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国与欧盟关系

如题所述

3月28日,疫情防控以来的首趟中欧班列从湖北武汉出发,将急需的防疫物资、生活必需品等货物运往德国、法国、匈牙利、捷克、波兰等欧洲国家。在中国(四川)自由贸易试验区成都青白江铁路港片区,这些中欧班列连接了中国和欧洲的城市,为欧洲国家送去物美价廉的中国商品,也为中国各地带来欧洲各国的葡萄酒和其他商品。统计显示,上半年,中欧班列开行数量大幅增长,累计开行5122列,同比增长36%,反映出中欧经贸关系的蓬勃发展,也充分说明了中欧关系的重要性。

今年是中欧建交45周年。当前,中国和欧盟的贸易额均领先世界。中国是欧盟第二大贸易伙伴,仅次于美国;欧盟是中国最大的贸易伙伴。据欧盟委员会的统计,中国是欧盟最大的进口来源地和第二大出口市场。中国和欧洲平均每天的贸易额超过10亿欧元。

中欧双方都致力于深化全面战略伙伴关系,不过,相比而言,欧盟的对华立场表现出复杂性。2019年欧盟发布了《欧中战略展望》政策报告,将中国定位为“合作伙伴”、“谈判伙伴”、“经济竞争者”和“制度性竞争对手”。由于欧盟对华态度的这种复杂性,针对不同的事务和政策,欧盟会采取不同的方式与中国接触。一方面,欧盟在与中国的贸易和投资往来中表现出积极的一面,另一方面,又时不时地采取可能破坏双边关系的举措。例如,7月30日,欧盟以涉嫌网络攻击为由制裁两名中国公民和一家中国企业。

中国和欧盟在政治制度、意识形态、治理模式等方面确有不同,但双方合作远大于竞争。正如国务委员兼外长王毅在7月30日与意大利外长迪马举行视频会晤时所说,中欧双方应相互尊重、相互欣赏、相互借鉴,使世界更加丰富多彩,使不同文明、不同发展模式的国家实现共同促进、共同繁荣。

中欧不是制度性竞争对手,而是全面战略伙伴。双方有着广泛的共同经济利益,这使得双方的合作必不可少,而不是可有可无。尽管新冠肺炎疫情带来诸多挑战,加之中美紧张局势不断升级,但最近我们看到,中欧高层交往日益频繁:7月28日,国务院副总理刘鹤与欧盟委员会执行副主席东布罗夫斯基斯以视频形式共同主持了第八次中欧经贸高层对话;7月29日,国务院副总理韩正与欧盟委员会第一副主席蒂默曼斯举行了视频会见。在双方努力应对新冠肺炎疫情及其灾难性影响之际,中欧关系似乎呈现出更大的发展势头。

欧盟委员会执行副主席东布罗夫斯基斯在第八次中欧经贸高层对话前夕表示:“当前的危机让我们别无选择,只能与包括中国在内的全球伙伴携手合作。通过齐心协力,我们可以更快地实现经济复苏,并在贸易和投资等双方共同关心的领域取得进展。”欧盟仍然对与中国合作持开放态度,特别是在贸易和投资领域,但中欧关系的发展也面临一些障碍。正如东布罗夫斯基斯在同一场合所说的那样,“我们还有一些症结需要解决,例如给予双方企业对等待遇。”

在中欧关系上,中方始终支持欧洲一体化进程,希望欧盟发展壮大,在国际事务中发挥更重要作用。中国与欧盟的繁荣和可持续增长是息息相关的。双方更多的是合作伙伴,而不是竞争对手,更不是“制度性竞争对手”。这一点可以从双方的贸易数据中得到证明。根据海关总署的统计数据,今年上半年,中欧双边贸易额达2841.57亿美元。在全球化时代,作为拥有不同治理模式的两大经济体,中欧双方可能会以这样或那样的方式竞争,这是很自然的,但双方也具有很强的互补性。中欧从合作中获得的利益远大于竞争可能带来的损失。

随着双方在贸易和投资谈判上取得进展,美国将密切关注,其最不希望看到的就是更加紧密的中欧关系。欧盟能否在美国施压下保持战略定力,按照自身的根本和长远利益行事,是对欧盟领导人的重大考验。面对疫情带来的挑战和困难,中欧有机会建立更加紧密的双边关系。美国正为了一己私利煽动意识形态对抗,欧盟需保持警惕。更为重要的是,中欧应密切合作,携手应对全球性挑战,抵御逆全球化浪潮,共同倡导多边主义,促进经济早日复苏,给双方人民带来实实在在的利益。(作者:邢玉堂 中国外文局当代中国与世界研究院科研管理与国际合作部副主任、副研究员)
温馨提示:答案为网友推荐,仅供参考