关于三国里的人物评价

这个似乎很重要!感谢哦!

国演义》中的人物性格与《三国志》中的人物真实性格也是有很大差距的。现举几个人物说明。
诸葛亮:诸葛亮治国治军的才能,济世爱民、谦虚谨慎的品格为后世各种杰出的历史人物树立了榜样。历代君臣、知识分子、人民群众都从不同的角度称赞他,歌颂他,热爱他。可以说,诸葛亮在历史上的巨大影响已超过了他在三国历史上的政治军事实践。《三国演义》虽然突出了诸葛亮一生性格、品德、功业等的积极方面,但又把它无限夸大,把他描写成智慧的化身、忠贞的代表,并将其神化成了半人半神的超人形象。鲁迅评论说:“状诸葛亮之智而近于妖。”因此,《三国演义》中的诸葛亮不是真实的历史人物,而是历史小说人物。
刘备:陈寿对刘备的评价是:“弘毅宽厚,知人待士,盖有高祖之风,英雄之器焉。及其举国托孤于诸葛亮,而心神无二,诚君臣之至公,古今之盛轨也。机权干略,不逮魏武,是以基宇亦狭。”但他“折而不挠,终不为下”。在《三国演义》中,作者把刘备描写成“仁”的代表,汉室皇权正统的继承者,因而对刘备的仁爱、宽厚和知人善任的性格特征着力描画,极尽夸张,但在突出其“仁爱”时却又落入了“无能”一面,给人以“无能”和“虚伪”的感觉。电视剧中的刘备常常以泪洗面,哭与泪虽然表现了刘备的“仁”,但又给人以刘备的天下是哭出来的印象,扭曲了刘备是“枭雄”、“人杰”的真实形象。
关羽:历史上的关羽为“万人之敌”一虎将,傲上而不悔下,恩怨分明,以信义著称,但“刚而自矜”,勇猛有余,智略不足。马超投降刘备后,封为平西将军。时关羽督荆州,修书与诸葛亮,“问超人才可谁比类”,诸葛亮答信时,称马超虽为一世之杰,但不如关羽的“绝伦逸群”,关羽“省书大悦,以示宾客”。这是典型的有勇少谋的武将性格。但在《三国演义》中,因为他是刘备阵营中的人,又有讲信义的特点,所以,就被塑造成“义”的化身。他跟随刘备,不避艰险。下邳被俘,投降曹操,但心系刘备,只是有感于曹操待他甚厚,因而在离曹归刘前为曹操杀了袁绍的大将颜良,解白马之围。但是《三国演义》中写关羽下邳投降时相约三事、曹操以三日一小宴、五日一大宴的厚礼待他等却是子虚乌有。总之,在《三国演义》中,作者是不惜笔墨,把关羽刻画成“义重如山之人”,因而其形象也被严重的扭曲了。
曹操:历史上的曹操性格非常复杂,陈寿认为曹操在三国历史上“明略最优”,“揽申、商之法术,该韩、白之奇策,官方授材,各因其器,矫情任算,不念旧恶”。曹操御军三十余年,但手不释卷,登高必赋,长于诗文、草书、围棋。生活节俭,不好华服。与人议论,谈笑风生。“勋劳宜赏,不吝千金;无功望施,分毫不与”。他是中国历史上第一流的政治家、军事家、文学家。但是,在《三国演义》中,曹操性格品德中这些好的方面被忽略了,而对他残忍、奸诈的一面又夸大了。因此,罗贯中笔下的曹操是奸诈、残忍、任性、多疑的反面人物典型。
周瑜:历史上的周瑜“性度恢廓”,谦让服人,有“雅量高致”。刘备称他“文武筹略,万人之英”。孙权则赞他有“王佐之资”。但在《三国演义》中,周瑜成了诸葛亮的垫底人物。写周瑜,是为了抬高诸葛亮。因此,《三国演义》中的周瑜气量狭小,智谋也总是逊诸葛亮一筹,根本不像苏轼所歌颂的周瑜“雄姿英发”,是“千古风流人物”。
鲁肃:如果说在《三国演义》中,曹操、刘备、诸葛亮、关羽等人的性格、形象虽被扭曲,但多少还有些根据的话,那么,鲁肃这个人在《三国演义》中除了名字外几乎就全是杜撰了。历史上的鲁肃“虽在军阵,手不释卷”,“思度宏远”,“有过人之明”。他初见孙权,就提出了建国方针:鼎足江东,北拒曹操,待机剿除黄祖,进发刘表,竟长江而有之,然后建号称帝以图天下。这与诸葛亮的《隆中对》有相似之处。曹操大军南征荆州时,孙权部属都主降,唯独鲁肃主张抗曹,劝孙权召回周瑜,共商战守大计。赤壁战后,他又力主扶刘抗曹。在东吴历史上,鲁肃实为诸葛亮式人物,孙权对他也极为欣赏。吴国的建立和发展基本上是按照鲁肃提出的政略、战略方针进行的。但在《三国演义》中,鲁肃成了诸葛亮与周瑜两人智斗的牺牲品,被愚弄、受欺侮的典型。

