砖的历史发展是怎么样子的

如题所述

第1个回答  2024-05-07
砖的历史发展
砖,是以泥土为原料,经高温烧制而成的建筑材料。在中国,砖的出现可追溯至奴隶社会的末期和封建社会的初期。
战国时期的建筑遗址中,已发现条砖、方砖和栏杆砖等多种类型,主要用于铺地和砌壁面。这些砖采用模压成型,外饰花纹,其中栏杆砖两面刻兽纹,兽作伏状,形态古朴、生动。
秦朝时期,砖开始大量使用。秦始皇统一中国后,兴都城、建宫殿、修驰道、筑陵墓,烧制和应用了大量的砖。其中,阿房宫中使用青砖铺地,青砖上还有各种装饰性纹理图案,至今仍具有珍贵的艺术和历史价值。
东汉时期,佛教传入中国,佛教的兴隆给中国的砖建筑带来了一个划时代的转变。在佛教流行的期间,用砖砌筑的砖塔在中国各地出现,成为砖建筑的象征。建于北魏正光年间的河南省登封市的嵩岳寺塔,是中国现存的砖塔中最古老的砖塔建筑。
明清时期,出现了被称为“金砖”的砖。北京故宫是从明永乐五年起,经过十四年的时间建成的一组规模宏大的宫殿组群。明成祖朱棣在建筑故宫时想要一种比石头和金属更坚实的材料,于是命令用山东德州出产的粘土制砖,并使用高温窑柴火连续烧130天,出窑后再用桐油浸透49天。这种砖质地坚硬,敲打时有金之声,故称“金砖”。
砖瓦作为建筑材料,在我国历史悠久。提起砖瓦的历史,人们总会想到“秦砖汉瓦”。日前在凤凰山下的周公庙遗址——西周贵族大墓群考古现场发现的先周时期的空心砖、条砖和板瓦,说明这里是一处新石器时代的仰韶文化(距今6000年)、龙山文化(距今4000年)和先周——西周(距今约3100年至2770年)文化叠压的大型周代聚落。
据考古专家推断,这些空心砖、条砖、板瓦为先周时期的遗物。从残块断面看,砖体瓦体较大,不平整,平面密布粗绳纹,是手制泥质灰陶,颜色不纯。
砖雕在我国历史悠久,但宋金时期发现很少。城墙方面,用砖砌筑的城墙,中国的代表性杰作当推明长城。明朝以前的砖城墙实物留存的极少。砖城墙由于墙体较厚,往往多采用包砌的办法,即里外墙面用砖砌筑,中间部分为夯筑的土墙。
在其他砖结构方面,中国古代砖结构除上述几种主要类型以外,还有实体砖塔、砖台基、民居建筑中的承重墙体及砖砌下水管道、井围等砖制构件。
明、清以来,常用的砖可分为城砖、方砖、开条砖等几种,每一种又各有若干规格。砖的砌筑方法,最初采用与土坯相类似的陡砌,后来采用平卧砌筑。明朝比较常用一顺一丁的砌法;清朝多用三顺一丁或五顺一丁的砌法。砌筑用的胶结材料,早期使用黄土泥浆,宋朝以后渐渐使用石灰浆。
根据出土实物资料证明,我国在三千年前的西周时期,建筑用瓦就出现了。砖也是在西周时期就开始使用在建筑上。在我国新石器时代晚期,制陶业进一步发展,陶窑室容量扩大,火膛加深,支炎道和窑箅孔眼加多,火力大而布热匀,再加上封窑严实与最后阶段采取灌水方法,使陶胚中的铁质还原,制成比红陶、褐陶硬度更大的灰陶与黑而光亮的蛋壳陶。这种制陶技术为后来砖、瓦、陶水管的出现,准备了条件。
70年代,在河北省藁城县台西村商代中晚期遗址中发现用夯土和土坯混筑的墙。土坯是以后烧砖出现的前奏。
50年代中期,在古周原中心的陕西岐山县凤雏村和扶风县召陈村,连续出土了多座西周大型建筑基址,并出土了大量的瓦及瓦当。从而以丰富的出土实物资料证明,我国在三千年前的西周时期,建筑用瓦就出现了。这是中国古代建筑的一个重要进步。不过瓦的使用到春秋时代才逐渐普遍。
