方言里前缀“老”用得也很普遍,除了普通话里用到的如“老师、老板、老虎、老鹰、老鼠”等等之外,还有一部分名词是普通话里不用前缀“老”的。例如:
老酒(黄酒) 老茧(茧子) 老倌(丈夫) 老嫫(妻子)
老娘家(指年纪大的人或背后称自己的父母)
还有一些是常州方言中用于贬义或表示历久,例如:
老油条(很油滑) 老甲鱼(形容年纪大或老江湖)
③ 大、小、细 通常用在对人的称呼上,例如:
大小娘(未婚年轻女子) 大小佬(大孩子、少年)
大好佬(大人物、大亨) 大姆妈(伯母,用于亲属)
小佬(小孩) 小丫头(小女孩)
小姐妹或姊妹(年轻女子称自己的女友)
小官人(旧指年轻的男子) 小(骂小孩子的粗话)
细小佬(小孩子、幼童) 细景致(小个子、小巧玲珑的人)
细(对小孩的昵称) 细拨勒子(小孩)
细末代或细讨债、细贼(对小孩子的嗔怪称呼)
④ 洋 以“洋”为前缀的名词反映了早期社会接受由西方传入的事物时留下的印记。例如:
洋抄(铁铲) 洋煤头(旧时老人对火柴的称法) 洋钱(钱)
洋火(火柴) 洋机(缝纫机) 洋袜(袜子) 洋伞(伞)
洋山芋(土豆) 洋碗(搪瓷碗)
⑵ 后加式(词根+后缀) 后缀有“头”、“则”、“佬”等几个。
① 头 常州方言里带后缀“头”的词语很多,特别是在普通话里原先带有后缀“子”或“儿”的词语,有不少在常州方言里就改用“头”了。例如:
鼻头(鼻子) 被头(被子) 调头(调子) 摊头(摊儿)
盖头(盖儿) 塞头(塞儿) 绢头(手绢儿) 领头(领子)
榔头(锤子) 扳头(扳子) 篮头(篮子)
后缀“头”和语素的结合情况主要有以下几种:
a 与名词语素结合构成的。例如:
龙头 魂灵头 布头 噱头 膝馒头(膝盖)
饭碗头 墙头 灶头 纽头(纽扣)
b 与动词语素结合构成的。例如:
吃头 赚头 看头 想头 找头
来头 商量头 白相头(玩头)
c 与形容词语素结合构成的。例如:
花头 苦头 零头 多头
d 与时间词结合构成的。例如:
夜头 早上头 黄昏头 夜快头 今朝头 前年头
e 与处所、方位词结合构成的。例如:
上头 下头 口头 里头 介头(这里)
浮头(上面) 角落头 东头 西头
f 与量词语素结合构成的。例如
斤头 分头 角头 块头 听头
g 与数量词、数量短语结合构成的。例如
一角头 五块头 三斤头 一记头
h 与重叠语素结合构成的。例如:
滴滴头 脚脚头 屑屑头 粒粒头 棒棒头 末末头
须须头 口口头 边边头
i 加“头”表示对某种人的称呼。例如:
姘头 寿头(指言行滑稽可笑的人) 户头(指某人或家伙)
滑头 老实头 大块头 冲头(被占便宜的人)(没教养、撒野的孩子或游荡在外面玩、不回家的孩子)
“头”在这些结构中,有的只是增加音节,如“魂灵头、布头、噱头、墙头”等;有的表示物和人,如“扳头、老实头、大块头”;有的表示受动的东西,如“吃头、赚头、看头”;有的表示一个单位量,如“分头、三斤头”;有的表示时空位置,如“黄昏头、老早头”,“胸口头、桥上头”;有的表示剩下少量的,如“脚脚头、屑屑头”;有的表示微小,如“滴滴头、末末头”。
② 则 常州方言中用作名词后缀的“则”相当于其他吴方言中的“子”。
首先,普通话中有些儿化的词语,在常州方言里改用后缀“则”。例如:
碟则(碟儿) 枣则(枣儿)
其次,有一些普通话里没有任何后缀的词语,常州方言里加了“则”。例如:
饭锅则(饭锅) 车则(车) 鞋则(鞋) 蝴蝶则(蝴蝶)
麻雀则(麻雀) 嘴巴则(嘴巴) 哑巴则(哑巴)
还有一些是仅仅取原词语中的一个语素再跟后缀“则”结合,例如:
帐则(蚊帐) 圆则(肉圆) 皮则(馄饨皮) 凳则(板凳)
另外有一部分是专门指称人的,例如:
伲则(儿子) 弟则(弟弟) 妹则(妹妹)
娘老则(父母亲) 学生则(学生) 丫头家则(女孩儿家)
浪荡则(不务正业的人) 白插则(小偷)
拐则(拐骗人口或钱财的人) 叫化则(乞丐)
痴婆则(精神不正常的女人或骂女人疯癫)
半吊则(不通事理、说话随便的人或是做事有始无终的人)
有时,“则”还可以和其他语素结合构成后缀,多半是用来指称一些被贬的对象,例如:
赤老码则(不是好东西的意思) 龇头码则(讨厌的家伙)
寿头码则(爱开玩笑或行为滑稽的人) 连裆码则(同伙)
③ 佬 “佬”在常州方言中使用得最多、最广泛,与其他吴方言相比,这是常州方言中最大的特色。它可以附着在名词性成分、动词性成分和形容词性成分的后面构成“佬”的短语,以表示不同的语法功能。这里主要介绍的是不同类型的成分与“佬”结合后构成的名词或名词性短语。
第一、与形容词性成分结合。例如:
小佬(小孩子)(另有“佬小”为男孩之意)
大小佬(大孩子、少年) 细小佬(小孩子,幼童)
男佬(男人或丈夫之意) 女佬(女人或妻子之意)
第二、与动词性成分结合。例如:
剃头佬(剃头的师傅) 修伞佬(修伞的人)
和事佬(调解矛盾、和稀泥的人) 讨饭佬(叫花子、乞丐)
卖鱼佬(卖鱼的小贩) 看门佬(看门的人)
种田佬(农民) 做生意佬(做生意的人)
可见,“佬”附着于动宾结构后形成的一个名词性短语,多用于表示“拥有XX手艺或从事XX职业的人”,类似于普通话中的“的字结构”,但语义结合得更紧密。
第三、与表示地域的词结合。例如:
乡下佬(乡下人) 江北佬(江北地区的人)本回答被网友采纳
第2个回答  2013-11-07
说话没有苏州话好听哪```