欧亨利 爱的奉献 最后的常春藤叶 华而不实 黄雀在后 女巫的面包 两位感恩节的绅士 艺术良心的读后感 谢谢

如题所述

欧·亨利短篇小说选》是美国短篇小说大师欧·亨利作品的选集。书中,社会上那些巧取豪夺,坑蒙拐骗,利欲熏心,尔虞我诈的“上流人物”,“得意之徒”们的丑恶行径,被揭露无遗。通过他们的种种表现,形象逼真,不拘一格地向读者展现了“文明社会”的黑暗与滑稽本质,弱肉强食与天良丧尽的现实,并喻示在金钱万能,唯利是图的生存环境中,人性的异化和畸变。
然而在众多对丑恶人性的描写之中,也不乏许多使人肃然起敬的“小人物”,让人对荒诞,滑稽的故事漠然一笑之后,感慨万千。留给我印象最深的是《两位感恩节的绅士》这篇文章,它让我真正领略到了人性的魅力。
故事讲了两位美国绅士——其中一人根本不能称之为绅士,他只能说是一个常年受饥饿折磨的穷人。在他们之间有个奇怪的约定——每年感恩节,穷人便会坐在联邦广场喷水池对面人行道旁边东入口右面的第三条长凳上,等待着老绅士的到来。老绅士来了之后,会带这位饥肠辘辘的穷人饱餐一顿。这就是他们之间神圣的约定。对老绅士而言,一顿饭钱简直微不足道,但是,他却从其中找到了助人的乐趣。而穷人的目的也并不完全是在于那顿丰盛的饭菜,更重要的是能使一位老人如自己所愿。
这个传统延续了九年之久,第十年的感恩节,穷人照惯例走在去约会地点的路上。可出乎意料的事发生了。半路上,穷人被一幢住宅的管家请进了门,并可以享受一顿丰盛的大餐。原来住宅的主人——两位老太太,也有一个奇怪的传统——在正午把第一个饥饿的路人请进门,让他大吃大喝,饱餐一顿。饥饿的穷人抵挡不住事物的诱惑,畅开肚子,吃了起来。当他心满意足地走出住宅时,才想起了和老绅士的约定。但他还是如约与老绅士碰了面。老绅士将他带到了一处餐厅,穷人为了不扫老绅士的兴,只能装作饥饿难奈地狼吞虎咽起来。尽管穷人那时只剩下挪动身子和呼吸的确力气了。穷人吃完后,老绅士付了帐,两人便道了别。
故事的结局是——两人在回家的路上都晕了过去,被送进了医院。穷人是因为吃得太撑,几乎撑破了胃,而老绅士,一位在前些日子还家财万贯的富翁则是因为三天三夜没有吃东西,身体脱虚,而在路上倒了下来。
读这篇文章就好像是在嚼一只橄榄,甜味中带了一丝酸涩,让人在漠然一笑之后,思索良久。
文中的主人公,充其量不过是两个“小人物”,然而反映初等推己及人,相濡以沫的人性魅力却是那些“大人物”,“权贵们”所无法匹敌的。
那位老绅士在身上只剩下一点钱的情况下,完全可以不去赴约,但是他看重的不是金钱,而是诚信,他宁可饿死也不愿意食言。相比如今社会上一些只要自己利益受到损害就不择手段的人来说,老绅士的人性魅力显露无遗。再看那个穷人,尽管吃不饱穿不暖,没有受什么教育,但是他比任何受过良好教育的“权贵”都充满魅力——那是人性的魅力,他可以对老绅士说自己已经饱了,可他为了圆老绅士的心愿,咬紧牙关,把饭菜吃得干干净净。也许这很可笑,可是却是不是多么伟大,多么令人钦佩!
读了这篇文章,我知道了人性的伟大力量,我也立志要像那两个绅士一样,不求活得轰轰烈烈,但求真真实实,充满意义,有所追求!!!

