念“念佛是谁”是什么意思

什么叫照顾话头,为什么要念“念佛是谁”,念“阿弥陀佛”不就好了吗?
怎么个念法,是跟念阿弥陀佛一样不停的念“念佛是谁、念佛是谁。。。。”吗?

  “念佛是谁”是修禅人参的话头,是禅修时“跑香”口里紧紧密念的人生第一大“疑情”。这个“疑情”就是参禅人所要解决的“?”。没有“疑情”开什麽悟?没有“疑情”明白什麽?念佛明明是我,还要参“念佛是谁”,这明摆著是直指本性,禅修人就是以这个大“疑情”参透本性,直见本来面目。
  禅修人在跑香时,心念全部集中在这句重大“疑情”“念佛是谁”上,脚步一步紧接一步,口里一句紧接一句,不停地跑,不停地追问“念佛是谁”。跑得紧,追问得切,跑得忘掉了我,腿没有了,身体没有了,还在跑。一句句“念佛是谁”追念得一切杂念消失在九天云外,一切潜意识也融化去了爪洼国。这时的跑香者除了口里心里一句“念佛是谁”外,什麽也没有了。“我”没有了,这个还在跑的身体没有了,心里清清朗朗,干乾净净,一个微细念头也没有了。唯有这口里还念著的“念佛是谁”也不知是谁在念了,是何意思了。这时这个“念佛是谁”的声音突然断灭,跑香的禅者的整个心灵世界顿时陡然若虚空,那不可说不可说的无相之相遍满无尽乾坤。所念的彻底现身了,所念的是它,也是它在念啊!是它不来不去原原本本地就在这里,它一刻也没有离开过啊,是我们的思维念头严严实实地将它覆盖住了,它显不出身来;是它无始无终向我们展现著真相,它怎么会有生死,宇宙毁灭千百亿兆次,不管你轮回到哪里,它也丝毫未变地跟随著你等候你净去心里的污垢,回到它的身边来。......他的“疑情”解开了,他见道了,他明心见性了,他见到了自己的本来面目。这就是禅修人为什麽要参话头“念佛是谁”。
温馨提示:答案为网友推荐,仅供参考
第1个回答  2015-10-10
  1、念“念佛是谁”就是不断地追问自己“念佛是谁?现在念佛的是谁?那么谁又在念佛?是我吗?我又是谁?谁在念‘念佛是佛’……”,这样不休止地追问到底,把心思逼上绝路,从而置之死地而后生,息灭妄想,渐渐地心自宁一,天长日久,自然恍然大悟。
  2、念“念佛是谁”,就是念兹在兹,心中必有此念,不着文字相,不管这句话是什么意思,不疑也不追问,反正始终念念不忘念,行做坐卧,全身心地放在这一念头上,如母忆子。如此,以一念代万念,最后如浑水渐清,月影现前。
  3、念“念佛是谁”,犹如念“阿弥陀佛”,就是不停地默认此四字,不急不缓,但求心口相续,妄念无从插足,不问意义,不求止念,但管缓缓念下去,自然心神如一,终有破壁之日。
第2个回答  2008-10-09
禅宗讲“明心见性”,净土说“念佛往生”,净土行者多年念佛,定力渐深时,会起疑情:“念佛是谁?”,此时就进入“体究念佛”(就是禅宗的“参”),进一步,若是达到《大势至菩萨念佛圆通章》所说:“都摄六根。净念相继。得三摩地。”“以念佛心。入无生忍。”“不假方便,自得心开”,就是“实相念佛”,也就是禅宗的“明心见性”。

而宗门之法,先会“看话头”(照顾话头);之后,若起疑情,才是“参话头”;以意识心思维,既不是“看话头”,更不是“参话头”;“看话头”是培养“定力”(禅定:第五波罗蜜),“参话头”而开悟是发起般若智慧(般若:第六波罗蜜)。六度由“布施”(去贪)始,以“般若”(开悟)终,是有次第的。
以下录虚云老和尚开示,愿楼主得以解惑,直入宗门!

