如何让作文鲜活起来

如题所述

让作文“鲜活”起来

提起作文,学生害怕,教师头疼。教师指导得有板有眼,从选题一直到开头结尾,语言车载船装,但学生的作文依然是废话连篇,更是干巴巴的,无丝毫新鲜感。众所周知,这是传统写作教学远离学生生活,禁锢学生个性,忽视习作教学中人文性使然。因此只有在实践中借助人文性思想武器,摒弃传统习作教学。让习作教学成为师生积极的生命互动,让学生“写自己想说的话”,“乐于书面表达,增强习作自信”。才能唤起学生对习作的兴趣,让作文“鲜活”起来。

一、           èµ°è¿›å­¦ç”Ÿçš„生活

小学传统的一篇作文教学往往是分两课时完成,要求学生在八十分钟内教室完成,指导、拟稿、修改、篆写。似乎学生习作所需信息全部储存于大脑之中,习作时只要提取后稍作加工即可,这显然是不现实的。这样看来,学生在习作指导的课堂“无话可说,无话可写”应是情理之中。从这个角度看责任不在学生,而在于教师,是我们教师使学生远离了丰富多彩的写作源泉——生活。因此习作教学首先打破“一篇习作就是两课时的习作教学”,这沿袭了几十年的教法,而让习作时空飞出课堂,走进学生的生活,因此习作指导首先要做“为学生自主写作提供有利的条件和广阔空间。”比如我们可以在单元教学之前,甚至开学伊始让学生明确习作的要求,放手让其到生中去搜集信息,精心构思,充分拟稿。因此,一篇习作的练习周期不是两课时,而应根据具体习作要求,可以是一周,也可以是两周,甚至一个月,学生所写之作便是他们生活中的积淀。

二、           æ¿€å‘学生情感

法国启蒙思想家 å¾·æœ‰ä¸€å¥åè¨€ï¼šâ€œæ²¡æœ‰æƒ…感这个品质,任何笔调都不可能打动人心。”由此,完成一篇佳作,它必须是学生情感的积极参与,因为学生内在的词汇若没有情感驱动只能永远保持沉默。只有学生胸中有情,才有可能在作文中流露真情,下笔才有话可说,有情可抒,如习作“成功的体验”,教师用人人皆知的北京申奥成功的那个瞬间,我国神州五号载人飞船发射成功后的那个场面,唤起学生的回忆,交流学生所取得的成功,激起学生获得成功后的喜悦、自豪之情,引发情感兴奋,营造了一种民主、平等、和谐的教学气氛,让所有学生进入“我要说”,“我要写”的精神状态,这样学生的情思得以自由放飞,学生的习作就充满情趣。如某同学说:“今年运动会,我跑400米,当我用强烈的集体荣誉感战胜疲劳,取得第二名为班级争光时,赢得了同学们的喝彩,我感到成功的快乐。”某同学说:“大课间操增加了武术操,我接受能力不强,动作不协调,通过努力最后终于合格了,老师表扬了我,我感到非常高兴,同时增强了我的自信心,鼓励我不断向新的目标前进。”……

三、           é¼“励个性表述

1、抒发真情,作文应该是学生生命的独白,心灵的对话,《语文课程标准》要求学生“说真话、实话、心里话,不说假话、空话、套话。”因此作文教学要努力与学生的经验和情感沟通起来,引导学生注意细致观察,体验生活,用自己的话写出真体验、真感情。在教学中,教师要营造实话实说的氛围,采用课堂读学生的习作的形式来慢慢地引导学生做真人,追求真知,吐露真言,抒发真情。教师要精心挑选学生的习作,有的文字虽稚嫩朴质,但事件真实可信,流露的情感真挚自然,就要在全班学生面前朗读展示,以此来唤醒、影响更多的学生。

2、自由选材。“自主写作”是语文课标写作教学方面很核心的一个思想。自由选材应该是自主写作的一种表现。教师要告诉学生:一个自然景象,一件细微的小事,一缕难以察觉的情思,都可以引发人的写作欲望,都可以写进作文,作文写作训练中,教师要引导学生细心观察生活,自觉领悟思考,才会获得新的认识和提高。

3、自主表述个性语言。由于个性不同,知识背景、经历不同,小学生的作文在语言表达上也体现了不同的个性。各具个性的语言在作文中最富有生命力。个性化的语言运用,能增强作文的个性化和生命力。当学生说出有个性的语言,写出实话实说的作文,教师要加以鼓励,对个性化语言的闪光点和哲理性警句要加以点评和升华。学生想怎么写,就放手让他们大胆去写。只有让真情流露,内心的表白、个性的语言成了作文的交流,才是个性体验和个性写作的真正开始。

