如何理解食品卫生与安全的重要性

如题所述

化工生产具有易燃、易爆、有毒、腐蚀性强,高温、高压操作,生产工艺复杂等特点,稍有不慎很容易发生火灾、爆炸事故,造成较大的有形损失(经济、财物)和无形损失(名誉影响)。因此,搞好化工企业的安全生产,不仅关系到企业的正常生产和职工的人身安全,还关系到企业的生存发展和社会秩序的稳定。
一、责任到人,层层落实。建立健全以法人为首、落实到班组的各级安全生产责任制,层层签订安全生产责任书,形成从上到下、从左到右、立体式、全方位责任到人的安全生产管理保证体系。成立专职安全管理机构,配备经培训考试合格的懂专业安全技术知识的专职安全管理人员,车间、班组设兼职安全管理员。实行各级主管领导负责制,将安全生产管理的职责层层分解,落实到各岗位每一个人;每月根据业绩,实行工奖挂钩,按级考核,按月结算;筑成“纵向到底、横向到边、斜向到角”的全方位、全过程、全员的安全生产管理网,把安管责任真正落实到位。
二、建章立制,严肃纪律。没有规矩,不成方圆,没有制度,无拘无束。要根据国家有关法律和企业实际,制订一套全面细致切实可行的安全生产管理规章制度,如《劳动人事管理制度》、《安全生产管理制度》、《消防安全管理制度》、《安全生产技术操作规程》、《各岗位安全生产责任制》、《职工奖励和违规处罚制度》等。有些制度、规程、责任制要挂到岗位上,提醒岗位人员贯彻落实,以制度规范约束员工的思考和行为,做到以法治厂,以制度管人,使员工在日常工作中有章可遁,有法可依。
三、培训教育,持证上岗。制订年、月度的安全生产知识和技术的培训教育计划,采用请进来、走出去的内培外训方法,做到培训教育经常化、制度化、多样化、专业化、系统化,提高员工的安技素质。如职工(包括岗位调动人员和外来施工人员)的“三级安全教育”面要达到100%,未经教育和考试不合格者禁止上岗操作;特殊工种(电工、金属焊割、起重机械和电梯、机动车辆驾驶、登高作业、锅炉、压力容器、制冷、危化品等)和其它关键岗位人员的安全技术培训教育,必须严格按照行业要求和国家有关法律规定,经资质部门培训合格,做到持证上岗。通过经常性的培训教育,确实让员工掌握安全生产的知识和技术,变不懂安全为懂安全,变“要我安全”为“我要安全”。人人管住自己,守好“责任田”,做到“不伤害自己,不伤害别人,也不被他人所伤害”。
四、经常检查,消除隐患。落实安全生产检查制度(包括工艺纪律、设备安全、现场管理、环境保护、消防安全等),经常开展定期或不定期的安全检查。公司至少每月检查一次,安全主管部门至少每周一次,车间(工段)至少每日一次。检查的形式:公司可进行普检、抽检、专检;车间应进行自检、互检;主管领导和安全员应经常进行巡逻检、监督检;班组应进行上班检、下班检和过程检。检查的方法:以法律规程为依据,针对检查对象,制作好检查表,逐项逐点进行认真仔细的检查,检查的目的要明确,方法要灵活,并做好安全交接班。检查要有记录,业绩列入月度考核,发现的隐患和问题要及时采取整改措施,落实责任人,跟踪检查,限期完成。
五、尊重科学,按规操作。产品经小试、中试成熟后,制订一套科学、系统、规范化的安全生产技术标准和操作规程及严格的安全防范措施,加强工艺管理、设备管理和现场管理,严肃工艺纪律和设备的安全操作。平时加强对设备的维护保养,提高设备的安装、维修质量,定期进行检查检测;严肃劳动纪律,严格按规操作,杜绝“违章操作、违章指挥、违反劳动纪律”的“三违”现象;提高安全生产管理的预见性,落实事前防范措施,将可能存在或发生的事故隐患(问题)消灭在萌芽状态。
六、安全装置,完整好用。重点部位、危险岗位(如锅炉、压力容器、危险化学品的生产、使用、储存等)的各种安全防护装置及安全附件必须齐全、完好、灵敏、可靠;消防器材和事故应急处理器具,必须按规定标准设置配备,并实行严格的“定置管理”制度,无故不得随便动用。对安全防护装置、安全附件、消防器材和事故应急处理器具,要落实专人管理和维护保养,并定期进行检查和更换,确保安全装置、附件和消防器材、应急器具随时处于“待机状态”,完整好用。
七、票证管理,从严把关。化工区内进行各项作业,必须办理相关的安全作业证,并实行严格的票证管理制度。如“动火安全作业证”、“设备内安全作业证”、“高处安全作业证”、“动土安全作业证”、“设备检修安全作业证”、“盲板抽堵安全作业证”、“吊装安全作业证”、“断路安全作业证”等。必须严格按照国家石油和化学工业局发布的《化工企业厂区作业安全规程》办事,程序要清,控制要严,防范要紧,责任一定要明确,措施一定要落实,禁止搞形式、走过场和未批先做、盲目蛮干的冒险作业。要实行专事专证、专人专证、专人签字确认、专人检查监护。
八、安全例会,定期召开。定期召开公司及下属单位的安全例会,认真总结、提高、交流、反馈安全生产管理的经验教训,找出生产中存在的问题(隐患)和薄弱环节,制订相应的整改和防范措施,并对隐患整改的落实情况进行追踪检查,使之落到实处。安全例会,公司至少每月一次,车间(工段)至少每周一次,重点项目实施、发生事故或发现重大事故隐患等特殊情况应随时召开,会议必须有内容、有重点、有措施、有检查、有结果、有记录,便于实施和责任追查。
九、事故处理,“四不”放过。严格执行事故报告制度,禁止不报。瞒报、谎报、漏报。事故处理(含未遂事故),一定要坚持“四不放过”原则,即“事故原因不查清不放过,事故责任人和职工群众没有受到教育不放过,防范措施不落实不放过,事故责任人不处理不放过”。有些事故(问题)处理还要举一反三、触类旁通,扩大教育整改面。事故处理要“实、细、严”,所谓“实”:要实事求是,以事实为依据,不弄虚作假,不草率从事;“细”:要认真细致,不漏蛛丝马迹,不放过任何可疑迹象;“严”:对事故责任人要从严处理,不姑息迁就,不敷衍了事。有些事故在追查责任时,还要上下联系,左右挂钩,以进一步增强相关人员的责任心。

