重求!!西方古典艺术作品感受

跪求一篇关于西方古典艺术作品的论文,要求:
3000字左右,
文中可以对西方某一古典艺术作品进行介绍,但是希望以感受和理解性的东西为重点。

西方古典合唱是西方音乐中最具古典美学特征的形式之一。古典合唱具有“和谐”、“崇高”、“悲剧”、“优美”等古典艺术美学的一般特征,其中“和谐”与“崇高”是其最本质和最主要的美学特征。本文围绕“和谐”和“崇高”两个范畴展开论述。 第一章是古典合唱的历史描述,就“宗教”与“世俗”两个范畴对西方合唱进行历史描述,力图体现逻辑与历史的统一。西方合唱是基督教的产物,但又在宗教与世俗的此消彼长中发展,犹如一曲宗教圣咏与世俗歌谣的二重咏唱。中世纪合唱以宗教圣咏为主,是宗教仪式的重要组成部分。文艺复兴时期,出现了具有强烈人文精神的意大利牧歌(madrigal)和法国尚松(chanson)等世俗合唱体裁,弥撒(Mass)和经文歌(Motet)等宗教合唱也得到了极大的发展,无伴奏合唱达到巅峰。巴洛克时期,合唱进入全新的历史语境。纯粹的宗教合唱不断式微,世俗合唱成为主流。清唱剧(oratorio)、康塔塔(cantata)、受难乐(passion)等合唱体裁及歌剧中的合唱应运而生。这些合唱体裁虽脱胎于宗教仪式,但人文主义精神显而易见。古典主义时期的合唱进入真正的人文主义境界,并表达出以自由、平等、博爱为核心内涵的人道主义。浪漫主义时期的合唱,延续着人文主义精神,洋溢着浪漫主义激情,宗教情绪也成为浪漫主义的一种表现形式。20世纪合唱仍是宗教与世俗的二重咏唱,但随着人的主体性逐渐丧失,古典合唱完成了其现代转型。 第二章阐述古典合唱“和谐”(harmony)的美学特征。音乐是一种最为接近和注重“和谐”的艺术形式,毕达哥拉斯学派正是从音乐中发现了“和谐”的美学特征。从合唱音乐的语言形式上看,作为美学特征的“和谐”表现在音程(interval)、和声、对位结构之中:从合唱音乐的历史发展上看,“和谐”则表现为文艺复兴时期对位(contrapuntus)结构中的“和谐”、巴洛克时期的对位与和声(harmony)相结合中的“和谐”、古典主义时期的旋律与和声相结合的主调音乐中的“和谐”、浪漫主义时期半音化(chromaticism)和声与扩张的调式(modes)中的“和谐”。这些动态的“和谐”作为一种形式美法则,与西方音乐的历史发展是同步的。在古典合唱中,“和谐”是一种特定的表现形态,但其实质则是审美中主客体的统一。“和谐”作为一种基于“美感”和“快感”的审美经验,也有其感性的一面,但对于音乐而言,“和谐”更是理性的。人们正是基于这种审美经验,逐渐发现了“和谐”的审美规律,并总结出了一整套制造“和谐”的方法和理论(如和声学),使“和谐”成为一种理性感知。古典合唱中的“和谐”体现山从“发现自然中的和谐与变化”到“人与自然的主客观和谐”、再到“人与人、人与社会的和谐”的发展。 第三章阐述古典合唱“崇高”的美学特征。西方合唱与“崇高”的关系基于合唱与宗教的关系;古典合唱中既有宗教的“崇高”,也又世俗的“崇高”。在神学笼罩的中世纪,人并没有获得真正的主体意识,不能摆脱宗教而使主体意识“内在化”,故合唱越是追求宗教信仰,就越发表现出向“无限性”的扩展,进而表现出“崇高”的美学特征。因为西方合唱始终没有脱离宗教,故西方合唱一直都具有这种基于宗教意识的“崇高”。进入文艺复兴时期以后,神的力量逐渐被削弱,人的意识不断“内在化”,人逐渐获得一种基于主体意识的本质力量。于是,西方合唱挣脱了神的束缚,并使人的自由意志和主体意识得以充分释放,人文主义精神得以高扬,一种真正属于人的“崇高”感油然而生。西方合唱既表现出宗教意识下的“崇高”,又表现出世俗情感中的“崇高”。 第四章探讨古典合唱的现代性转型。古典合唱的现代转型既是艺术形态、技法或风格上的现代转型,也是整个西方古典艺术美学现代转型在音乐中的一种表现。古典合唱的现代转型,既是西方古典合唱在20世纪的延伸,又是现代合唱的崛起。现代转型使合唱音乐呈现出已多调性(poly-tonality)、无调性(atonal)为主要特征的现代音乐技法风格特征。随着调中心的解构,“不协和”成为现代合唱最主要的特征,于是作为“协和”与“不协和”对立统一的“和谐”在现代合唱中不复存在。古典合唱中那种基于宗教意识的“崇高”和基于人道主义“崇高”均难以为现代合唱所承载;随着“共性写作原则”被打破,古典音乐的二元结构也被彻底打破,故基于二元结构的“崇高”也与现代合唱无缘。总之,“和谐”与“崇高”作为西方古典合唱最主要的美学特征,在现代合唱中已经消解。 结语:西方古典合唱见证了西方音乐与基督教文化的关系,显露出西方文化中宗教与世俗的此消彼长。在西方文化与历史的进程中,成为一曲宗教圣咏与世俗歌谣的二重唱。古典合唱不仅代表着西方音乐文化的发展水平,而且体现出了西方音乐的技法和风格,成为和声学、对位法等一系列作曲技术理论(“共性写作原则”)得以形成的重要基础。合唱作为一种声乐艺术,其歌词内容,体裁形式、音乐风格也在一定程度上反映出了西方思想、文化、哲学、艺术发展的脉动。
温馨提示:答案为网友推荐,仅供参考
第1个回答  2009-12-01
人类社会进入资本主义的发展阶段,现代工业文明改变了人与人之间的关系,也改变了传统的生活方式,加速了生活节奏。美术作为商品走进市场,给艺术发展带来激烈的竞争。现代科技的发展改变了人与自然的关系,人类的眼睛延伸到宏观与微观世界。因此现代艺术家必然要创造和选择新的艺术语言去表现自己所认识的新世界。现代哲学直接影响现代美术创造,叔本华的唯我主义的本体论思想、唯意志论观点导致认识上的直觉主义,这使艺术家的天才和灵感升华为艺术创造的根本。尔后的尼采、弗洛伊德对人的精神领域又作了全面的分析和揭示,又成为现代艺术创造之源泉。柏格森“非理性主义哲学”是对现代工业文明带来的负面和传统价值观的彻底否定和背叛,从此艺术不再是客观世界的反映,而是主观世界的表现。