歇后语

·曹操下江南--来得凶,败得惨 ·张飞扔鸡毛--有劲难使 ·诸葛亮征孟获--收收放放
·曹操吃鸡肋--食之无味,弃之可惜 ·张飞使计谋--粗中有细 ·诸葛亮弹琴--计上心来
·曹操遇蒋干--倒了大霉 ·张飞贩私盐--谁敢检查 ·诸葛亮的鹅毛扇--神妙莫测
·曹操作事--干干净净 ·张飞卖秤锤--人强货硬 ·诸葛亮三气周瑜--略施小技
·曹操杀华佗--讳疾忌医 ·张飞卖肉--光说不割 ·诸葛亮借箭--有借无还
·曹操用计--又奸又滑 ·张飞战关公--忘了旧情 ·诸葛亮挥泪斩马谡--顾全大局
·曹操战宛城--大败而逃 ·张飞吃豆芽--一盘小莱 ·诸葛亮要丑妻--为事业着想
·曹操杀吕伯奢--将错就错 ·张飞妈妈姓吴--无事(吴氏)生非 ·诸葛亮招亲--才重于貌
·曹操败走华客道--不出所料 ·张飞抓耪子--大眼瞪小眼 ·诸葛亮用兵--神出鬼没
·曹操败走华容道--走对了路子 ·张飞绣花--粗中有细 ·诸葛亮的锦羹--神机妙算
·曹操诸葛亮--脾气不一样
(比喻人不同,性格也不相同) ·张飞穿针--粗中有细 ·诸葛亮隆中对策--有先见之明
·张飞穿针--大眼瞪小眼 ·草船借箭--多多益善
·阿斗当皇帝--软弱无能 ·关公开凤眼--要杀人 ·草船借箭--坐享其成
·董卓戏貂蝉--死在花下 ·关羽卖肉--没人敢来 ·草船借箭--满载而归
·貂蝉唱歌--有声有色 ·关云长卖豆腐--人硬货不硬 ·诸葛亮草船借箭--用的是疑兵计
·对着张飞骂刘备--找气惹 ·关帝庙求子--踏错了门 ·诸葛亮草船借箭--有把握
·蒋干盗书--上了大当 ·关公射黄忠--手下留情 ·诸葛亮吊孝--装模作样
·鲁肃宴请关云长--暗藏杀机 ·关公照镜子--自觉脸红 ·诸葛亮吊孝--不是真心
·吕布见貂蝉--迷上了 ·关公喝酒--不怕脸红 ·诸葛亮用空城计--不得已
·东吴招亲--弄假成真 ·关云长走麦城--大难临头 ·诸葛亮唱空城计--没办法
·司马懿破八卦阵--不懂装懂 ·关帝庙夫人--慌了神 ·诸葛亮当军师--名副其实
·周瑜讨荆州--费力不讨好 ·关帝庙里拜观音--找错了门 ·诸葛亮当军师--办法多
·鲁肃讨荆州--空手而去,空手而回 ·关帝庙里挂观音像--名不符实 ·三个臭皮匠--顶个诸葛亮
(比喻人多智慧多,有事情大
家商量,能想出好办法来)
·吃曹操的饭,想刘备的事
--人在心不在 ·关胜战李遣--大刀阔斧
·关云长刮骨疗毒--全无痛苦之色
·董卓进京--来者不善 ·关云长刮骨疗毒--若无其事 ·刘备三上卧龙岗--就请你这个
诸葛亮(比喻请的就是你)
·董卓进京--不怀好意 ·关云长刮骨下棋--若无其事
·周瑜打黄盖--一个愿打,一个愿挨 ·关公进曹营--单刀直入 ·刘备的江山--哭出来的
(比喻来之不易)
·周喻打黄盖--装样子 ·关公赴会--单刀直入
(比喻直截了当,不绕弯子)
·周瑜打黄盖--两相情愿