补充:
《麦琪的礼物》读后感(2009-07-31 13:41:34)
标签:金表 麦琪的礼物 读后感 表链 欧亨利 杂谈 分类:絮语书卷
早就听说欧亨利的《麦琪的礼物》了,可是一直也没能“一饱眼福”。这不昨天刚刚看完了这部短篇小说,感触颇深。欧亨利一直是以出乎人意料的结尾见长的,这篇也不例外。《麦琪的礼物》写的是一对贫苦夫妇,丈夫有一只金表却没有相称的表链;妻子有一头美丽的长发,却没有相配的发梳。然而妻子卖掉长发给丈夫买了金表链,丈夫卖掉了祖传三代的金表给妻子买了发梳。两人同时为对方考虑各自干出了动力心魄的“壮举”,使得双方的愿望都落了空。金表和美发,对这个每星期只有20块钱的家庭来说,是一笔巨大的财富,作者处心积虑表现金表和美发的重要,用了非常形象的比喻来表现,更加衬托出它们对主人公的重要,毫不夸张的说,金表和美发是他们生命得一部分,双方都是因为欣赏而艰难幸福的生活。但是到最后,真挚、纯洁的爱情还是让双方都舍弃了自己的最爱,心甘情愿的献出。这深深地打动了我。另外,小说揭示社会现实不靠说教,而是用人物感情的起伏的发展变化作为脉络,感受人物带有悲剧性的思想性格。在那个有金钱可以胡作非为,心理和感情出现畸变的社会中。德拉夫妇的真挚深厚的爱充满了理想主义色彩,这绝非常人手笔。所以,作品给人的不是消沉和晦暗,而是对美的追求和眷恋。从这篇文章中,我懂得了我们要去关爱别人,这样别人才会爱我们,正是有了爱,人与人之间才会相互理解,人与人之间才有温情。我相信:只要我们心中充满爱,世界就会变得更美好!
补充:

最美的绝笔——读《最后的常春藤叶》有感

欧•亨利,美国短篇小说巨匠,我认为他比德塞莱更伟大。德塞莱的《嘉丽妹妹》的确是一篇宏伟巨著,但在欧•亨利对黑暗的社会无情的鞭挞下,这部书也算不了什么了。

19世纪至20世纪初西方短篇小说有三大流派——以莫泊桑为代表的法国、以契诃夫为代表的俄国、还有就是一群美国短篇小说家。马克•吐温、西•德塞莱、杰克•伦敦、欧•亨利……一个个耳熟能详名字。在这群星璀璨的人物之中,最耀眼的一颗便是欧•亨利。

用小人物来揭露社会的阴暗面是短篇小说家常用的方法,欧•亨利也不例外。在他的笔下,你见到的只有形形色色的骗子,一个又一个的正挣扎在贫困线下的社会底层的人们。这是一个黑暗的时代,与上层人物相对的是,生活在社会底层的人们保持了人类的真、善、美。《最后的常春藤叶》讲述的便是这样的故事。

纽约西区(一个著名的贫民窟集中地,《西区故事》描述的就是这个鬼地方),两位年轻的女画家苏艾和琼珊租住在这里的一幢公寓中,这儿的许多房客是艺术家。一年冬天,酷寒带来了它那令人恐惧的朋友——肺炎。整个西区陷入了恐慌中,琼珊不幸也被传染上了。多天的医治不见效果使琼珊逐渐失去了信心,她放弃了对生命的希望。苏艾对她的室友感到十分担心:琼珊在病中反复重复的说:“我将在最后一片常春藤叶坠落后去当天使。”她找到了住在楼下的贝尔曼——一个60多岁唠唠叨叨的老头。当然他同样是位画家,可是离缪斯们还有相当大的差距。他总是信誓旦旦地说会有那么一天他将作出一幅惊世骇俗的作品。当他得知琼珊的病情后不住地骂着琼珊,最后他还是和苏艾上楼去看了她。这是一个冷风凄雨的夜晚。一夜风雨后,前夜只剩五片叶子的常春藤上还有一片孤单的叶子傲然挺立着。琼珊还以为叶子早应该掉下去,随后她的病也好了许多。医生对苏艾说琼珊闯过了鬼门关,他还有另一个病人,上了年纪,也是肺炎,闹得挺凶的,就在楼下……过了一天,苏艾告诉了琼珊贝尔曼的消息,他去世了,为什么最后的一片常春藤叶会岿然不动呢?因为这是老贝尔曼画上去的。

一个感人的故事。朴实的笔法彰显出欧•亨利驾驭文字的能力。一位老艺术家对一个年轻艺术家的关怀,以自己生命的代价换来了另一位全新的生命。虽然没有传世的杰作,一生穷困潦倒,为温饱而奔波,但是他具有崇高的的品格,他的心灵是美丽的。最后的一片常春藤叶为老贝尔曼那漫长的艺术生涯画上了一个完美的句号。苍凉的故事背后,折射出的是那不能被遮掩的人性的光辉,令人唏嘘不已!欧•亨利对这篇故事倾注了不少心血,让作为读者的我感慨万千。

这些 你看行不
温馨提示:答案为网友推荐,仅供参考