不生亦不灭,不常亦不断.不一亦不异,不来亦不出.怎么解释

如题所述

这是龙树菩萨在佛经《中论》卷首著的“八不偈”,由后秦时期的鸠摩罗什翻译传入中国。这“八不偈”在鸠摩罗什翻译的《中论(第一卷)》中有解释,里面的内容是以问题的形式层层递进的:

龙树菩萨起论:万物无生。何以故…………(具体论证在扩展资料)…………

问曰,若不生则应灭。答曰不灭。何以故…………

问曰,若不灭则应常。答曰不常。何以故…………

问曰,若不常则应断。答曰不断。何以故…………

问曰,若尔者万物是一。答曰不一。何以故…………

问曰,若不一则应异。答曰不异。何以故…………

问曰,若不异应有来。答曰无来。何以故…………

问曰,若不来应有出。答曰不出。何以故…………

然后这段内容被简化成了如下四句:

不生亦不灭,不常亦不断

不一亦不异,不来亦不出

《中论(第一卷)》中的原文注释总结如下:

1、不生:原文:不生者。生相决定不可得故不生。

2、不灭:原文:不灭者。若无生何得有灭,以无生无灭故。

3、不常不断:原文:法若实有则不应无。先有今无是即为断。若先有性是则为常。是故说不常不断。

4、不一不异:原文:若一则无缘。若异则无相续。后当种种破。是故复说不一不异。

5、来:原文:来者。言诸法从自在天世性微尘等来。

6、出:原文:出者。还去至本处。


本人的一点粗浅理解:

龙树菩萨菩萨最著名的理论就是【中观学说】,比如以上四句就有:生灭、常断、一异、来出等四组对立的观念,【中观学说】通过否定世间缘起法中种种对立的观念,从缘起的最初观念就指出这些观念本来就没有(为什么没有在补充材料),它们之间的对立关系更是不用执着;把人的认知逼入另一个维度,而这个维度就是【中】,教导我们站在这个维度更好地去【观】察世间缘起,所以这个理论叫【中观学说】。

比如【常】的概念,常指固定不变,在时间的伟力下,真的有【常】的存在吗?每个人都会死,你的女神或男神会变成老太婆或者糟老头子,花会枯萎,河流会干涸,朝代会更迭。没有什么东西会固定不变,所以说【不常】,所以【人生无常】。

我们总是陷入【常】的观念里,比如女人希望永远十八岁。电视电影上的女明星总是那样的漂亮美丽,好像时间没有在她们身上留下什么痕迹(其实是因为她们有专门的化妆师)。又如男人不能说自己不行……

其实理解了【常】也就理解了【无常】。

复旦大学王德峰教授在《中西文化差异的渊源》的讲座中也讲过类似的观点,他的大意是当他父亲逝去时,那一刻他体会到了【无常】;王德峰教授也说到过类似的话:“复旦大学养育了我,我希望复旦大学万岁,但是这可能吗?复旦大学不可能万岁。这就是【无常】。”

我们很喜欢一个东西,我们当然希望这个东西保持不变,一直是我们喜欢的那个样子,但是这不可能,【无常】其实很现实,很残酷。但是我们还是要试着接受【无常】,这是每个人都必须面对的事情。

注:这段关于【无常】的论证是我自己发挥的,是为了说给现代读者听的。而龙树菩萨《中论》里的【不常】是为了论证给执着缘起法的小乘人听的,如果真的想要理解这“八不偈”,还得先进入当时小乘人的缘起生灭思维。




扩展资料:

鸠摩罗什译的《中论(第一卷)》中关于“八不偈”层层递进的论证:

复次万物无生。何以故。世间现见故。世间眼见劫初谷不生。何以故。离劫初谷。今谷不可得。若离劫初谷有今谷者。则应有生。而实不尔。是故不生。

问曰,若不生则应灭。答曰不灭。何以故。世间现见故。世间眼见劫初谷不灭。若灭今不应有谷而实有谷。是故不灭。

问曰,若不灭则应常。答曰不常。何以故。世间现见故。世间眼见万物不常。如谷芽时种则变坏。是故不常。

问曰,若不常则应断。答曰不断。何以故。世间现见故。世间眼见万物不断。如从谷有芽。是故不断。若断不应相续。

问曰,若尔者万物是一。答曰不一。何以故。世间现见故。世间眼见万物不一。如谷不作芽芽不作谷。若谷作芽芽作谷者。应是一。而实不尔。是故不一。

问曰,若不一则应异。答曰不异。何以故。世间现见故。世间眼见万物不异。若异者。何故分别谷芽谷茎谷叶。不说树芽树茎树叶。是故不异。

问曰,若不异应有来。答曰无来。何以故。世间现见故。世间眼见万物不来。如谷子中芽无所从来。若来者。芽应从余处来。如鸟来栖树。而实不尔。是故不来。

问曰,若不来应有出。答曰不出。何以故。世间现见故。世间眼见万物不出。若有出。应见芽从谷出。如蛇从穴出。而实不尔。是故不出。


注:这“八不偈”批判了在缘起法上的种种“谬论”,指出单纯执著生灭、常断、一异、来出等,是不正确的“戏论”。应该超出戏论、消灭戏论,得出对现象实在的认识,即实相

温馨提示:答案为网友推荐,仅供参考
第1个回答  2020-01-10

该句话的意思是:有生者,必有坏灭;唯有永不出生之法,才能常住不灭。真心从不生亦不灭,不常亦不断,不一亦不异,不来不去。

1、具体分析:

该段话否定一切现象中不变的独立形而上学的东西的存在,即否定绝对静止不动的存在。众生愚见认为会有恒常不变、稳定稳固的实体真实存在,然而这是错误的见解。不生亦不灭,不常亦不断,不一亦不异,不来亦不去这段话,称为八不中道,是运用了双重否定的表达方式。

这段话的白话意义就是凡是有生命的存在都会有灭亡的时候。它否定的是一切现象中有一个不变的、独立的东西在里面,《中论》称之为“自性”或“自体”。即生灭、常断、一异、来去这样矛盾对立的概念是不存在的。

2、出处:《中论》——龙树菩萨

3、原文:不生亦不灭,不常亦不断,不一亦不异,不来亦不去。



扩展资料:

《中论》,称《中观论》或《正观论》,与《百论》、《十二门论》合称三论宗据以立宗的“三论”。约撰成中土三国魏明帝时,题为龙树著。

《中论》的思想,对后来大乘佛学的发展有很大影响。在印度,此论经过几代传承,形成与瑜伽行派相对立的一大学派——中观派。

首先弘传此论的,有以佛护、清辨为代表的八大家,他们竞作注疏,进一步发挥《中论》思想,正式建立了中观学派。

后来又有月称,承佛护之说为《中论》作注,别名《明句论》,并撰有中观通论性质的《入中论》,进一步发展了中观学说,成为中观应成派。

此论在中国影响很大。先是鸠摩罗什弟子僧肇弘传此论,据此论义撰写了《不真空论》等多篇论文。后有吉藏撰《中观论疏》,进一步发挥此论的思想,并将此论和《百论》、《十二门论》一起作为依据,正式创立了三论宗。

此论在中国西藏地区也很流行,佛护著《根本中论注》有藏译本。宗喀巴曾撰《中论广释》,系统地阐述对中观论思想的根本见解。

参考资料来源:百度百科-中论

本回答被网友采纳
第2个回答  2015-05-04
这几句名为“八不中道”,是宣说真心体性。末学因得善知识摄受,略知一二:

不生亦不灭:
凡有生者,必有坏灭;唯有永不出生之法,才能常住不灭。真心从未出生过,未来际也不会出生,因而也就永不坏灭。法界之中,唯有此法具此体性。除此之外,一切万法无有不坏者。此法即是佛法第一义谛,名为:真心、真如、法身、如来、涅盘........
不常亦不断:
断者无常,常者不断。云何不常不断耶?
若云真心是常,则无变易,既无变易,凡夫将永远是凡夫,终无可能成佛;乃至生六道中也将永无升降沉浮。
若云真心是断,则再无一法真常不坏,则佛教同于断见外道。
故知:真心不常,因其含藏万法种子,种子遇缘流注而生万法,是真心之大用。又因可以修除种子的污染性而转凡成圣,因此凡夫才有可能成佛。真心不断,是因其为法界中唯一恒常不灭之“真实法”,若有断灭,则一切万法就成“无中生有”之无因论。是为外道,非是佛教之法。
不一亦不异:
一切法与真心非一非异:万法皆是生灭,皆是虚妄不实;而真心是不生灭的真实法,二者迥然不同,岂是同一?又:若是一,则见一切法即是见佛法身,即是开悟明心。则世间一切众生,只要有见闻觉知者,无须开悟明心,个个证量同于大乘见道位菩萨。
若云是异,且问一切法源于何法?“一切唯心造”故,真心能生一切法,一切法皆由真心出生。若将二者割裂开来,则一切法将是无因而生。由此“非异”之故,祖师云:“搬柴运水,无非妙道”。经云:“色即是空,空即是色;受想行识,亦复如此。”(五蕴即是“空性的真心”)。
不来亦不出:
有来者,是“有所从来”;是缘于别法而生。真心不以一切法为缘,本来自在,故说“不来”。又因真心时时刻刻与有情同时同处,须臾不可分离,故说“无出”。

如上,真心本具中道义;更有“不垢不净”“不增不减”“非空非有”“无实无虚”“无取无舍”“无得无失”.......等等。
此“般若中观智”。须是开悟明心实证此心者,才能发起。悟前熏习而知者,名为“相似般若”。

误会之人,不知是圣贤为凡夫宣说真心体性。以为是劝令凡夫莫要生分别,莫要落二端即是“般若智慧”。其实,觉知心无论分别与否,执着与否,取舍与否。真心皆如上述,绝无可能更改其中道的体性。觉知心无论分别与否,执着与否,取舍与否。永无可能转变为真心(是两个不同心体);乃至无有可能令真心显现。
此中道,非是觉知心“不落二端”即可建立;而是证悟之后,觉知心转依这个本来就是中道的真心。
“莫道无心便是禅,无心犹隔万重山。”

愿一切学人早证真心,早日发起般若中观智。

南无本师释迦牟尼佛
第3个回答  推荐于2017-11-27
这句名为“八不中道”,是宣说真心体性。

末学因得善知识摄受,略知一二:不生亦不灭:凡有生者,

必有坏灭;唯有永不出生之法,才能常住不灭。真心从

不生亦不灭,不常亦不断,不一亦不异,不来亦不去。

能说是因缘,善灭诸戏论,我稽首礼佛,诸说中第一。

。。。。。。。。。。。。。。。。。。。。。。。
”这是《中论》的起首句。开宗明义地,龙树菩萨提出本回答被提问者和网友采纳
第4个回答  2020-04-24
八不 即是一切法 缘起 不落两边。横观即是不常不断,竖观即是不一不异……。先知法住,后知涅槃,善哉善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