转型期化工企业安全环保的态势与对策
化学工业是我国国民经济的重要的支柱产业之一,化工的发展关系到企业和人民群众的生命财产,而化工生产中的安全和环保又历来在企业经营和政府领导者心中占据“第一要务”的位置。随着化工企业发展节奏的不断加快、市场竞争的日益激烈以及安全管理体制的调整等因素的影响,化工行业的安全隐患和压力日益增大。
每次事故发生后,政府部门都能找出导致事故发生的诸多原因。重大安全环保事故发生的根本原因,以下几点不可忽视:
1. 经济⒄沟难沽? “竞争”已经成为国家和地方之间、企业与个人之间生存和发展的常态。经济发展速度和与周边地区的经济实力对比,是政府领导政绩的重要指标。为了加快发展速度,各地往往不惜突破政策、牺牲环境,将一些本来应该在发展的同时解决的问题往后拖延,以致旧的问题还没有解决,新的问题又出现了,发生安全事故就成了必然。
2. 企业生产经营的压力大 我国曾对经济发展和安全环保的关系有一种误解,即“先发展、后治理”,由此遗留下许多安全隐患和污染难题。一些生产工艺技术本身就存在安全隐患,技术投入又不足,长期“带病坚持工作”。加之在市场引导下,企业为了降低成本、占领市场、生产装置长期满负荷甚至超负荷投运,使安全问题越加突出。
3. 政府职能转换 我国为了适应从计划经济向市场经济的转轨,对行政管理体制进行改革,一些行业主管部门被撤消或合并,将其转为不再具有行政权利的行业协会,再加上企业自身的管理未跟上,企业的安全隐患和违规情况很难被及时发现和纠正。
4. 社会对安全的认识和事故应对水平不高 企业安全工作的范围往往局限在自己的管理区域内,对周边的安全宣传和知识普及非常有限。在我国的教育中,很少涉及安全意识的培养和自我救护能力的锻炼,缺乏相应的民间组织和培训机构,整个社会对突发事故的预防和危机管理还处在较低的层次上。
目前,我国经济的发展正处于一个重要的转型期,企业必须体现“以人为本”的经营理念。我国化工生产正步入重化工时代。为此,安全环保不仅应成为企业的首要问题,而且应有更多的投入,大力强化培训教育,认真抓好安全环保工作,着重处理好以下几方面的工作:
1.认真探索和研究安全生产的规律,提高对安全生产的认识和管理水平。
2.加强政策引导,严肃落实法律法规。我国已经颁布实施了《安全生产法》,今年国务院也专门出台《关于进一步加强安全生产工作的决定》,实施《安全生产许可证条例》。
3.加大资金投入,尽快扫除安全隐患。针对国家和企业过去对安全环保投入少,国家应拨出一部分资金作为专项费用。同时,以优惠政策督促企业自筹资金,加快技术改造和更新步伐。
4.研究实行新的安全监管体制,扩大安全监管的范围。一方面,政府要加大安全生产的整治力度,坚决关闭取缔非法和不具备安全生产条件的生产经营场所;另一方面,要把专项检查和日常监督管理结合起来,逐步建立稳定、长效的安全监督机制。
5.强化管理,落实各级领导安全生产责任制以及建立安全生产评价跟踪体系和应急救援体系。各地方政府和企业都要建立起安全管理体系。要充分发挥各行业协会参与到安全的监控和管理上来,研究和制订安全生产标准化和认证体系。同时要加强安全生产的应急救援体系建设,建立安全生产的预警机制和事故后的处置预案。
总之,我们都应从事故中吸取血的教训,牢固树立起人民群众的生命财产安全高于一切的思想,切实履行安全职责,加强安全管理,让人们生活得舒心、安心、放心。
温馨提示:答案为网友推荐,仅供参考
第1个回答  推荐于2016-01-17
现代化食品安全培训体系的构建

