如何评价张艺谋导演的《活着》?

有人说《活着》的电影结局没有书里面的深刻,你觉得呢?

书与电影的结局都各有各的立场,各有各的出发点,但我更喜欢张艺谋导演电影中的结局。

书中的结局太过于悲惨,用过多的悲惨展示生活的不易,展示活着的艰难,从而展现出活着的珍贵。书中的整体基调都很悲,在结尾更是,福贵孤独一人的活着,那种压抑的悲痛久久令我难以忘怀。但是电影的结局却与之大不相同。

于整体而言,电影继承了原著悲的基调和“活着”的大主题,但是在叙事的过程中,张艺谋导演让福贵一家的生活在悲中仍然藏着温暖的基调,这种温暖是福贵活着的意义,是活下去的动力。福贵在外流浪归来,看到卖水的妻子,那之后的一段生活,他们的家庭是幸福的,儿女双全,夫妻和睦,不算窘迫的家境,从军时的到的证明,让这一家子的生活泛着一种铮铮向荣的气象,那一刻的福贵是幸福的,尽管这种幸福来得短暂,但是这是因为对这种幸福的渴望,对这种幸福的眷恋,“活着”一词才算是真正有了意义。

在原著中,“活着”一词更偏向于活着才能够创造意义。而在电影中虽然也保留了这样的观点,却在一些细节的镜头方面告诉观众,是因为生活中有意义才努力的“活着”,所以电影的结局中,导演让福贵的妻子活了下来,让福贵的外孙活了下来,因为有家人的温暖,福贵的活的再辛苦也愿意活着去创造生活的意义,就像故事结尾中一家人吃饭的温暖,那种向阳的希望,还有那个关于小鸡的故事,都带着生活的美好,就是因为这些美好,所以无论多么苦难,仍然坚持负重前行,努力活着的原因。

所以我更喜欢电影的结局,我知道生活是苦的,可生活中也有甜,为了生活中些许的甜,即便生活再苦,我依然愿意存在,愿意努力的活着,去创造这生活的甜。这才是生活的意义。

温馨提示:答案为网友推荐,仅供参考
第1个回答  2020-09-19

现在的人们对于影视作品有着很大的改观,影视作品的制作和剧本的创作都发生了很大的变化,现在有很多热门的电视剧,都是改编于很多网络上很火的小说;首先,他们会改拍成电视剧,也是因为基于这个剧本所参照的小说具有一定受欢迎度。不仅仅电视剧的制作发生了变化,连电影也发生了一些改变。今天我们就来跟大家一起来说一说,一部有小说获得灵感而拍的电影,这部电影就叫《活着》。今天我们要说的是关于如何评价张艺谋的电影《活着》。

张艺谋所拍的电影《活着》,算得上是一部反映了社会现实的成功影视作品。它侧重于描写当时的社会环境,而不是把描述主人公的坎坷一生作为电影的发展线。张艺谋也曾经强调过他的电影,特别突出的是当时社会环境的背景,当然,剧中的一些主要人物的经历,在电影当中也有了改编和原著有所差别。

活着》这一部小说的原作者是余华,这部小说主要讲述的是一个关于长寿的悲剧,其实也是作者想借里面主人公福贵颠沛流离的一生,还有他命运的坎坷来突出了“社会命运”和“社会个体”之间的联系。


这一部小说主要描述了主人公福贵,他活着的动力并不是来自内心的坚强、内心的挣扎与进取,而恰恰是源自于他对生活的忍受,以及对社会不公与冷情的忍受。

第2个回答  2019-06-23
我感觉对于一部作品,每一个人的理解都不一样,而张艺谋的电影里,活着增添了一抹温暖,让人更多了活下去的意义,每个人活下去,活着都不容易,而张艺谋导演将悲怆的结局,换了一个调调,扭转了消极的感觉,瞬间带来温暖积极的气息,更加有血有肉。
第3个回答  2019-06-22
我是先看了余华老师的书籍,才知道张艺谋翻拍过这部电影,我当时看完书以后觉得让人绝望,可同时也在感慨生命的强大,我没办法接受的就是书里面每个人离开这个世界的方式,让人始料未及。
电影和书籍不同,你看完电影会觉得有一些治愈,至少结局没有那么的悲惨,给观众留下了一些希望,很多人觉得电影没有把这种悲苦拍到极致,可是在我看来,电影这样温柔的传递也没什么问题。
张艺谋导演选人大眼光很好,演员的演技也让人印象深刻。
第4个回答  2019-06-22
书本改编的电影有的会拍好,有的会升华,有的真的就是毁原著系列。完全看导演怎么理解这个剧本,电影也是导演的二次创作,是他理解的故事版本,可能并不会跟书迷们理解的一样。但是也不能说人家就是不好,还是有很多喜欢的人。文字和影像的世界因为表达方式不一样,带来的感觉不一样,也是正常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