三国成语

一手包办

【出处】三国志魏志典韦传:「韦一手建之」

一举两得

【出处】三国志魏志臧洪传:「将以安社稷,一举两得。」

一臂之力

【出处】三国演义第二十回:「愿助兄一臂之力,共诛国贼。」

一亲芳泽

【出处】曹植洛神赋:「芳泽无加,铅华无御。」

七步成诗

【出处】世说新语文学:「文帝尝令东阿王七步中作诗,不成者行大法。应声便为诗:『煮豆燃豆萁,豆在釜中泣,本是同根生,相煎何太急。』帝深有惭色。

三顾茅庐

【出处】诸葛亮前出师表:「先帝不以臣卑鄙,猥自枉屈,三顾臣于草庐之中。」

下笔成章

【出处】三国志魏志文帝纪:「文帝天资文藻,下笔成章。」

不出所料

【出处】三国演义第三十一回:「丰在遇中闻主公兵败,抚掌大笑曰:『固不出吾之所料。』」

不由分说

【出处】三国演义第十三回:「李傕随后掩杀,郭汜兵退,车驾冒险出城,不由分说,竟拥到李傕营中。」

不知所云

【出处】诸葛亮前出师表:「临表涕泣,不知所云。」

不容偏废

【出处】三国志蜀志魏延传:「不忍有所偏废。」

乘虚而入

【出处】魏志袁绍传:「将军简其精锐,分为奇兵,乘虚迭出,以扰河南。」

五内如焚

【出处】蔡琰悲愤诗:「奈何不顾思,见此崩五内。」

人生如寄

【出处】魏文帝善哉行:「人生如寄,多忧何为?」曹植仙人篇:「俯观五岳间,人生如寄居。」

仰人鼻息

【出处】后汉书袁绍传:「孤客穷军,仰我鼻息,譬如婴儿在鼓掌之上,绝其哺乳,立可饿杀。」

伯仲之间

【出处】曹丕典论:「傅说之于班固,伯仲之间耳。」

位极人臣

【出处】吴志孙綝传:「因缘肺腑,位极人臣。」

作奸犯科

【出处】诸葛亮前出师表:「若有作奸犯科,及为忠善者,宜付有司,论其刑赏。」

偃旗息鼓

【出处】三国志蜀志赵云传注:「偃旗息鼓,曹军疑有伏兵,引去。

出言不逊

【出处】三国演义第二十三回:「此人出言不逊,何不杀之。」

分久必合,合久必分

【出处】三国演义第一回:「话说天下大势,分久必合,合久必分。」

初出茅庐

【出处】据三国演义所载,诸葛亮初出茅庐,佐刘备用兵,观与张飞不服,行事诸多困难。

刮目相待

【出处】三国志吴志吕蒙传注引江表传:「肃附蒙背曰:『吾谓大弟但非有武略耳,至于今者,学识英博,非复吴下阿蒙。』蒙曰:『士别三日,即更刮目相待。』」

危在旦夕

【出处】三国演义第二回:「天下危在旦夕,陛下尚自与阉宦共饮耶?」

危急存亡之秋

【出处】诸葛亮前出师表:「今天下三分,益州疲弊,此诚危急存亡之秋也。」

司马昭之心,路人皆知

【出处】司马昭在曹髦在位时,为大将军,专管国政,自封为相国,不久封为晋公,昭还假装不接受。髦很生气地说:「司马昭之心,路人皆知。」

名不虚传

【出处】三国演义第四十五回:「兵精粮足,名不虚传。」

同符合契

【出处】三国志吴志孙传注:「一与君同符合契,有永固之分。」

吴下阿蒙

【出处】三国志吴志吕蒙传注引江表传:「肃附蒙背曰:『吾谓大弟但非有武略耳,至于今者,学识英博,非复吴下阿蒙。』蒙曰:『士别三日,即更刮目相待。』」

敝帚千金

【出处】曹丕?典论论文:「里语曰:『家有敝帚,享之千金。』斯不见自见之患也。」

廊庙之器

【出处】三国志蜀志许靖传:「虽行事举动,未悉允当,蒋济以为大较有廊庙之器也。」

才高八斗

【出处】南史谢灵运传:「天下才共一石,曹子建独得八斗,我得一斗,自古及今共享一斗。」

手不释卷

【出处】曹丕自叙:「上雅好诗书文籍,虽在军旅,手不释卷。」

指日可待

【出处】诸葛亮出师表:「汉室之隆,可计日而待也。」

探囊取物

【出处】三国演义第四十三回:「我向曾文云长言,翼德于百万军中,取上将之首,如探囊取物。」

文思泉涌

【出处】文选曹植王仲宣诔:「文若春华,思若涌泉。」

旦夕之危

【出处】三国志蜀志孟光传:「旦夕之危,倒悬之急。」

明眸善睐

【出处】文选曹植洛神赋:「明眸善睐,靥辅承权。」

月明星稀

【出处】文选魏武帝短歌行:「月明星稀,乌鹊南飞,绕树三匝,何枝可依?」

土崩鱼烂

【出处】陈琳?与魏文帝书:「焉肯土崩鱼烂哉!」

如入无人之境

【出处】三国演义第七回:「左冲右突,如入无人之境。」

如鱼得水

【出处】三国志诸葛亮传:「先主与亮情好日密,关羽张飞等不悦。先主曰:『孤之有孔明,犹鱼之有水也。』」

妄自菲薄

【出处】诸葛亮?出师表:「不宜妄自菲薄,引喻失意,以塞忠谏之路也。」

孑然一生

【出处】三国志吴志陆瑁传:「孑然无所凭赖。」

对酒当歌

【出处】曹操?短歌行:「对酒当歌,人生几何?」

屈指可数

【出处】三国志魏志张合传:「屈指计亮粮,不至十日。」

周郎顾曲

【出处】三国志吴志周瑜传:「瑜少精意于音乐,虽三爵之后,其有阙误,瑜必知之,知之必顾。顾时人谣曰:『曲有误,周郎顾。』」

呼风唤雨

【出处】三国演义第一回:「角得此书,晓夜攻习,能呼风唤雨。」

品头论足

【出处】三国志魏志何晏传注:「晏方用事,自以为一时才俊,常为名士品目。」

回肠荡气

【出处】魏文帝大墙上蒿行:「感心动耳,荡气回肠。」

品评历史演义,感受三国风云——《三国演义》读后感
“滚滚长江东逝水,浪花淘尽英雄……”提起这首词,人们都会想到四大名著之一的《三国演义》。
《三国演义》,全名是《三国志通俗演义》,是明代文学家罗贯中编著而成的。由题目可知,这部小说是依据《三国志》写的,但是不向正史那样庄重,而是古代的白话文小说。与《三国志》相比,《三国演义》变得艺术性更强了。下面,我就从几个方面来点评一下这部66万字的名著。
一、真实与虚构
演义与正史的最大区别就是,演义不是全部真实的,演义是小说。人人都说《三国演义》是七分史实,三分虚构,的确是这样。但是虚构,使用艺术的手法进行虚构,而不是随便那段史实就可以拿来虚构的。比如,关公温酒斩华雄,史书上并没有写这件事。又如,关于单刀赴会见鲁肃,史书上写的是鲁肃单刀赴会见关羽。类似的例子当然是数不胜数。读过之后,稍做分析,可知这些虚构的情节,大部分是为小说描述的一个个人物作铺垫的。因为,如果仅仅是象正史中所说的塑造真实的人物,有些人物就和作者的政治思想观相违背了。而且,作者在虚构的同时,还注意到了情节的合理性、连贯性,而不是生硬的去虚构,这也就是为什么读过之后,会有身临其境的感觉。总之,作者在这方面的写作是相当成功的,而且这些情节也表现了作者的一部分主观愿望。
二、神化与丑化
《三国演义》中的人物,并不完全是真实人物,而是正史经过加工后的人物,这其中就有被神化的人物和被丑化的人物。
被神化的人物的典型代表就是诸葛亮和关羽了。诸葛亮被神化的地方是“未卜先知”,关羽被神化的地方则是“忠”“义”。下面,我想简单比较一下作者为什么着重的神化这两个人。
