谁有义务教育均衡检查关于各种少先队活动,科技节 体育节 艺术节等

如题所述

小财政办大教育
为山区孩子铺平求学路
马山县林圩镇伏兴小学是一所贫困县的山区小学,整个校园洁净宽敞,教学楼楼道画上了漂亮的图画、挂着励志的标语;教室内整齐干净,桌椅崭新;学校还设置了标准的科学实验室、图书阅览室等功能室。“在这样漂亮的校园里上学很开心。”学生覃镇说。
这所学校的改变,是马山县坚决贯彻《国家中长期教育改革和发展规划纲要》(2010—2020年),实现义务教育均衡发展的缩影。按照国家要求,马山县到2019年要实现义务教育均衡发展的目标。为了让全县义务教育阶段的学生早日享受到公平、优质的教育资源 ,国家贫困县马山县本着“再穷不能穷孩子”“扶贫从教育做起”的理念,主动作为、自我加压,提出了提前4年,即2015年实现县域义务教育均衡发展的目标。
●加大投入力度 坚持教育优先发展
2015年初,马山县成立迎接义务教育发展基本均衡县督导评估工作领导小组,县长张自英任组长,成员由27个单位部门及11个乡镇政府组成。县四家班子领导不定期深入学校,研究解决办学难题。从2015年开始,该县每年从非常吃紧的财政中安排不低于3000万元的教育发展专项资金,并建立逐年递增机制,以助推全县教育均衡发展。
近年来,马山县坚持教育优先发展战略,强化基础教育地位、夯实义务教育基础、均衡配置资源,逐步缩短城乡教育差距,不仅推动了县城学校的发展,也给农村学校带来了巨大变化,让农村孩子享受到了更多实惠。2016年,马山县新建教学楼、综合楼24栋,总投资4848万元,建筑面积2.7629万平方米;投资3500.18万元,开展学校墙面“黑改白”、运动场改造、门窗修缮、校园绿化美化等工程,校园面貌焕然一新。2013—2015年,该县累计投资8262.5万元用于添置仪器设备、图书、课桌椅、床架等,仪器配备日益完善。
学生营养方面,率先在全区建成农村义务教育学生营养改善计划远程监控平台,实现全县村级小学以上监控全覆盖,受益学生达15万人次以上,初步探索形成了“互联网+科技+校园管理 ”的新模式,实现学生营养餐加工过程透明阳光。
“小财政办大教育”“穷县富教育”的成功实践,为山区的孩子们铺平了求学的道路。
●强化制度建设 确保教育公平公正
为确保每一个孩子享受到无差别的义务教育资源,马山县全力保障入学公平,2013年以来1287名随迁子女全部安排到公办学校就读;坚持就近入学、免试入学、入学,县内不设重点学校,校内不分“重点班”“快慢班”;实行县重点中学招生指标定向分配到初中制度,定向招生比例从2013年的35%提高到2016年的50%,从源头上促进教育公平。
在保障入学公平的基础上,马山县进一步完善资助体系,努力做到应助尽助,不让一个孩子因困失学:2013年以来,资助家庭困难寄宿生9.9017万人次,金额5760.04万元;资助非寄宿制困难学生7531人次,金额332.01万元;为家校距离3公里以上的义务教育阶段寄宿制学校建档立卡贫困户学生发放乘车补助106.57万元,受益学生9854人次。全县无一名学生因经济困难失学。
针对留守儿童问题,该县研究制定《马山县关爱农村留守儿童实施方案》,建立留守儿童信息台账,完善“代理家长”“一对一”等机制,让留守学生“学业有教、安全有保、亲情有护、生活有帮、困难有助”。
●深化教育改革 促进学生全面发展
放学前的课余时间,马山县百龙滩中心小学校园内响起了节奏感十足的马山会鼓声,这是马山县“文化三宝进校园”活动的一个缩影。目前百龙滩小学的鼓队有队员150余名,自2010年成立以来,少年鼓队每周邀请壮族会鼓老师指导一次,在丰富孩子们课余生活的同时,也让当地儿童从小感受本土历史与文化的魅力。
在均衡发展教育的基础上,深化素质教育、深化教学改革、深化特色办学,这是马山县一直秉承的办学思路。在校园文化建设方面,马山县坚持“一校一品”“一校一特”办学思路,开展“马山文化三宝”进校园等活动,将素质教育与本地优秀民间文化有机融合,建立城北小学三声部民歌教育基地、百龙滩勉圩小学会鼓教育基地和加方初中扁担舞教育基地,并通过基地示范引领,不断传承发展马山非物质文化遗产。
除了平时的文化课,该县还将德育工作与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中国梦”、“三节三爱”、“道德讲堂”等有机融合,提高德育工作的针对性和实效性。通过举办体育节、艺术节、鼓号队比赛、歌咏比赛等,促进体育、艺术“2+1”深入开展,深入开展“洒扫应对”“美丽马山”“学雷锋活动月”等主题实践,将德育与劳动教育有机融合,促进学生全面发展。