四、           å‘挥评价功效

1、分层而评,增强习作的自信心。翻开一个班的作文便可发现,得“A”的总是那几个学生,得“ C”的甚至“D”的跳不出“C”与“D”的圈,一个习作总是得“C”与“D”的学生,他们的习作自信在被一个接着一个的“C”与“D”中击得粉碎,而远离成功的彼岸。因此,教师应采取分层而评的策略,增强各层次学生的习作自信心,让他们每人都体验到成功的喜悦。主要从两个方面着手:(1)、面对全体学生分层而定,不同层次的学生,评定等级的标准不同。(2)、对一个学生的要求则循序渐进的,如对一个习作后进生最初得优的标准是:能把一个句子写完整,接下去得优的标准是:要把一句话写具体,再接下去得优的标准是:顶格不写逗号、句号、问号等标点符号……。这样逐步提高,一步步将之引入成功的彼岸。

2、指导性批阅,促进形式再发展。作为一种作文评价及反馈的传统方式,给作文写评语仍然被语文教师广泛应用。那么批阅这一环节如何更有效地发挥其教学的功能,促进学生发展呢?最普遍是通过评语,指导学生再修改、再提高,这就要求我们的评语面对学生,具有指导性和可操作性。例如:“你丰富的想象让人着迷,我想看到故事结尾。”“你的词汇特别丰富,但这个词要推敲一下。”“如果不是那些错别字捣乱,你的习作将是一篇优秀作文。”“在此处加入动作描写,你的作文将更漂亮。”……这些评语因文、因人而异,凝结着老师的智慧和情感,既能给学生以自信心,又能给他们引导和矫正,更能给学生以人文关怀。再一种形式是面批,当面指导。其次就是再次对具有典型的习作进行集体点评。

五、           æå€¡ä»¥å­¦å®šæ•™

《语文课程标准》强调要“为学生的自由写作提供有利条件和广阔空间,减少对学生写作的束缚,鼓励自由表达和创意的表达。”回忆一下小学一般习作指导流程,审题指导——选材指导——表达方式与技巧的指导——学生练习。不难发现,这种流程突出了教师的主导,而削弱了学生的主体,从审题到选材,甚至如何表达,却被“辛苦”的教师所代替,习作思路被教者所匡定,学生接触到题目后,还没有来得及有自己充分的思考,教者就“及时”作指导,这样使学生在习作时都努力体现教者的思路,表达出教者的观点,导致学生习作“千篇一律”,而学生创造性在这“千篇一律”中被扼杀,这样的习作练习学生不怕吗?

那么,应如何进行习作指导呢?依据《语文课程标准》,实践初探:“从学生中来”到“学生中去”的以学定教的习作指导策略,建立以评改为中心环节的作文教学模式,学生初写——师生评点习作——互评——自改——撰写——再改……,这样把习作前的观察与构思,拟稿与初步的修改完全放给学生,让学生在课外,甚至在校外,置于宽松自由的环境中完成。让学生在独立自主地进行观察、构思、拟稿、自改,在改正过程中,最大限度的张扬了个性,发挥了学生的创造性,将教师的指导环节融于对具体习作的点评之中,并置于学生拟稿之后,这样让教师在指导前可以通过学生初稿,了解最真实具体的学情,而后的以学定教有针对性的点评方案,这样“从学生中来”的有针对性的具体形象的协作指导,学生易于接受。当然,学生的习作会“鲜活”起来。