南宋著名的理学家朱熹,认为三国之中蜀汉是正统。而朱熹以前的观点,从陈寿开始大部分都是以曹魏为正统。自朱熹之后,君王、大臣、百姓也开始接受朱熹的观点,原因就是这种观点是符合儒家思想,并能被统治阶级所接受的。罗贯中也是同意朱熹的观点的。所以他神化的人物大多是忠于“汉室”的。这其中,作者又把诸葛亮写成了“智”的化身,把关羽写成了“忠”“义”的化身。这也就是为什么受《三国演义》的影响,道光年间的统治者曾给关羽长达三十余字的谥号了。
至于丑化,基本是对神化而言的。比如周瑜,历史上是英雄早逝,《三国演义》却把他描述成了一个忌贤妒能的人。丑化大部分都是为神化作映衬的。
三、人物与线索
《三国演义》的一大成功便是成功地塑造了许多个性鲜明的人物,比如:足智多谋的诸葛亮、义胆忠肝的关羽、粗中有细的张飞、忠厚老实的刘备、勇谋兼备的赵云、狡诈多疑的曹操、忌贤妒能的周瑜、恃才狂傲的祢衡等等。而作者正是用对细节的刻画,来体现人物鲜明的特点。如,写张飞,第七十回中,作者对张飞使了一个小心眼智败张郃的战例进行了细致入微的刻画与描写,与此同时又加入了一段诸葛亮与刘备的对话,更显出了诸葛亮的智谋高超。
《三国演义》能够把繁多的人物以及之间错综复杂的关系处理的恰到好处,就是因为作者在用笔上不仅有实写、虚写、详写、略写、插叙、倒叙,还有作者采用了沿线索来记叙的文学手法。《三国演义》的主线索就是蜀汉政权的建立以及灭亡直至三分归晋的过程,其中有穿插有支线索。如,赤壁之战时期,作者是从刘备、孙权、曹操三条线索来展开叙述的。而这三条线索有互有联系,不会在一个章节之中只叙述一条或两条线索,这样交织进行,就会让读者感到很连贯,而不是只读一条线索的冗长与乏味。
四、封建与王道
《三国演义》中表现的一个政治思想观就是倡导典型的儒家思想——王道与仁政。《三国演义》中的一大部分虚构故事情节都是为了表现这种思想。正是如此,作者才大胆的在作品中塑造了一系列“忠”“义”的艺术形象。
首先是诸葛亮。《三国演义》中描写的诸葛亮,是“忠贞”和“智慧”的化身,特别是作者对诸葛亮的“智慧”,更是用尽笔力,大肆渲染。
诸葛亮在当时的地主阶级统治集团中,是一个看问题比较敏锐、处事比较有胆识谋略、能随机应变的人。然而,他之所以具有这些优势,就是因为它重视实践。如,在曹操攻占荆州,领兵南下时,诸葛亮曾向孙权分析当时形势,预计到曹操必败,正是因为诸葛亮在战争之前就已经对敌我双方的优势和弱点作了比较的缘故。又如,诸葛亮敢于使“空城计”,就是因为他对敌我将领的情况作了分析,料知司马懿了解自己“生平谨慎,必不弄险”,从而利用司马懿对自己长期形成的认识,采用了十分“弄险”的疑兵之计,解除了危机。然而,在更多的章节中,作者却把诸葛亮写成了“先知先觉”的人物。如,诸葛亮的几次“夜观天相”,几次“锦囊妙计”。而在“七星坛祭风”,更是荒诞不经的描写。类似的问题,还可以在“巧布八阵图”“班师祭泸水”“五丈原禳星”“定军山显圣”自己找
温馨提示:答案为网友推荐,仅供参考
第1个回答  2007-04-06
国演义》中的人物性格与《三国志》中的人物真实性格也是有很大差距的。现举几个人物说明。
诸葛亮:诸葛亮治国治军的才能,济世爱民、谦虚谨慎的品格为后世各种杰出的历史人物树立了榜样。历代君臣、知识分子、人民群众都从不同的角度称赞他,歌颂他,热爱他。可以说,诸葛亮在历史上的巨大影响已超过了他在三国历史上的政治军事实践。《三国演义》虽然突出了诸葛亮一生性格、品德、功业等的积极方面,但又把它无限夸大,把他描写成智慧的化身、忠贞的代表,并将其神化成了半人半神的超人形象。鲁迅评论说:“状诸葛亮之智而近于妖。”因此,《三国演义》中的诸葛亮不是真实的历史人物,而是历史小说人物。
刘备:陈寿对刘备的评价是:“弘毅宽厚,知人待士,盖有高祖之风,英雄之器焉。及其举国托孤于诸葛亮,而心神无二,诚君臣之至公,古今之盛轨也。机权干略,不逮魏武,是以基宇亦狭。”但他“折而不挠,终不为下”。在《三国演义》中,作者把刘备描写成“仁”的代表,汉室皇权正统的继承者,因而对刘备的仁爱、宽厚和知人善任的性格特征着力描画,极尽夸张,但在突出其“仁爱”时却又落入了“无能”一面,给人以“无能”和“虚伪”的感觉。电视剧中的刘备常常以泪洗面,哭与泪虽然表现了刘备的“仁”,但又给人以刘备的天下是哭出来的印象,扭曲了刘备是“枭雄”、“人杰”的真实形象。
关羽:历史上的关羽为“万人之敌”一虎将,傲上而不悔下,恩怨分明,以信义著称,但“刚而自矜”,勇猛有余,智略不足。马超投降刘备后,封为平西将军。时关羽督荆州,修书与诸葛亮,“问超人才可谁比类”,诸葛亮答信时,称马超虽为一世之杰,但不如关羽的“绝伦逸群”,关羽“省书大悦,以示宾客”。这是典型的有勇少谋的武将性格。但在《三国演义》中,因为他是刘备阵营中的人,又有讲信义的特点,所以,就被塑造成“义”的化身。他跟随刘备,不避艰险。下邳被俘,投降曹操,但心系刘备,只是有感于曹操待他甚厚,因而在离曹归刘前为曹操杀了袁绍的大将颜良,解白马之围。但是《三国演义》中写关羽下邳投降时相约三事、曹操以三日一小宴、五日一大宴的厚礼待他等却是子虚乌有。总之,在《三国演义》中,作者是不惜笔墨,把关羽刻画成“义重如山之人”,因而其形象也被严重的扭曲了。
曹操:历史上的曹操性格非常复杂,陈寿认为曹操在三国历史上“明略最优”,“揽申、商之法术,该韩、白之奇策,官方授材,各因其器,矫情任算,不念旧恶”。曹操御军三十余年,但手不释卷,登高必赋,长于诗文、草书、围棋。生活节俭,不好华服。与人议论,谈笑风生。“勋劳宜赏,不吝千金;无功望施,分毫不与”。他是中国历史上第一流的政治家、军事家、文学家。但是,在《三国演义》中,曹操性格品德中这些好的方面被忽略了,而对他残忍、奸诈的一面又夸大了。因此,罗贯中笔下的曹操是奸诈、残忍、任性、多疑的反面人物典型。
周瑜:历史上的周瑜“性度恢廓”,谦让服人,有“雅量高致”。刘备称他“文武筹略,万人之英”。孙权则赞他有“王佐之资”。但在《三国演义》中,周瑜成了诸葛亮的垫底人物。写周瑜,是为了抬高诸葛亮。因此,《三国演义》中的周瑜气量狭小,智谋也总是逊诸葛亮一筹,根本不像苏轼所歌颂的周瑜“雄姿英发”,是“千古风流人物”。
鲁肃:如果说在《三国演义》中,曹操、刘备、诸葛亮、关羽等人的性格、形象虽被扭曲,但多少还有些根据的话,那么,鲁肃这个人在《三国演义》中除了名字外几乎就全是杜撰了。历史上的鲁肃“虽在军阵,手不释卷”,“思度宏远”,“有过人之明”。他初见孙权,就提出了建国方针:鼎足江东,北拒曹操,待机剿除黄祖,进发刘表,竟长江而有之,然后建号称帝以图天下。这与诸葛亮的《隆中对》有相似之处。曹操大军南征荆州时,孙权部属都主降,唯独鲁肃主张抗曹,劝孙权召回周瑜,共商战守大计。赤壁战后,他又力主扶刘抗曹。在东吴历史上,鲁肃实为诸葛亮式人物,孙权对他也极为欣赏。吴国的建立和发展基本上是按照鲁肃提出的政略、战略方针进行的。但在《三国演义》中,鲁肃成了诸葛亮与周瑜两人智斗的牺牲品,被愚弄、受欺侮的典型。

