王阳明的“知行合一”到底如何理解?又怎样运用到实际生活中呢?

如题所述

知行合一,是指客体顺应主体,知是指良知,行是指人的实践,知与行的合一,既不是以知来吞并行,认为知便是行,也不是以行来吞并知,认为行便是知。这是由明朝思想家王守仁提出来的。即谓认识事物的道理与在现实中运用此道理,是密不可分的一回事。这是中国古代哲学中认识论和实践论的命题,主要是关于道德修养、道德实践方面的。中国古代哲学家认为,不仅要认识(“知”),尤其应当实践(“行”),只有把“知”和“行”统一起来,才能称得上“善”。致良知,知行合一,是阳明文化的核心。
把“知行合一”的理念运用到实际生活中。
首先,你是一个善良的人,正直的人,敢于担当的人,不蝇营狗苟,也不卑躬屈膝,看见恶的一面能够拿出勇气与义气去打击,看见善的一面能够让善的温暖洒遍每一个角落。
其次,无论你是在生活中、学习上、工作中甚至是对待爱情,你都要说到做到。比如你列了很多计划与目标,你有很多雄心壮志与梦想,我的建议是先停止做梦幻想,去搞定你眼前的目标,不熬夜,早睡早起,先解决一个小目标,再去搞定大目标,这一点就是说你的行动要符合你的目标,不要好高骛远,更不要梦想大于能力。
举一个简单的例子,你说要尽孝,要常常陪伴家人,要努力赚钱过理想中的生活,这些光是嘴巴上说没有用的,你要做的就是拿出你的行动去做,只有做了你才能得到收获。在做的过程中,不要忘记自己的初心,忘记本意,忘记良善。
最后,用“知行合一”的思想指导你的学习与工作。当你遇到棘手的问题时,先认真思考是什么原因导致,我要怎样做才能解决,而不是忙着继续奔跑。跌倒后,先思考原因,总结经验再前进,不要盲目奔跑。
能够让道理有用的方法,便是做!
温馨提示:答案为网友推荐,仅供参考
第1个回答  2019-02-04
知行合一,是指客体顺应主体,知是指良知,行是指人的实践,知与行的合一,既不是以知来吞并行,认为知便是行,也不是以行来吞并知,认为行便是知。这是由明朝思想家王守仁提出来的。即谓认识事物的道理与在现实中运用此道理,是密不可分的一回事。这是中国古代哲学中认识论和实践论的命题,主要是关于道德修养、道德实践方面的。中国古代哲学家认为,不仅要认识(“知”),尤其应当实践(“行”),只有把“知”和“行”统一起来,才能称得上“善”。致良知,知行合一,是阳明文化的核心。

把“知行合一”的理念运用到实际生活中。
首先,你是一个善良的人,正直的人,敢于担当的人,不蝇营狗苟,也不卑躬屈膝,看见恶的一面能够拿出勇气与义气去打击,看见善的一面能够让善的温暖洒遍每一个角落。
其次,无论你是在生活中、学习上、工作中甚至是对待爱情,你都要说到做到。比如你列了很多计划与目标,你有很多雄心壮志与梦想,我的建议是先停止做梦幻想,去搞定你眼前的目标,不熬夜,早睡早起,先解决一个小目标,再去搞定大目标,这一点就是说你的行动要符合你的目标,不要好高骛远,更不要梦想大于能力。
举一个简单的例子,你说要尽孝,要常常陪伴家人,要努力赚钱过理想中的生活,这些光是嘴巴上说没有用的,你要做的就是拿出你的行动去做,只有做了你才能得到收获。在做的过程中,不要忘记自己的初心,忘记本意,忘记良善。
最后,用“知行合一”的思想指导你的学习与工作。当你遇到棘手的问题时,先认真思考是什么原因导致,我要怎样做才能解决,而不是忙着继续奔跑。跌倒后,先思考原因,总结经验再前进,不要盲目奔跑。
能够让道理有用的方法,便是做!
第2个回答  2021-01-15

我们都知道王阳明说过一句话叫“格物致知,知行合一”,那王阳明为什么会提出这个观点呢?其实是为了反对朱熹和矫正程、朱理学喊出的知行合一。

第3个回答  2019-02-05
谓认识事物的道理与实行其事,是密不可分的一回事。明 王守仁 《传习录》卷上:“只说一箇知,已自有行在;只说一箇行,已自有知在。古人所以既说一箇知,又说一箇行者,只为世间有一种人懵懵懂懂的任意去做,全不解思惟省察也,只是箇冥行妄作,所以必说箇知,方纔行得……某今说箇知行合一,正是对病的药。”《文汇报》1990.3.11:“从晓庄师范到山海工学团, 陶先生 一以贯之的精神是‘知行合一’、‘教学做合一’,力求培养学生从整体上驾驭知识的能力。”
第4个回答  2019-02-04
知行合一指的是学习,实践加分享