沈从文到底是什么样的人?

他到底是什么样的人?为什么他的老师刘文典好像很鄙视他。。。
刘文典在西南联大中文系当教授时,对讲授语体文写作的作家教师沈从文甚有偏见。当他获悉联大当局要提升沈为教授时,勃然大怒,说:“陈寅恪才是真正的教授,他该拿四百块钱,我该拿四十块钱,朱自清该拿四块钱。可我不给沈从文四毛钱!他要是教授,那我是什么?”
在讨论沈从文提升为正教授的教务会议上,大家都举手同意,惟有刘文典表示不满,他说:“沈从文是我的学生。他都要做教授,我岂不是要做太上教授了吗?”
西南联大时,有一次跑警报,沈从文碰巧从刘文典身边擦肩而过。刘面露不悦之色,说:“我跑是为了保存国粹,学生跑是为了保留下一代的希望,可是该死的,你干吗跑啊?”
谁对民国文学书籍看的多的?有没有同是他们那个时代的人,写过一些关于他两的只言片语?

沈从文是一位文坛巨匠,也是史学家、书法,著名作家。1902年12月28日,沈从文出生于湘西的一个山洼小镇里,由于家境贫困,他高小刚毕业就当了补充兵,过着流浪式的生活。1922年,他只身来到北京,试图继续升学,便报考燕京大学,但未考取,于是他选择了自学写作的道路。那时,沈从文住在一间霉味刺鼻的小房子里,不仅常常要忍受饥寒的袭击,而且写起文章来,连标点符号也不会用。但他并不气馁,而是更加珍惜时间了。在下着大雪的冬天,没有火炉,没有棉衣,沈从文就拿旧棉絮裹住双腿,用冻得发肿的手抓紧时间写作。他在忍受饥寒煎熬的同时,还要忍受社会的冷落。一次,一个编辑把他写成的几十篇作品连成一长段,当众挖苦说:“这就是沈从文大作家的作品!”说完把它揉成一团,掷于废纸篓。然而,沈从文终于用自己坚强的毅力,引来了文坛的注目。1924年,他开始发表作品,没几年时间,这个从山沟里来的高小生,竟然名噪文坛了。他曾经报考而没有被录取的燕京大学,3年后就来聘请他当教师。 1928年以后,沈从文先后在上海、武汉、青岛、北京等地的大学任教,并编辑多种报纸的文艺副刊。紧张的教学和编辑工作不但没有影响他的创作,反而促成了他写作为数可观的作品。他先后发表了《边城》、《长河》、《从文自传》、《湘行散记》等名作。由于沈从文的许多作品都是以清丽的文笔反映当时社会的不同侧面,因此他被称为有风格、有艺术个性的作家。 沈从文一生撰文六、七百篇,有100多种文集出版,是在中外都享有盛名的乡土作家。60年代,年近花甲的沈从文转入文物考古、古代服饰方面的研究,他的专著《中国古代服饰研究》填补了我国古代文物研究的一项空白。沈从文在中国现代文学史上的贡献,引起了世界文坛的瞩目。在世界各国,有几十位汉学专家在从事“沈从文研究”。在日本的一所大学里,开设了“沈从文讲座”;在香港一些大学的图书馆里,陈列着研究沈从文的论文资料目录;在法国,沈从文著作被列为学习中文的必读书。国外的文学界人士在评论沈从文的著作时曾说过:要想了解中国,就要读沈从文的作品。沈从文的作品,像一幅幅水墨画,非常有中国传统特色,处处散发着乡土气息,洋溢着对劳动人民的爱。1988年5月10日,著名作家沈从文在北京逝世。 【查来的,但是我本人很喜欢他的边城】