歇后语

·曹操下江南--来得凶,败得惨 ·张飞扔鸡毛--有劲难使 ·诸葛亮征孟获--收收放放
·曹操吃鸡肋--食之无味,弃之可惜 ·张飞使计谋--粗中有细 ·诸葛亮弹琴--计上心来
·曹操遇蒋干--倒了大霉 ·张飞贩私盐--谁敢检查 ·诸葛亮的鹅毛扇--神妙莫测
·曹操作事--干干净净 ·张飞卖秤锤--人强货硬 ·诸葛亮三气周瑜--略施小技
·曹操杀华佗--讳疾忌医 ·张飞卖肉--光说不割 ·诸葛亮借箭--有借无还
·曹操用计--又奸又滑 ·张飞战关公--忘了旧情 ·诸葛亮挥泪斩马谡--顾全大局
·曹操战宛城--大败而逃 ·张飞吃豆芽--一盘小莱 ·诸葛亮要丑妻--为事业着想
·曹操杀吕伯奢--将错就错 ·张飞妈妈姓吴--无事(吴氏)生非 ·诸葛亮招亲--才重于貌
·曹操败走华客道--不出所料 ·张飞抓耪子--大眼瞪小眼 ·诸葛亮用兵--神出鬼没
·曹操败走华容道--走对了路子 ·张飞绣花--粗中有细 ·诸葛亮的锦羹--神机妙算
·曹操诸葛亮--脾气不一样
(比喻人不同,性格也不相同) ·张飞穿针--粗中有细 ·诸葛亮隆中对策--有先见之明
·张飞穿针--大眼瞪小眼 ·草船借箭--多多益善
·阿斗当皇帝--软弱无能 ·关公开凤眼--要杀人 ·草船借箭--坐享其成
·董卓戏貂蝉--死在花下 ·关羽卖肉--没人敢来 ·草船借箭--满载而归
·貂蝉唱歌--有声有色 ·关云长卖豆腐--人硬货不硬 ·诸葛亮草船借箭--用的是疑兵计
·对着张飞骂刘备--找气惹 ·关帝庙求子--踏错了门 ·诸葛亮草船借箭--有把握
·蒋干盗书--上了大当 ·关公射黄忠--手下留情 ·诸葛亮吊孝--装模作样
·鲁肃宴请关云长--暗藏杀机 ·关公照镜子--自觉脸红 ·诸葛亮吊孝--不是真心
·吕布见貂蝉--迷上了 ·关公喝酒--不怕脸红 ·诸葛亮用空城计--不得已
·东吴招亲--弄假成真 ·关云长走麦城--大难临头 ·诸葛亮唱空城计--没办法
·司马懿破八卦阵--不懂装懂 ·关帝庙夫人--慌了神 ·诸葛亮当军师--名副其实
·周瑜讨荆州--费力不讨好 ·关帝庙里拜观音--找错了门 ·诸葛亮当军师--办法多
·鲁肃讨荆州--空手而去,空手而回 ·关帝庙里挂观音像--名不符实 ·三个臭皮匠--顶个诸葛亮
(比喻人多智慧多,有事情大
家商量,能想出好办法来)
·吃曹操的饭,想刘备的事
--人在心不在 ·关胜战李遣--大刀阔斧
·关云长刮骨疗毒--全无痛苦之色
·董卓进京--来者不善 ·关云长刮骨疗毒--若无其事 ·刘备三上卧龙岗--就请你这个
诸葛亮(比喻请的就是你)
·董卓进京--不怀好意 ·关云长刮骨下棋--若无其事
·周瑜打黄盖--一个愿打,一个愿挨 ·关公进曹营--单刀直入 ·刘备的江山--哭出来的
(比喻来之不易)
·周喻打黄盖--装样子 ·关公赴会--单刀直入
(比喻直截了当,不绕弯子)
·周瑜打黄盖--两相情愿