砖也是在西周时期就开始使用在建筑物上。陕西省宝鸡市文物普查队在陕西岐山县赵家台曾发现一批西周时期的空心砖和条砖,这是迄今为止我国发现的时代最早的砖。空心砖呈长方形,中空,外面拍印细绳纹,制作规范方正,长1米,宽0.32米,厚0.21米,壁厚0.02米,一端有口,另一端封堵。经考古学家现场勘察鉴定,确认出土空心砖的灰坑为西周时期标准灰坑。
出土的战国时代的砖数量不多,其类型有空心砖、铺地砖、小条砖等。在秦早期都城雍、栎阳、咸阳以及燕下都等战国遗址曾出土了一些铺地砖、大型空心砖等。空心砖中最长的可达1.5米,这么长的砖只有制成空心才能烧透,同时使重量减轻,便于搬动。在秦都咸阳遗址中发现了多种砖,质地坚硬,颜色多为青灰,制法一般为模压成型,并模印纹饰。根据出土文物看,当时的制坯方法主要有“片作”法和一次成型法。“片作”法是将坯泥拍打成片,铺在与砖坯同大的刻有纹饰的模板上拍打而成。以四块泥片合成一个方筒,再用小块泥片堵住一端,接缝处用软泥抹合。一次成型制胚法,砖壁壳较厚,是用坯泥堆摔垒叠而成。砖角无接缝,砖面的纹饰是坯成之后再刻划上去的。
战国晚期,我国出现了一种空心砖椁墓。1988年,在陕西临潼东陵发现了两座战国晚期砖室墓,这是我国迄今发现时代最早的砖室墓。两座墓一个由475块砖平砌构筑,另一个由155块砖立砌而成。砖的规格约长42厘米,宽15厘米,厚9厘米,重18公斤。
秦代,砖已较多地用于建筑,在秦始皇陵的遗址中,发现了三种条形铺地砖和一种曲尺砖。秦代的砖主要由官营手工业生产。在秦始皇陵曾出土带有"左司显瓦"、"左司高瓦"戳印的条砖。左司为左司空的简称,秦代的左司空主要是造砖瓦。
西汉前期空心砖比较流行,在地面建筑中用来铺建阶沿或踏步,在地下用来砌造墓室,空心砖墓的结构可分为平顶箱子式和两坡顶式。所用砖少则十几块,多则一百余块,有长方形砖、柱形砖、三角形砖等式样。空心砖的形状和尺寸按每块砖所在的部位分别设计,制坯时还需刻划编号,以免组装时发生错乱,这可能是最早的装配式建筑。空心砖一般都是素面的或拍印有简单的几何图案。但在河南有不少空心砖上模印有画像,其内容丰富多彩,如乐舞、骑射、车马、田猎、门阙、神话故事等。如1970年9月,在郑州新通桥附近发现了一座保存完好的汉代画像空心砖墓。整个墓室用133块各种不同形制的空心砖筑成。全幕所用空心砖,除封门砖和铺地砖为素面外,墓顶和四壁的砖都印有精美的画像。
西汉时期,制砖业除官营手工业外,民间生产也有发展。在辽宁辽阳三道壕西汉村落遗址发现了7座砖窑,每窑约能容18000砖左右,窑旁多有水井。
由于空心砖制作复杂,不宜大量生产,而小条砖具有制作容易,承重性强,砌筑方便,应用灵活等优点,至东汉时期,小条砖逐渐代替了空心砖。汉代小条砖尺寸逐渐规范化,长、宽、厚的比例约为4:2:1,使其在砌墙时可以灵活搭配。为配合条砖的使用,还创造了多种异型砖,如榫卯砖、企口砖、楔型砖、曲面砖等。
魏晋以后,小条砖的应用更为广泛,产量也增加了。唐代,铺地砖的使用比较普遍,在唐长安城大明宫龙尾道遗址出土了大量的素面和莲花纹方砖。据专家推测,在龙尾道平级铺素面方砖,在坡道则铺莲花纹砖。
瓦是重要的屋面防水材料,它的使用始于西周早期。1976年,在陕西岐山县凤雏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