虚云老和尚开示:“什么叫做话头?头,就是未说话之前。如念《阿弥陀佛》是句话,未念之前就是话头。所谓话头就是一念末生之际。一念才生,已是话尾。”
其一:比如阿弥陀佛是句话,四个字只要在脑中闪现,已是话尾;这样,怎么“照顾话头”呢?这就要“定”的功夫了!“阿弥陀佛”四字还未出来,却知道自己所看的话头真真切切就是这四个字。犹如大鱼即将浮出水面,未见其形你就知道;
功夫不够时,让它在水中待一两秒再浮出(此时,四字全现)。日久之后,看住它,不让出水而知的时间就会越来越长;乃至所看的话,念头一提起,都在话头上,永不落话尾;如是则“看话头”功夫成就!
其二:虚老讲“看”讲“照顾”;却不讲“参”。何以故?不会看话头,“参”就是“想”!就会落在言语上!蒸沙成饭,永不可得,驴念不悟!
反观诸方大师,却说:“参话头,就是研究「念佛是谁?谁在念佛?」这句话的来龙去脉......只留有参话头的念,别的念一概没有了,这时道心就生出来。”-----这是误导,明眼人当知此言非是“过来人”。

再讲虚老后面一段:“这一念未生之际叫做不生;不掉举、不昏沉、不着静;不落空,叫做不灭。时时刻刻单单的的,一念迥光返照这不生不灭,就叫做看话头,或照顾话头。”
这一段,总说此心“不生不灭”(合于中道)
不生——不掉举、不昏沉、不着静;
不掉举:心躁动性,是谓掉举。不能保持安静,心不澄明。这需要“定”,也就是心思极细微,注意力极集中;
不着静:话头是动态的,活的;所以,最好是在生活中“看话头”,担水劈柴中、行住坐卧中;喝茶吃饭中;念头不失。
上面这些都是念头未生之际,所以叫不生。
不灭——不落空
空了就是失去“话头”,念头灭了。所以,一失去马上提起,但不能自责!初看话头,肯定时时失去。

看话头功夫成就,时时处处于动中念头不失,就是“心中有佛”“无念而念”(以“阿弥陀佛”为话头的情况),就是得“动中定力”。此时再精进,疑情就会生起,体究“念佛是谁”而到“参”的阶段;此时常常会废寝忘食“见山不是山”。因缘来时,一瞬间开悟(这个悟,只有顿悟,无有渐悟),虚老就是在经行中一瞬间开悟,古来悟者,无一不是顿悟。“想”出来的,“推理”出来悟,必定错悟!

最后再引用虚老的几句:
“话从心起,心是话之头,念从心起,心是念之头,万法皆从心生,心是万法之头。其实,话头即是念头。念之前头就是心。直言之,一念未生以前就是话头。由此你我知道,看话头就是观心”

说句题外话:发起般若智慧以后,六度才是实修;未开悟之前,习六度名为“资粮”,学大乘经典,名为“熏习”;熏者,如身染香,久后应有开悟之果。即便今生不悟,来世可期。何以故,学习大乘经典的“相似般若”集藏于藏识之中,功不唐捐;若遇机缘,一瞬间得悟。六祖云:“普雨皆成萌”是也!

南无本师释迦牟尼佛!
第3个回答  2008-10-09
和念阿弥陀佛不同,念佛只要保证念念相继就行,念到佛号突然断掉,真心就现前了。念佛是谁是要参的,看这一念阿弥陀佛是从什么处来的,找到这一念的起处(话头),那个就是生命的本源。用力的地方在那个“谁”字上。本回答被提问者采纳
第4个回答  2021-09-21
念佛者是谁?念佛就只是念佛,如是念,不生妄想,不生知见,没有“念佛者是谁”的问题。
生知见者本非“妄我”,本即功德、本来清净。如幻当下知见如是生,本来如是而非思议可及,并没有“生知见者是哪个”的问题。知见:笼统为分别、认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