古人写诗讲究平仄,读起来抑扬顿挫,那“平仄”到底是什么?

如题所述

中国古人的诗分为古体诗和近体诗。其中近体诗是合平仄的,古体诗相对自由,可以不合平仄,但是得押韵,通顺。这与汉字声韵学的发展有关,是以唐朝近体诗的出现为分界点的。

古人的诗原本是不讲平仄的,因为诗歌出现早期千余年,一直没有“平仄”这个概念。诗从最早的民歌形式到后来的贵族上层用来交流沟通,直到上层文人开始普及,一直是在吟唱的模式下发展。也就是说,早期的诗,就是用来唱的,自带音乐属性,与汉字本生的音调是不同的,后来文化开始普及,诗作大量出现,就开始脱离音乐而单独存在。但是对吟诵发音还是没有规范。

直到魏晋时期文学奇才曹植的出现。曹植开创了文字修饰的先河,文辞优美雕琢,在诗歌创作上词彩华茂,情深雅正,卓尔不群。他的“仙才”与李白、苏轼并称于世。同时,他精心钻研东汉时期传入的佛经,为了让印度的经文翻译成汉文后更加适合梵音唱经的表达,用自己的文学知识对佛经进行重译整理,在这期间发现了汉字的部分发音规律,创造了“梵呗”。梵呗是中华汉字音韵学的开端。

曹植的文辞修饰流派和声韵学追随者众,诗人们开始重视文字的华美以及吟哦时的腔调,诗的创作开始走向文字和发音共同美化之路。魏晋之后的南北朝,佛教在南朝大行其道,甚至成为国教。在梵呗基础上的声韵学研究也如雨后春笋般出现了很多韵书和研究者。

这其中沈约既是大诗人,也是声韵学家。他的《四声韵》提出了四声为“平上去入”。把这四声的字,间隔使用在诗句里,就形成了抑扬顿挫的上口节奏感。这种四声标注汉字的方法,迅速在诗人创作中流传开来。并开创出讲究文辞和发音美化的宫体诗,也就是“齐梁体”,成为唐朝近体诗,也就是格律体的基础。

格律诗这才正式成型,为了区分开严格遵守平仄格律的当朝诗歌和古人诗歌,唐人称格律体为“今体诗”,后来宋朝整理唐诗的时候,自然不能称之为“今体”,于是把格律体称为“近体诗”,这个名称一直沿用至今。而不遵守平仄格律即为“古体诗”,也就是我们平时所说的“古风”。这平仄是专门针对近体诗的声韵学规则。所以,古人的近体诗都是合平仄的,古体诗则相对宽松,不一定合平仄。

温馨提示:答案为网友推荐,仅供参考
第1个回答  2021-08-22


平仄格律是近体诗实用的音调规则系统。中国人从小学习古诗词,难免会接触到唐诗宋词,可是老师一般不会讲解平仄。所以给大家一个模糊、似有似无的概念。

我们现代汉语普通话和古音发音已经有了一些不同,所以,平仄规则到了今天在学诗的人的眼里难免有些混乱,再加上格律诗对平仄限定很严,所以有很多人对平仄格律如临大敌,甚至有一部分人干脆放弃,打起“不以词害意”的虎皮,痛骂平仄害人,是镣铐,限制了思绪自由,并自得其乐。这是个人选择,不代表大众趋势。

平仄难吗?并不。我们下面简单说一下。

汉语拼音中,音调为四声,一,二,三,四声,举例:“周,轴,肘,骤”。对应的平仄呢,一声为阴平,二声为阳平。三声和四声都是仄声。这种区分很容易吧?大家可以随便说几个字自己确认强化一下。这样,所有的汉字根据这四声调都可以划入平音和仄音。这是普通话。


而古时候的平仄划分和普通话是有区别的。这里也简单说下,帮助大家入门。 古时候的四声为“平,上,入,去”。而在平仄规律中,平还是平,上、入、去统统划入仄声。平声呢,还是对应普通话的一二声,“周,轴”的音调,和现在是一样的。“上”就是普通话的第三声,“肘”的音调。“去”就是第四声,“骤”的音调。那么“入”声字去哪儿了呢?

现代汉语普通话中,入声字已经消失了,发音“一,二,三,四”声都有。这个也就是平仄的难点所在了,在鉴赏古诗的时候,如果发现该发仄音的时候确是现代的平音字,就要去查一下这个字古时候的发音,是不是属于入声字。

我们举个例子,刘禹锡的《赏牡丹》:

庭前芍药妖无格,池上芙蕖净少情。

唯有牡丹真国色,花开时节动京城。

整首诗来讲有点复杂,我们就看首句吧。“庭前芍药妖无格”,按音调划分:“平平平仄平平平”,这很明显平仄有问题,一点都不抑扬顿挫,都是平音,念起来悼词一样,肯定不对。有了怀疑,就去查一下,果然,“芍、药、格”三个字全部都是入声字,只是在现代读音归入了“平、去、平”,所以才会划平仄为“平、仄、平”,出现以上错误。

那我们按照入声字仄音入韵,就得出这一句的平仄为“平平仄仄平平仄”,这就是标准的七绝起句,可以顺势推导出整首诗的平仄关系。

通过普通话音调的划分平仄,飞快就可以入门。当你遇到古诗中平仄异常的情况的时候,去查一下入声字表,基本上也可以解决。要是真想努力,背下入声字表。不过在如今这种随时可查网络的环境下,意义并不是很大。


不要因为嫌麻烦而把文章一关,去看那些乱写的所谓之古风。耐心学习一点平仄知识,一通百通,你会发现那套什么“平仄限制思维”的说辞多么井底之蛙。

毕竟,平仄只是帮助你掌握汉字音韵之美的工具,你被工具给吓住了,能有什么进步?

学会它,再脱离它,而不是一开始就拒绝它。难的不是诗,不是规则,而是学习的心。

本回答被网友采纳
第2个回答  2020-02-02
古人以阴平【对应普通话汉语拼音第一声】阳平【第二声】为平声,上声【第三声】去声【第四声】入声【普通话里没有,但很多方言里保存的短促音】为仄声!自《诗经》开始,就讲究押韵和平仄!不过那时候平仄要求仅限于韵脚!句子内部平仄没有特别要求。后来的诗人们逐渐发现有的句子读起来特别好听,总结出一套规律,句子内部也要求平仄起伏变化等等,最后形成了格律,造就出律诗绝句!
第3个回答  2019-09-09
平仄就是讲究韵律有起有伏,诗读起来有音调的起伏朗朗上口。
第4个回答  2019-09-09
格律诗这才正式成型,为了区分开严格遵守平仄格律的当朝诗歌和古人诗歌,唐人称格律体为“今体诗”,后来宋朝整理唐诗的时候,自然不能称之为“今体”,于是把格律体称为“近体诗”,这个名称一直沿用至今。而不遵守平仄格律即为“古体诗”,也就是我们平时所说的“古风”。这平仄是专门针对近体诗的声韵学规则。所以,古人的近体诗都是合平仄的,古体诗则相对宽松,不一定合平仄。
相似回答