现代美术的产生和发展是沿着必然规律运行的,西方艺术自远古产生始就注重实用、物质性的再现,经历不同时代的发展和完善,到欧洲文艺复兴时期已达高峰。当照相术发明,再现的写实主义绘画已被摄影部分取代,绘画必然另择其路,由再现走向表现,由写客观物质的形态走向表现画家自我内在精神为追求。绘画自产生起就以为别人服务为宗旨,原始社会为实用,后来为神、为人的生活、为政治斗争等服务。西方艺术家宣称他们不再为谁服务,艺术就是为完善艺术自身而独立存在。因此艺术的价值观与传统决裂了。所有这一切都是随着社会发展、思潮的演变,缓慢地由量变到质变的。现代美术的发端是从印象派开始的。

印象派的出现是西方艺术划时代的里程碑。为了表现自然界丰富的瞬间即逝的光和色的变化,它忽视或否定了客观事物的内在本质,更是破坏或放弃了西方几千年完善起来的严谨造型,因此衍生出后来一系列的反叛画家、画派。首先起来与传统决裂的是塞尚,他要创造一种绝对的绘画,它不再是客观事物的模仿,而是注入画家主观解释的永恒性的形体和坚实的结构。同时还有画家高更,他从强烈的主观出发,对客观事物获得的印象和感觉加以分析、综合,创造出一种突破时空制约的具有象征意义的绘画。而荷兰人凡·高用明亮的色调与颤动奔放的线条传达了炽烈的思想,他们共同开创了西方现代美术之先河。从他们的理论派生出尔后的众多现代流派。

一部分追随塞尚的画家们确认画面的经营构造是画家的能力和权利,画家是画面的创造者,应该像上帝一样任意去安排画面,形成了以毕加索为代表的立体派。认为绘画不应该作自然对象的奴隶,也不应仅是画面的精心构造,而必须表现画家的心情意志,必须是画家内在情感的外在图像,从而诞生了法国的野兽派和德国的表现派。俄国人康定斯基纵览了这一画坛变化之后认识到,绘画已不是靠着物象的支持,而是靠色彩、线条与形状主宰整个画面,是这些绘画的元素赋予了画面生命与美,是他第一个创造了抽象绘画。上述几个流派都是对艺术作出思考后的探索表现。