刘文典学贯中西,思想学问博大精深,是当之无愧的学术大师。但恃才自傲,狷介无比。他说中国懂得庄刘文典子的共有两个半人,一个是庄子本人,另外一个就是他。如此自夸非信口开河。【应该是刘文典的性格吧,太自负了,虽然很有才华】 瞧不起闻一多、沈从文
你查一下刘文典的为人就知道了
温馨提示:答案为网友推荐,仅供参考
第1个回答  2020-03-11
沈从文是一位文坛巨匠,也是史学家、书法,著名作家。1902年12月28日,沈从文出生于湘西的一个山洼小镇里,由于家境贫困,他高小刚毕业就当了补充兵,过着流浪式的生活。1922年,他只身来到北京,试图继续升学,便报考燕京大学,但未考取,于是他选择了自学写作的道路。那时,沈从文住在一间霉味刺鼻的小房子里,不仅常常要忍受饥寒的袭击,而且写起文章来,连标点符号也不会用。但他并不气馁,而是更加珍惜时间了。在下着大雪的冬天,没有火炉,没有棉衣,沈从文就拿旧棉絮裹住双腿,用冻得发肿的手抓紧时间写作。他在忍受饥寒煎熬的同时,还要忍受社会的冷落。一次,一个编辑把他写成的几十篇作品连成一长段,当众挖苦说:“这就是沈从文大作家的作品!”说完把它揉成一团,掷于废纸篓。然而,沈从文终于用自己坚强的毅力,引来了文坛的注目。1924年,他开始发表作品,没几年时间,这个从山沟里来的高小生,竟然名噪文坛了。他曾经报考而没有被录取的燕京大学,3年后就来聘请他当教师。 1928年以后,沈从文先后在上海、武汉、青岛、北京等地的大学任教,并编辑多种报纸的文艺副刊。紧张的教学和编辑工作不但没有影响他的创作,反而促成了他写作为数可观的作品。他先后发表了《边城》、《长河》、《从文自传》、《湘行散记》等名作。由于沈从文的许多作品都是以清丽的文笔反映当时社会的不同侧面,因此他被称为有风格、有艺术个性的作家。 沈从文一生撰文六、七百篇,有100多种文集出版,是在中外都享有盛名的乡土作家。60年代,年近花甲的沈从文转入文物考古、古代服饰方面的研究,他的专著《中国古代服饰研究》填补了我国古代文物研究的一项空白。沈从文在中国现代文学史上的贡献,引起了世界文坛的瞩目。在世界各国,有几十位汉学专家在从事“沈从文研究”。在日本的一所大学里,开设了“沈从文讲座”;在香港一些大学的图书馆里,陈列着研究沈从文的论文资料目录;在法国,沈从文著作被列为学习中文的必读书。国外的文学界人士在评论沈从文的著作时曾说过:要想了解中国,就要读沈从文的作品。沈从文的作品,像一幅幅水墨画,非常有中国传统特色,处处散发着乡土气息,洋溢着对劳动人民的爱。1988年5月10日,著名作家沈从文在北京逝世。 【查来的,但是我本人很喜欢他的边城】

刘文典学贯中西,思想学问博大精深,是当之无愧的学术大师。但恃才自傲,狷介无比。他说中国懂得庄刘文典子的共有两个半人,一个是庄子本人,另外一个就是他。如此自夸非信口开河。【应该是刘文典的性格吧,太自负了,虽然很有才华】 瞧不起闻一多、沈从文
第2个回答  2010-07-30
沈从文在1917年高小毕业后,进入当地土著部队办理杂事,后任书记。1923年进入北京大学旁听,同时练习写作。1924年开始发表作品,并结识郁达夫、徐志摩、林宰平等人。1925年发表第一篇小说《福生》,1926年出版第一个创作文集《鸭子》。同年底,沈从文在上海与胡也频等自筹资金,创办《人间》、《红黑》杂志,终因资金不足而停刊。沈从文20年代起蜚声文坛,与诗人徐志摩、散文家周作人、杂文家鲁迅齐名。沈以其小说创作著称。而后,他改执教鞭,1928年到1930年任教于上海中国公学,兼任《大公报》、《益事报》等文艺副刊主编;后曾先后在辅仁大学、国立青岛大学(现中国海洋大学鱼山主校区)、武汉大学、昆明西南联合大学、北京大学等校任教。1948年受到所谓左翼文化人郭沫若等的批判,1948年12月31日宣布封笔[1],中止文学创作,转入历史文物研究,主要研究中国古代服饰。1950年到1978年在北京中国历史博物馆任文物研究员;1978年到1988年在中国社会科学院研究所任研究员。

在中国历史博物馆工作期间遇上文化大革命。军管会的军代表指着他工作室里的图书资料说:“我帮你消毒,烧掉,你服不服?”“没有什么不服,”沈从文回答,“要烧就烧。”于是包括明代刊本《今古小说》在内的几书架珍贵书籍被搬到院子全都烧毁。

1949年以后,沈从文没有进行过小说创作。他的书在三十多年间仅出版过一次。

沈从文只有小学学历。西南联大要提升沈从文为教授时,刘文典一直看不起搞新文学创作的人。一次,在西南联大的教务会议上,他提出质疑:“陈寅恪才是真正的教授,他该拿400块钱,我该拿40块钱,朱自清该拿4块钱,可我不会给沈从文4毛钱。沈从文要是教授,那我是什么?”美籍文学评论家夏志清则对“沈从文在中国文学史上的重要性”予以充分的肯定,在评点沈的《静》时他说,“三十年代的中国作家,再没有别人能在相同的篇幅内,写出一篇如此有象征意味如此感情丰富的小说来。”

在中国公学教书时,沈从文爱上他的女学生张兆和,写了不少的情书追求她,并引发校长胡适的同情,施以援手。最后,据说因沈从文的情书“写得太好了”,张兆和终于同意嫁给沈从文。

关于沈从文与诺贝尔文学奖
瑞典学院院士、诺贝尔文学奖终身评审委员马悦然于高行健获得了诺贝尔文学奖后,在《明报月刊》中表示,1987、1988年诺贝尔文学奖最后候选名单之中,沈从文入选了,而且马悦然认为沈从文是1988年中最有机会获奖的候选人。1988年,马悦然向中华人民共和国驻瑞典大使馆文化处询问沈从文是否仍然在世,得到的回答是:“从来没有听说过这个人。”其时,沈从文刚刚离世数月。