2007年我国食品工业总产值突破3万亿元,我国食品工业继续保持持续健康稳定发展的势头。我国食品产品质量安全水平稳步提升,加工企业食品安全控制水平逐步提高,食品从业人员素质水平也有了长足的进步。

但从当前来看,食品安全形势仍然比较严峻。影响食品安全的因素很多,其中“人”的因素是影响和决定食品质量安全水平的重要环节之一。

1. 食品从业人员素质水平对食品安全管理的影响

食品安全管理是一项系统工程,食品生产企业、食品监管部门都扮演着重要的角色,食品从业人员素质水平对食品安全管理的影响主要表现在以下两个方面:

一是人员素质水平直接影响食品生产过程控制和产品质量安全。

现代工程管理思想提出“人机料法环测”六大因素,把人的因素列为第一要素。国际社会和有关食品安全组织也高度重视“人”在整个食品安全活动中的重要作用。目前国际食品安全管理体系的主要法规和标准中,如cac(国际食品法典委员会)的《食品卫生通则》、美国fda的食品gmp标准、iso9000系列标准、iso22000标准、brc标准等,都把对人的培训列为重要条款之一。

“人”的活动贯穿“从农田到餐桌”的整个产业链,在整个食品加工的各个环节,人的卫生意识、操作水平、技术能力、管理水平都直接影响食品生产过程控制和食品的质量安全水平。

二是人员素质水平影响食品安全监督监管的有效性。

我国的食品安全监督管理已经有50多年的历史。当前,为保障食品安全,我国政府树立了全程监管的理念,坚持预防为主、源头治理的工作思路,形成了“全国统一领导,地方政府负责,部门指导协调,各方联合行动”的监管工作格局。各食品安全监管部门分工明确,密切配合,相互衔接,形成了严密、完整的监管体系。