西乡塘区
建立“五关爱”体系
让更多孩子享受均衡教育
模型课上,在孩子们的灵巧操纵下,飞机模型飞向蓝天;科学营内,孩子们操作“穿针引线”、创意积木等科普器材开展竞赛;实践活动中,孩子们积极参与本地经济作物产业流程……近日,记者走进西乡塘区的乡村学校,被丰富的校园少年宫活动吸引。
为了让辖区的孩子享受同等优质教育,西乡塘区持续加大教育投入力度,调整学校布局,着重抓好“两为主”政策落实、“三保障”机制以及“五关爱”行动等举措,积极推动了城乡教育均衡发展。
●调布局优资源 努力实现“两提前三连跳”
作为南宁市人口最多的城区,西乡塘区义务教育均衡发展工作面临两大挑战:一是参评学校多,涉及面广、基础薄弱。参评学校共计118所,其中西乡塘区属91所,高新区属18所,市直属7所,区直属2所;二是实现市政府提出的“两提前、三连跳”目标,时间紧,任务重。“两提前”指城区义务教育均衡发展工作由原计划2018年通过国家评估认定提前到2017年,后又提前到2016年评估认定。“三连跳”指西乡塘区县域义务教育均衡评估验收工作在2017年初努力实现“市级复核、区级评估、国家级认定”目标。面对挑战,西乡塘区主动作为,努力实现“两提前、三连跳”目标。
调布局,优资源。近年来,西乡塘区按照“初中向城镇集中,小学向乡镇集中,教学点向行政村集中”的工作思路,从满足群众需求出发,调整中小学布局。2013年以来,新建中小学6所;撤并整合小学18所,教学点7所,做大做强一批农村小学;逐步落实小学中高年级学生集中镇中心校寄宿教学工作。撤并调整后,教育资源得到合理配置。
西乡塘区通过组建12个城乡中小学教育共同体和创建“一校一品牌”工程,评选命名53所学校为“特色学校”(其中农村学校占13所),提升了学校的教学质量,缩小了校际差距,缓解了“择校热”问题。
●缩差距促均衡 基础教育设施提质升级
缩差距,促均衡,西乡塘区有三大法宝:
一是保证“三个增长”。 “教育是百年大计,再怎么投入都不为过。”这是西乡塘区始终坚持的办学情怀。按照“三个增长”“两个比例”的要求,逐年加大教育投入力度,并重点向农村学校和城区薄弱学校倾斜。2013年至2016年,西乡塘区教育投入实现了教育财政拨款增长高于财政经常性收入增长、在校学生人数平均教育费用逐步增长、教师工资和学生人均公用经费逐步增长。
二是推进学校校舍建设。城区在财政紧张的情况下,综合使用各方面资金,不断改善学校办学条件。
三是均衡配置教学仪器设备。添置理化生、音体美等仪器设备及图书,增设“班班通”设备,实现教学班全覆盖。每校都有计算机教室,基本做到上计算机课时一人一机。
教育经费的足额投入,使西乡塘区基础教育的设施设备产生了质和量的变化,达到国家评估标准。这对人口多、学校多、基础薄弱的西乡塘区来说着实不易。
●关爱特殊群体 特别的爱给特别的你
西乡塘区注重外来务工人员子女、留守儿童的教育问题,让特殊群体学生能融入城市或乡镇学校生活,得到各方关爱,进得来、留得住,享受到良好的教育。
西乡塘区积极落实“两为主”政策,保障进城务工人员随迁子女平等入学权利。2016年秋季学期,安排在城区公办学校就读的进城务工人员子女共计41119人,占在校生总人数的37.3%;安排在公办学校就读的比例达68.32%,占南宁市总量的38%,占广西总量的12%,是全市接收进城务工人员随迁子女入学人数最多的城区。
与此同时,西乡塘区还建立特殊学生群体关爱体系,有效保障特殊群体学生受教育的权利与机会,让“爱均衡”成为实现义务教育均衡发展的关键。
关爱孤儿。办好广西唯一的一所孤儿学校——明天学校。从2000年办校以来,政府承担孤儿在校学习生活的一切费用。至今,已帮助238名孤儿顺利完成义务教育和高中学业;正帮助203名孤儿在读中小学和高中。2015年政府征地近100亩,投资2.2亿元,扩建孤儿学校。2018年竣工后,将惠及更多的孤儿和适龄儿童。
关爱留守儿童。建立健全787名留守儿童档案,安排教师开展“一对一”帮扶。
关爱贫困户学生。结合大力推进精准扶贫攻坚战,干部或教师精准帮扶城区1920名贫困户学生。
关爱困难学生。2013年以来,城区投入2852.12万元,资助困难学生48678人次,10.74万人次学生享受国家“两免一补”政策。
关爱残疾儿童。在衡阳路小学等4所办公学校开设特殊教育班,随班就读及在辖区特教学校就读的“三残”儿童共201人,送教上门的重度“三残”儿童57人。残疾儿童入学率达91.5%。
温馨提示:答案为网友推荐,仅供参考