三国成语

一手包办

【出处】三国志魏志典韦传:「韦一手建之」

一举两得

【出处】三国志魏志臧洪传:「将以安社稷,一举两得。」

一臂之力

【出处】三国演义第二十回:「愿助兄一臂之力,共诛国贼。」

一亲芳泽

【出处】曹植洛神赋:「芳泽无加,铅华无御。」

七步成诗

【出处】世说新语文学:「文帝尝令东阿王七步中作诗,不成者行大法。应声便为诗:『煮豆燃豆萁,豆在釜中泣,本是同根生,相煎何太急。』帝深有惭色。

三顾茅庐

【出处】诸葛亮前出师表:「先帝不以臣卑鄙,猥自枉屈,三顾臣于草庐之中。」

下笔成章

【出处】三国志魏志文帝纪:「文帝天资文藻,下笔成章。」

不出所料

【出处】三国演义第三十一回:「丰在遇中闻主公兵败,抚掌大笑曰:『固不出吾之所料。』」

不由分说

【出处】三国演义第十三回:「李傕随后掩杀,郭汜兵退,车驾冒险出城,不由分说,竟拥到李傕营中。」

不知所云

【出处】诸葛亮前出师表:「临表涕泣,不知所云。」

不容偏废

【出处】三国志蜀志魏延传:「不忍有所偏废。」

乘虚而入

【出处】魏志袁绍传:「将军简其精锐,分为奇兵,乘虚迭出,以扰河南。」

五内如焚

【出处】蔡琰悲愤诗:「奈何不顾思,见此崩五内。」

人生如寄

【出处】魏文帝善哉行:「人生如寄,多忧何为?」曹植仙人篇:「俯观五岳间,人生如寄居。」

仰人鼻息

【出处】后汉书袁绍传:「孤客穷军,仰我鼻息,譬如婴儿在鼓掌之上,绝其哺乳,立可饿杀。」

伯仲之间

【出处】曹丕典论:「傅说之于班固,伯仲之间耳。」

位极人臣

【出处】吴志孙綝传:「因缘肺腑,位极人臣。」

作奸犯科

【出处】诸葛亮前出师表:「若有作奸犯科,及为忠善者,宜付有司,论其刑赏。」

偃旗息鼓

【出处】三国志蜀志赵云传注:「偃旗息鼓,曹军疑有伏兵,引去。

出言不逊

【出处】三国演义第二十三回:「此人出言不逊,何不杀之。」

分久必合,合久必分

【出处】三国演义第一回:「话说天下大势,分久必合,合久必分。」

初出茅庐

【出处】据三国演义所载,诸葛亮初出茅庐,佐刘备用兵,观与张飞不服,行事诸多困难。

刮目相待

【出处】三国志吴志吕蒙传注引江表传:「肃附蒙背曰:『吾谓大弟但非有武略耳,至于今者,学识英博,非复吴下阿蒙。』蒙曰:『士别三日,即更刮目相待。』」

危在旦夕

【出处】三国演义第二回:「天下危在旦夕,陛下尚自与阉宦共饮耶?」

危急存亡之秋

【出处】诸葛亮前出师表:「今天下三分,益州疲弊,此诚危急存亡之秋也。」

司马昭之心,路人皆知

【出处】司马昭在曹髦在位时,为大将军,专管国政,自封为相国,不久封为晋公,昭还假装不接受。髦很生气地说:「司马昭之心,路人皆知。」

名不虚传

【出处】三国演义第四十五回:「兵精粮足,名不虚传。」

同符合契

【出处】三国志吴志孙传注:「一与君同符合契,有永固之分。」

吴下阿蒙

【出处】三国志吴志吕蒙传注引江表传:「肃附蒙背曰:『吾谓大弟但非有武略耳,至于今者,学识英博,非复吴下阿蒙。』蒙曰:『士别三日,即更刮目相待。』」

敝帚千金

【出处】曹丕?典论论文:「里语曰:『家有敝帚,享之千金。』斯不见自见之患也。」

廊庙之器

【出处】三国志蜀志许靖传:「虽行事举动,未悉允当,蒋济以为大较有廊庙之器也。」

才高八斗

【出处】南史谢灵运传:「天下才共一石,曹子建独得八斗,我得一斗,自古及今共享一斗。」

手不释卷

【出处】曹丕自叙:「上雅好诗书文籍,虽在军旅,手不释卷。」

指日可待

【出处】诸葛亮出师表:「汉室之隆,可计日而待也。」

探囊取物

【出处】三国演义第四十三回:「我向曾文云长言,翼德于百万军中,取上将之首,如探囊取物。」

文思泉涌

【出处】文选曹植王仲宣诔:「文若春华,思若涌泉。」

旦夕之危

【出处】三国志蜀志孟光传:「旦夕之危,倒悬之急。」

明眸善睐

【出处】文选曹植洛神赋:「明眸善睐,靥辅承权。」

月明星稀

【出处】文选魏武帝短歌行:「月明星稀,乌鹊南飞,绕树三匝,何枝可依?」

土崩鱼烂

【出处】陈琳?与魏文帝书:「焉肯土崩鱼烂哉!」

如入无人之境

【出处】三国演义第七回:「左冲右突,如入无人之境。」

如鱼得水

【出处】三国志诸葛亮传:「先主与亮情好日密,关羽张飞等不悦。先主曰:『孤之有孔明,犹鱼之有水也。』」

妄自菲薄

【出处】诸葛亮?出师表:「不宜妄自菲薄,引喻失意,以塞忠谏之路也。」

孑然一生

【出处】三国志吴志陆瑁传:「孑然无所凭赖。」

对酒当歌

【出处】曹操?短歌行:「对酒当歌,人生几何?」

屈指可数

【出处】三国志魏志张合传:「屈指计亮粮,不至十日。」

周郎顾曲

【出处】三国志吴志周瑜传:「瑜少精意于音乐,虽三爵之后,其有阙误,瑜必知之,知之必顾。顾时人谣曰:『曲有误,周郎顾。』」

呼风唤雨