据不完全统计,目前我国食品卫生和食品安全监督管理部门从业人员有近100万。食品安全监管人员的专业技术能力、判断能力、组织能力、工厂检查水平、对法律法规标准的理解和认识对食品安全监督监管的有效性有着重要的影响。

2. 我国食品从业人员状况和食品安全培训开展状况

目前,我国食品生产企业共有44.8万家,食品生产企业从业人员450万左右,如果再加上餐饮行业,从业人员的数字会更加庞大。当前来看,我国食品从业人员及食品安全培训开展具备以下特点

2.1 食品生产从业人员素质水平差异较大,分布不均。

我国是个农业大国,食品工业与农业紧密相关,食品是我国国民经济重要的支柱产业之一,产业规模大,分布区域广,食品从业人员素质水平在学历层次、专业技术能力、地域分布等方面存在较大差异,分布不均衡。

食品工业中的多数行业尚属劳动力密集型行业,行业准入门槛较低,如肉制品、水产品、屠宰加工、部分罐头食品加工等行业,工厂的工人以农村剩余劳动力为主,但在一些工业化程度相对较高的行业企业中,如啤酒、饮料、乳品制造行业,工厂操作工的素质相对较高。部分大型企业建立了国家级实验室或国家级的科研中心,在这些机构中,还集中了大量的硕士及硕士以上的高学历人才,少数企业还设立了博士后流动站。东部沿海地区食品企业从业人员素质水平相对中西部地区较高一些。

2.2 食品监管从业人员专业能力急需提高。

由于我国食品安全监督管理多属行政部门,部分食品安全监督监管人员专业技术能力有限,尤其是县级及以下食品安全监管部门,在实施食品安全监督管理和处理食品安全事故时,缺乏专业指导和技术培训,造成一定食品安全隐患。

我国食品门类共有28个大类,525种。不同食品种类食品原料来源、加工工艺过程、设备特点、加工环境、主要危害来源、关键控制环节等存在着较大差异,尤其是一些新资源、新技术食品,如利用生物技术的食品种类,技术复杂程度更高。另外食品安全涉及卫生学、化学工程、机械工程、材料工程、信息技术、生物技术、建筑设计、营养学等多门学科。这些因素都对食品安全监管人员提出了较高的要求。但目前我国庞大的食品安全监管队伍中,多数都需要去多个不同行业的企业去执行监督检查,他们的专业技术能力急需提高。

2.3 社会环境对食品安全培训重视不够高。

相比其他行业如电子、汽车、it等,食品加工企业对食品安全培训重视程度不够,多数企业都是应付一些认证审核的需要。做得比较好的企业,每年制定食品安全培训计划,定期派员工或外聘教师,对员工进行食品安全方面的培训,但往往只重视培训过程,忽视了培训效果的评价。iso22000、iso9001等管理类标准都对人员培训提出了明确要求,但在实际审核过程中,企业对培训的实施和培训效果的评价做得并不好。

目前我国已经认可40家认证培训机构,可以开展对食品企业中层以上管理人员质量和食品安全方面的认证培训。已经有47所高等院校设立了食品科学与工程专业,为社会输送高层次食品技术人才。各级质量技术监督和出入境检验检疫部门也在完善面向企业和监管人员的食品安全培训体系。

3. 构建现代化食品安全培训体系的建议

总体来看,我国食品安全培训还远远不能适应食品安全管理的需要,需要进一步加强食品安全培训体系建设。

建设现代化食品安全培训体系,提升食品行业从业人员素质水平,是提升我国食品质量安全水平的重要举措之一。

3.1应积极引入网络培训等新型培训形式。

在线学习的网络培训已经成为信息时代的主流教学方式之一,相比传统课堂教学,具备诸多优势:

培训成本大大降低。对于传统的面对面培训,食品企业往往苦于生产安排、差旅费用等因素,使得培训成本居高不下。而网络培训则可以大大降低差旅成本、人员成本,从而可以大大提高企业实施食品安全培训的积极性和主动性。

学习时间灵活安排。网络培训不受教师、地点的限制,学员可根据自己的学习计划、学习时间、学习地点和学习强度实现自助式个性化学习,更加适应现代工作节奏的需要。

教学管理更加科学。借助于网络培训的学习管理系统,可有效管控培训过程、量化评估培训效果、优化学员的学习过程,提高学习效果。

由于食品行业企业的客观条件限制,大范围的推广网络培训是有一定难度的。但对于一些规模较大的食品企业、食品专业高等院校和食品安全监管部门,积极引入网络培训技术,能够在投入不高的情况下,为食品从业人员和食品专业毕业生提供食品安全基础知识和操作技能的培训。

3.2 加强对中小企业、食品作坊从业人员食品安全培训。

我国44.8万家食品企业中,10人以下小企业、小作坊35.3万家,占78.8%。这些区域和人群是食品安全培训 “盲区”,也是食品安全事故频发之处。因此应积极组织针对这些小企业小作坊食品安全基础知识、卫生操作知识、食品卫生知识的培训,开发针对小企业小作坊的培训教材,培养面向这些企业的培训教师。

3.3 建设面向消费者的食品安全消费知识培训体系

很多食品安全问题的发生和隐患除了与生产环节有关外,消费者对于食品安全的意识以及日常生活中食品卫生习惯的培养也是构成食品安全隐患的重要因素。另外我国有9亿多的农村食品消费者,这些人群更是急需食品安全知识的宣传教育。政府有关部门应积极组织面向农村消费者的食品安全知识教育,建立基层食品安全监管部门的食品培训体系,建立各层级的食品安全培训机制。

越来越多的企业已经认识到食品安全培训的重要性,并逐步把培训作为投资的主要方向之一。人是食品安全管理体系的核心要素之一,因此培训不应仅仅是企业的事情,政府、学校、认证和咨询机构,也都应担负起食品安全培训的重任。培训不能流于形式,要真正落到实处。利用先进的教学手段,开发适用的培训教材,培养优秀的培训教师,建立良好的食品安全培训机制,形成良好的重视培训的社会环境,是构建现代化食品安全培训体系的重要因素。本回答被提问者和网友采纳
第2个回答  2018-04-17

随着经济的全球化,食品安全日益成为备受关注的热门话题。近几年来,世界上一些国家和地区食品安全的恶性事件不断发生,随着食品加工过程中化学品和新技术的广泛使用,新的食品安全问题不断涌现。尽管现代科技己发展到了相当水平,但食源性疾病不论在发达国家还是发展中国家,都没有得到有效的控制,仍然严重地危害着人民的健康,成为当今世界各国最关注的卫生问题之一。

民以食为天,食以安为先。食品是人类赖以生存和发展的最基本的物质条件,食品安全涉及人类最基本权利的保障。在我国国民经济中,食品工业占有重要的地位。随着我国经济的不断发展,食品种类越来越丰富,产品数量供给充足有余,在满足食品需求供给平衡的同时,食品质量安全问题越来越突出。假冒伪劣食品频频被曝光,危害消费者身体健康和生命安全的群发性事件时有发生,食品安全问题已成为全国消费者关注的焦点。

食品安全指食品无毒、无害,符合应当有的营养要求,对人体健康不造成任何急性、亚急性或者慢性危害。根据倍诺食品安全定义,食品安全是“食物中有毒、有害物质对人体健康影响的公共卫生问题”。

食品安全也是一门专门探讨在食品加工、存储、销售等过程中确保食品卫生及食用安全,降低疾病隐患,防范食物中毒的一个跨学科领域,所以食品安全很重要。 

《中华人民共和国食品安全法》第十章附则第九十九条规定:本法下列用语的含义:食品安全,指食品无毒、无害,符合应当有的营养要求,对人体健康不造成任何急性、亚急性或者慢性危害。

本回答被网友采纳