温馨提示:答案为网友推荐,仅供参考
第1个回答  2013-11-02
写作是语文教学的重要部分,是语文的“半壁江山”。但长期以来,很多学生都怕写作文,一听到写作文就喊头痛,有的说没东西可写,有的说不懂怎么写,有的说达不到要求的字数,总之提不起写作的兴趣。究其原因,主要在于平时积累的材料少,作文的方法没掌握好,训练不得法等。我认为在语文教学活动中,教师如何激发学生的写作兴趣,是学生提高写作能力的关键。于是,近几年来本人在教学中作了一些激发学生写作兴趣的尝试,收到了较好的效果。 结合课堂教学实际,引导学生观察生活,做生活的有心人。 车尔尼雪夫斯基说过:“美是生活”。他的意思是,生活是美好的,生活中处处有美的闪光点,要善于观察、发现、捕捉,才能充实头脑,美化心灵,从而写出好文章来,如夏衍经过两个多月的时间,每天半夜三点多种起身,走十几里路,去观察包身工上班的情景,终于搜集到关于包身工日常生活的第一手资料,写出了脍炙人口的《包身工》。又如刘白羽的《长江三峡》,朱自清的《荷塘月色》,《绿》,叶圣陶的《景泰蓝的制作》等等都是观察生活后写出的名篇。因此,在课堂教学中,我结合课文内容,引导学生注意观察生活,做生活的有心人,从初一开始写日记,写周记,内容包括校园、家庭、社会,要求学生注意观察各种人和事,并细心体会个人的感受,结果不少同学写出了好文章。如08级的王云凯的《春夏秋冬话武中》因观察生活,写出了个人的真情实感,所以以初一学生的身份参加学校校庆作文比赛,获校庆征文一等奖,并发表在《九江日报》上。 二、提倡学生关心时事,多听新闻,多阅报刊,以便有感而发。 学生要写好议论文,没有素材是不行的,故而我要求学生多听新闻。在家里,早、中、晚饭时间都要求学生注意收听新闻,关心时事。同时,我提倡学生多阅报刊,增长见识,开阔视野,班里订的《九江日报》、《中国青年报》,学生个人订的《文摘报》、《文粹》、《作文报》、《语文世界》等,同学们都争相阅读,作读书笔记,积累不少的典型材料,在此基础上,我又要求学生把报纸上他们感兴趣的、有感受的文章剪下来,写读后感,写评论文章等。结果学生的剪报作文比老师的命题作文还要写得好,因为他们是有兴趣而写,有感而发。 精选作文体裁和题目,作文训练力求系统化、系列化。 在教学中,一方面,我让学生对以往的中考作文进行审题,我作分析,详细讲评“状元”文章,让学生较系统地熟知中考作文类型;另一方面,我又以符合写作目标要求,符合学生实际,有新鲜感为原则,精选作文体裁和题目,对学生进行系统化、系列化的作文训练。如200字小作方面,我选了下面一些类型和题目:(1)说明文《圆珠笔》,按一定的说明顺序,运用三种以上说明方法。(2)场景类片断《课间的荷花池》,运用记叙、描写、抒情写场面。(3)徽章介绍,介绍“武蛟中学”的校徽塑像,讲清构图及寓意仪。(4)续写想象情景作文自习课上,突然一个同学笑起来...。至于大作文方面也是这样,有命题记叙文、议论文、说明文,有材料记叙文,材料议论文(包括看图作文)等。 加强审题训练,多审题精写作。 作文的第一步就是审题,作文审题是否正确,是关系到文章成败的重要一环。因此,写作训练步第一步就是引导学生全面、准确地理解题意,也就是审好题。教学中,我注意引导学生掌握审题的一般技巧。如命题作文要(1)审标题,注意题目的限制性;(2)审文体;(3)审写作要求(包括注意事项,提示);(4)应试中审评分表;材料作文(包括看图作文)除了上面(3)(4)点外,更要审清材料,多则材料要进行归纳总结,找出最佳角度、最佳立意。语文教学内容很多,不可能要求学生大量写作。所以多审题,精写作,所费的时间不多,学生写作能力又得到培养。实践证明,这不失为一种好办法。 借鉴名家名篇,提倡学以致用。 画家齐白石说过:学我者生,似我者死。搞艺术离不开一个借鉴模仿的过程,但不能生吞活剥、生搬硬套,作文也是如此。学习了课文中得到名家名篇,让学生也去尝试一下,用刚学到的方法去仿写文章,也是我进行写作训练的一种方法。如学习了李健吾的《雨中登泰山》后,要求同学们用“移步换景法”去写《登武山》、《登鞋山》、〈〈游赤湖〉〉等;学了李乐微的〈〈我的空中楼阁〉〉,让学生用“定景换点法”写〈〈校园之春〉〉,提倡学生学以致用。当然这种仿写不是呆板的照搬照套,而是让学生借鉴,学习名家的写作方法。 尝试写作辩论式作文,突破常规思维。 1992年的中考作文题是“近墨者黑/近墨者未必黑”,要求考生任选其一写作,这其实便是一种辩论式的作文题型。我借鉴这种作法,以“名师出高徒/名师未必出高徒”、“有志者事竟成/有志者未必事竟成”等为题,让学生进行作文辩论,让他们持其中的一个观点去驳另一与之对立的观点,要求既要观点鲜明,又要注意论证的辩证法,不失之于片面偏激,写作时要求学生按观点分成两组,写出文章后各派四个代表出阵参与辩论。结果不少学生能突破常规思维,拓阔写作思路,写出了言之有理,不落俗套的好文章,辩论场面也十分热烈,学生兴趣盎然。 教师评改作文与学生互改、自改相结合,教师重在讲评、鼓励。 为了发挥学生们的积极性,激发他们作文的兴趣,培养他们批改作文的能力,从而提高作文水平,我在作文评改方面,除了教师本人评改外,还采用学生互评或自评的形式。具体做法是:课前教师浏览了学生的作文,找出作文中的优缺点,课堂上进行审题分析,指出此次作文的优缺点,示范讲解两三篇文章,列出评改的标准,然后让学生批改,可互评,可自评,先找优点,再指出缺点,重在鼓励,然后教师收上来再阅,贴出优秀习作。这样,学生亲子参与了文章的批改,所以,对本类作文的写法要求理解得更为深刻。 以上这些做法都是我在教学中的一些尝试,其中对日记、周记、剪报作文、作文系列化训练和文章互改等方面有所侧重,收到了较好的效果,2008学年在学校征文比赛中,我所教的几个学生的征文,均获校二等奖,2009学年,我任教班的几位同学在学校征文比赛中成绩不俗,其中王文丽是初一、初二两个年级中唯一的一个一等奖。另外,每个学期都有同学的作文刊登在校刊《春雨报》上。而绝大部分学生也不再害怕作文了,这些都是得益于教学中激发学生的写作兴趣。本回答被提问者采纳