【出处】三国演义第一回:「角得此书,晓夜攻习,能呼风唤雨。」

品头论足

【出处】三国志魏志何晏传注:「晏方用事,自以为一时才俊,常为名士品目。」

回肠荡气

【出处】魏文帝大墙上蒿行:「感心动耳,荡气回肠。」

品评历史演义,感受三国风云——《三国演义》读后感
“滚滚长江东逝水,浪花淘尽英雄……”提起这首词,人们都会想到四大名著之一的《三国演义》。
《三国演义》,全名是《三国志通俗演义》,是明代文学家罗贯中编著而成的。由题目可知,这部小说是依据《三国志》写的,但是不向正史那样庄重,而是古代的白话文小说。与《三国志》相比,《三国演义》变得艺术性更强了。下面,我就从几个方面来点评一下这部66万字的名著。
一、真实与虚构
演义与正史的最大区别就是,演义不是全部真实的,演义是小说。人人都说《三国演义》是七分史实,三分虚构,的确是这样。但是虚构,使用艺术的手法进行虚构,而不是随便那段史实就可以拿来虚构的。比如,关公温酒斩华雄,史书上并没有写这件事。又如,关于单刀赴会见鲁肃,史书上写的是鲁肃单刀赴会见关羽。类似的例子当然是数不胜数。读过之后,稍做分析,可知这些虚构的情节,大部分是为小说描述的一个个人物作铺垫的。因为,如果仅仅是象正史中所说的塑造真实的人物,有些人物就和作者的政治思想观相违背了。而且,作者在虚构的同时,还注意到了情节的合理性、连贯性,而不是生硬的去虚构,这也就是为什么读过之后,会有身临其境的感觉。总之,作者在这方面的写作是相当成功的,而且这些情节也表现了作者的一部分主观愿望。
二、神化与丑化
《三国演义》中的人物,并不完全是真实人物,而是正史经过加工后的人物,这其中就有被神化的人物和被丑化的人物。
被神化的人物的典型代表就是诸葛亮和关羽了。诸葛亮被神化的地方是“未卜先知”,关羽被神化的地方则是“忠”“义”。下面,我想简单比较一下作者为什么着重的神化这两个人。
南宋著名的理学家朱熹,认为三国之中蜀汉是正统。而朱熹以前的观点,从陈寿开始大部分都是以曹魏为正统。自朱熹之后,君王、大臣、百姓也开始接受朱熹的观点,原因就是这种观点是符合儒家思想,并能被统治阶级所接受的。罗贯中也是同意朱熹的观点的。所以他神化的人物大多是忠于“汉室”的。这其中,作者又把诸葛亮写成了“智”的化身,把关羽写成了“忠”“义”的化身。这也就是为什么受《三国演义》的影响,道光年间的统治者曾给关羽长达三十余字的谥号了。
至于丑化,基本是对神化而言的。比如周瑜,历史上是英雄早逝,《三国演义》却把他描述成了一个忌贤妒能的人。丑化大部分都是为神化作映衬的。
三、人物与线索
《三国演义》的一大成功便是成功地塑造了许多个性鲜明的人物,比如:足智多谋的诸葛亮、义胆忠肝的关羽、粗中有细的张飞、忠厚老实的刘备、勇谋兼备的赵云、狡诈多疑的曹操、忌贤妒能的周瑜、恃才狂傲的祢衡等等。而作者正是用对细节的刻画,来体现人物鲜明的特点。如,写张飞,第七十回中,作者对张飞使了一个小心眼智败张郃的战例进行了细致入微的刻画与描写,与此同时又加入了一段诸葛亮与刘备的对话,更显出了诸葛亮的智谋高超。
《三国演义》能够把繁多的人物以及之间错综复杂的关系处理的恰到好处,就是因为作者在用笔上不仅有实写、虚写、详写、略写、插叙、倒叙,还有作者采用了沿线索来记叙的文学手法。《三国演义》的主线索就是蜀汉政权的建立以及灭亡直至三分归晋的过程,其中有穿插有支线索。如,赤壁之战时期,作者是从刘备、孙权、曹操三条线索来展开叙述的。而这三条线索有互有联系,不会在一个章节之中只叙述一条或两条线索,这样交织进行,就会让读者感到很连贯,而不是只读一条线索的冗长与乏味。
四、封建与王道
《三国演义》中表现的一个政治思想观就是倡导典型的儒家思想——王道与仁政。《三国演义》中的一大部分虚构故事情节都是为了表现这种思想。正是如此,作者才大胆的在作品中塑造了一系列“忠”“义”的艺术形象。
首先是诸葛亮。《三国演义》中描写的诸葛亮,是“忠贞”和“智慧”的化身,特别是作者对诸葛亮的“智慧”,更是用尽笔力,大肆渲染。
诸葛亮在当时的地主阶级统治集团中,是一个看问题比较敏锐、处事比较有胆识谋略、能随机应变的人。然而,他之所以具有这些优势,就是因为它重视实践。如,在曹操攻占荆州,领兵南下时,诸葛亮曾向孙权分析当时形势,预计到曹操必败,正是因为诸葛亮在战争之前就已经对敌我双方的优势和弱点作了比较的缘故。又如,诸葛亮敢于使“空城计”,就是因为他对敌我将领的情况作了分析,料知司马懿了解自己“生平谨慎,必不弄险”,从而利用司马懿对自己长期形成的认识,采用了十分“弄险”的疑兵之计,解除了危机。然而,在更多的章节中,作者却把诸葛亮写成了“先知先觉”的人物。如,诸葛亮的几次“夜观天相”,几次“锦囊妙计”。而在“七星坛祭风”,更是荒诞不经的描写。类似的问题,还可以在“巧布八阵图”“班师祭泸水”“五丈原禳星”“定军山显圣”自己找
回答者:lixuliang101 - 江湖新秀 四级 3-31 12:16