当艺术家面对社会和现代物质文明进行思考后,得出的结论是传统已经过时,现代是不完整不健康的,产生了破坏一切、打倒一切的达达派,他们希望在纯粹空白的基础上建立一种新文明。当艺术家面对人生时,人的意识被过多的概念装饰得已经不真实了,唯有潜意识领域才是最真实的领域,这个领域从未被表现过,画家着意于这个精神世界,创造了超现实主义绘画,这种绘画以表现反逻辑常理的物象组合展现一个鲜为人知的潜意识世界。

第二次世界大战后现代美术中心由法国巴黎转向美国纽约,又开始了一个新的探索和创造,更多地是以注重观念改变为特点。50年代兴起抽象表现主义,只重绘画行为过程而不注重画面结果的行为绘画,体现了美国人自由创造的活力。当人们不满于偶然的发泄和主观对绘画的恣意所为,转而崇尚让画面自为地发挥出它的全部潜力,于是就出现了大色域绘画、极少主义绘画、硬边派等,这些艺术多以冷静、简单的大色块布置画面,不掺任何感情的表现。60年代波普艺术登上画坛,首先风行美国,它使艺术与现代文明互相渗透,让艺术成为更为普及的交流手段,与现代人的生存息息相关。自70年代后,现代美术完全进入一个多元化的格局,艺术家在更广泛的层面上探索艺术和艺术表现,自此以后再无风格流派可寻,可谓一个人一个派,花样翻新、层出不穷,从此西方美术走进一个远离常识世界的无尽的大千世界。

现代艺术
第一,“现代艺术”是西方20世纪以来的占主导地位的艺术形态。从20世纪初开始,随着西方社会进入现代时期,出现了与古典艺术和近代艺术不同面貌的现代艺术,它的突出特征是在艺术形式上不再以写实的风格为主,而是体现艺术家个性的观念和形式语言,并且形成了许多艺术流派,一个时期以某种艺术流派为主导。如我们比较熟悉的立体派、未来派、超现实主义、抽象主义、波普艺术、照相写实主义,等等。当然,无论何种艺术形式,其所反映和表现的都是现代社会变化给人们带来的社会心理特征,都是艺术家对艺术表现形式的探索。其中的积极成果丰富了人们的审美经验,开拓了艺术的视觉表现空间;其中的问题是因为缺乏共同的艺术标准和过分的个性化,在艺术上也就良莠不齐,有的脱离公众,走向极端。

第二,在各国的现代化过程中,都出现与自身社会发展特征相关的、具有自己文化内涵的“现代艺术”,在内容上反映了社会现代化的进程,在艺术形式上体现了现代精神。由于西方发达国家在现代化进程上的先行,西方“现代艺术”对全球的影响是相当大的,但这并不意味着各国的艺术就是西方的翻版。中国的艺术在20世纪的百年发展中,就有自己鲜明的文化上的“现代性”。

“当代艺术”
在时间上指的是今天的艺术,在内涵上也主要指具有现代精神和具备现代语言的艺术。之所以现在的展览普遍用“当代艺术”的提法,是因为用“现代艺术”的名词容易与已有过的“现代派艺术”混淆,同时,“当代艺术”所体现的不仅有“现代性”,还有艺术家基于今日社会生活感受的“当代性”,艺术家置身的是今天的文化环境,面对的是今天的现实,他们的作品就必然反映出今天的时代特征 。

后现代主义
是20世纪90年代以来中国美术界最时髦的话题,然而
没有任何一个源于西方的学术名词像后现代主义这样被赋予了如此丰
富的多义性和歧义性。披览见诸报刊的众多有关文章以及打着这个招
牌的各类美术创作,我发现后现代主义几乎被当成了一个无所不包的
杂货铺。在许多中国年轻艺术家那里,后现代主义被演绎为泼皮无赖
式的玩世不恭、社会责任感的丧失和崇高精神的消解。体现在画面上
往往是可口可乐商标和京剧戏装人像的简单拼凑。尽管人类进入了信
息时代,但西方后现代艺术在我国仍鲜有介绍,它的本真面目国人大
都不谙其详。毫无疑问,这是造成对后现代主义的理解和诠释彼此矛
盾相互�格的原因。令人高兴的是,在世纪之交的岁末年初我们不期
获得了一个亲眼目睹西方后现代艺术的机会。由中国展览交流中心主
办、美国子午线国际中心和美孚基金会协办的“外面的世界——美国
当代艺术展”(原名“走出边界:21世纪前夕的美国艺术”/Out
ward Bound:American Art at the Brink of the Twenty-
First Century)于1999年10月至2000年1月先后在上海和北京长期展
出,使我们能够匡谬纠误,获得对西方后现代艺术真实面目及其意义的正确认识。
相似回答