文化界流传,1988年诺贝尔评审委员会已经决定文学奖得奖者是沈从文,但因为诺贝尔奖只会颁授给在世的人,因此沈从文与诺贝尔文学奖可谓失之交臂。本回答被网友采纳
第3个回答  2018-07-06
你好,很高兴为你解答问题,希望可以帮到你
是不是觉得无功不受禄啊,大叔的为人确实很热情、真诚,乐于助人
不知道你是男还是女,如果觉得不方便可以直接和大叔交流沟通
委婉点,注意语气本回答被网友采纳
第4个回答  2010-07-30
沈从文(1902-1988)原名沈岳焕,苗族湖南凤凰县人,14岁时,他投身行伍,浪迹湘川黔边境地区,1924年开始文学创作,抗战爆发后到西南联大任教,1946年回到北京大学任教,建园后在中国历史博物馆和中国社会科学院历史研究所工作,主要从事中国古代服饰的研究,1988年病逝于北京。
沈从文一生共出版了《石子船》、《从文子集》等30多种短集小说集和《边城》,《长河》等6部中长篇小说,沈从文是具有特殊意义的乡村世界的主要表现者和反思者,他认为“美在生命”虽身处于虚伪、自私和冷漠的都市,却醉心于人性之美,他说:“这世界或有在沙基或水面上建造崇楼杰阁的人,那可不是我,我只想造希腊小庙。选小地作基础,用坚硬石头堆砌它。精致,结实、对称,形体虽小而不纤巧,是我理想的建筑,这庙供奉的是“人性”(《习作选集代序》)。
沈从文的创作风格趋向浪漫主义,他要求小说的诗意效果,融写实、纪梦、象征于一体,语言格调古朴,句式简峭、主干凸出,单纯而又厚实,朴纳而又传神,具有浓郁的地方色彩,凸现出乡村人性特有的风韵与神彩。整个作品充满了对人生的隐忧和对生生命的哲学思考,如他那实在而又顽强的生命,给人教益和启示。
沈从文创作的小说主要有两类,一种是以湘西生活为题材,一种是以都市生活为题材,前者通过描写湘西人原始,身然的生命形式,赞美人性美;后者通过都市生活的腐化堕落,揭示都市自然人性的丧失。其笔下的乡村世界是在与都市社会对立互参的总体格局中获得表现的,而都市题材下的上流社会“人性的扭曲”他是在“人与自然契合”的人生理想的烛照下获得显现,正是他这种独特的价值尺度和内涵的哲学思辨,构起了沈从文笔下的都市人生与乡村世界的桥梁,也正由于这种对以金钱为核心的“现代文学”的批判,以及对理想浪漫主义的追求,使得沈从文写出了《边城》这样的理想生命之歌。
中篇小说《边城》是他的代表作,寄寓着沈从文“美”与“爱”的美学理想,是他表现人性美最突出的作品,通过湘西儿女翠翠恋人傩送的爱情悲剧,反映出湘西在“自然”、“人事”面前不能把握自己的命运,一代又一代重复着悲涂的人生,寄托了作者民族的和个人的隐痛。

凤凰,了解凤凰,是从沈从文开始的。1902年12月28日,我国著名作家、历史学家、考古学家沈从文先生诞生在凤凰古城中营街的一座典型的南方古四合院里。四合院是沈从文先生曾任清朝贵州提督的祖父沈宏富于同治五年(1866年)购买旧民宅拆除后兴建的,是一座火砖封砌的平房建筑。四合院分前后两进,中有方块红石铺成的天井,两边是厢房,大小共11间。房屋系穿斗式木结构建筑,采用一斗一眼合子墙封砌。马头墙装饰的鳌头,镂花的门窗,小巧别致,古色古香。整座建筑具有浓郁的湘西明清建筑特色。二十年代就蜚声文坛,被誉为“中国第一流的现代文学作家,仅次于鲁迅”(金介甫Jefferey C.KinKley著《沈从文论》)的沈从文先生在这里度过了他充满传奇色彩的童年。

沈从文的一生是坎坷的一生,是奉献的一生。他1917年到1922年漂游在湘西沅水流域;1923闯入北京,1923年至1928年在北京以写作谋生;1928年至1930年,在上海中国公学任讲师,兼《大公报》、《益世报》等文艺副刊主编;1931年至1933年在青岛大学任讲师;1934年至1939年在北京主编全国中小学国文教科书;1939年至1947年在昆明西南联合大学任教授;1947年至1949年在北京大学任教授;1950年至1978年在北京中国历史博物馆任文物研究员;1978年至1988年在中国社会科学院研究所任研究员。沈从文先生的文学作品《边城》、《湘西》、《从文自传》等,在国内外有重大的影响。他的作品被译成日本、美国、英国、前苏联等四十多个国家的文字出版,并被美国、日本、韩国、英国等十多个国家或地区选进大学课本,两度被提名为诺贝尔文学奖评选侯选人。沈从文先生不仅是著名的作家,还是著名的历史学家、考古学家,他撰写出版了《中国丝绸图案》、《唐宋铜镜》、《龙凤艺术》、《战国漆器》、《中国古代服饰研究》等等学术专著,特别是巨著《中国古代服饰研究》影响很大,填补了我国文化史上的一项空白。