刘备心胸宽广,意志刚强,宽容厚道,善于发现人才,礼贤下士,具有汉高祖的风度,有英雄人物的度量。他把整个国家和辅佐太子的大事委托给诸葛亮,而毫不怀疑,确实是君臣都出于最大的公心,是古今最好的楷模。刘备临机应变的才干和方略比不上魏武帝(曹操),因此国家的版图也比较狭窄。但是他受到挫折而不灰心,始终不愿屈居曹公之下。这可能是揣摸曹公的度量一定不会容得下自己,而不是与他争利,而且也可避免受害,如此而已。
参考资料:出自《三国志》—先主传评论

如何评价曹操?
他是一个花街柳巷的浪荡子,永远埋单的冤大头,可是一旦行大事成大名的时机到来,他马上可以翻脸,造出五色大棒,打尽陪他胡作非为的京都恶少们,他暗笑这群鼠辈凭什么自认是我曹孟德的朋友?
他是一个挺身而出的刺客,可是他从来想的都不是不计成败,找机会就拼命,用一腔热血博得烈士美名——他认为自己是大有为之身,岂可随意赴死,那岂不是委天下万民于地?
他是一个希望荣泽家族的孝子,可是他心中明白他是没有真正家族可言的,他自己连姓曹还是姓夏侯,都要一时一个说法呢,所以他憎恨自己卑贱的血统,又因此而不歧视天下的草泽之士,招贤时真的百无禁忌;
他是一个为父报仇屠城以祭的凶手,虽然他曾经那么久地仇恨过父亲曹嵩——当他理解了父亲的苦心,要把父亲接来,补偿以往所有不孝的时候,父亲却又被乱军杀害!曹操的屠城之愿,不是天性的暴虐,写得出《蒿里行》(“白骨露于野,千里无鸡鸣”)的诗人怎么会是暴虐之人?他只是恨急了人性之恶,徐州城一时成了黑泽明影片中经常描绘的那种地狱形相,看上去无一人不可杀;
他是一个壮怀大志的战士,当刘备他们讲义气,孙权他们聊门第的时候,他总是在行军途中,给文武群臣们讲述自己的王道乐土,他的诗歌也是这样激励着他的战友们,而他自己,对生命最后的期待就是一块普通的石碑上,刻一行字“汉故征西将军之墓”;
他还是一个坚持理想的魏公,他不称帝的时候被人颂为道德楷模,可他一生的经历已经让他真正鄙夷了虚伪脆弱的道德戒律,他信任法律,相信天下治胜于乱,认为只有法律才能保卫帝国和帝国里的每一个臣民,他象圣经里的先知摩西一样,热衷于制定法典;
最后,他是一个死不瞑目的天下至尊,他真正想交纳的朋友,一个个都是来世相见依然无法把臂言欢的男儿——陈宫!关羽!徐庶!甚至还有那个与他暗斗一生的刘协!

关 羽

提起他,就会想起温酒斩华雄的故事;会想起许都护嫂、夜读《春秋》的佳话;会想起霸陵桥挑袍的典故;会想起千里走单骑的豪迈;会想起三国第一猛将败走麦城的辛酸和无奈,会想起…….

他并没有显贵的身世,处在阶级下层的他深谙被压迫的痛苦,而疾恶如仇的性格注定了他在那个时代要走的路,杀乡豪落拓江湖,五六年的颠沛流离更让他深感在群雄并起、纷争割据的乱世混一把稻粮的艰辛。每一个有志之士都不会忘记自己是脚踏着汉室江山的土地,背负着苍生……

刘备:
心胸宽广,意志刚强,宽容厚道,善于发现人才,礼贤下士,具有汉高祖的风度,有英雄人物的度量。他把整个国家和辅佐太子的大事委托给诸葛亮,而毫不怀疑,确实是君臣都出于最大的公心,是古今最好的楷模。刘备临机应变的才干和方略比不上魏武帝(曹操),因此国家的版图也比较狭窄。但是他受到挫折而不灰心,始终不愿屈居曹公之下。这可能是揣摸曹公的度量一定不会容得下自己,而不是与他争利,而且也可避免受害,如此而已。
曹操:
他是一个花街柳巷的浪荡子,永远埋单的冤大头,可是一旦行大事成大名的时机到来,他马上可以翻脸,造出五色大棒,打尽陪他胡作非为的京都恶少们,他暗笑这群鼠辈凭什么自认是我曹孟德的朋友?
他是一个挺身而出的刺客,可是他从来想的都不是不计成败,找机会就拼命,用一腔热血博得烈士美名——他认为自己是大有为之身,岂可随意赴死,那岂不是委天下万民于地?
他是一个希望荣泽家族的孝子,可是他心中明白他是没有真正家族可言的,他自己连姓曹还是姓夏侯,都要一时一个说法呢,所以他憎恨自己卑贱的血统,又因此而不歧视天下的草泽之士,招贤时真的百无禁忌;
他是一个为父报仇屠城以祭的凶手,虽然他曾经那么久地仇恨过父亲曹嵩——当他理解了父亲的苦心,要把父亲接来,补偿以往所有不孝的时候,父亲却又被乱军杀害!曹操的屠城之愿,不是天性的暴虐,写得出《蒿里行》(“白骨露于野,千里无鸡鸣”)的诗人怎么会是暴虐之人?他只是恨急了人性之恶,徐州城一时成了黑泽明影片中经常描绘的那种地狱形相,看上去无一人不可杀;
他是一个壮怀大志的战士,当刘备他们讲义气,孙权他们聊门第的时候,他总是在行军途中,给文武群臣们讲述自己的王道乐土,他的诗歌也是这样激励着他的战友们,而他自己,对生命最后的期待就是一块普通的石碑上,刻一行字“汉故征西将军之墓”;
他还是一个坚持理想的魏公,他不称帝的时候被人颂为道德楷模,可他一生的经历已经让他真正鄙夷了虚伪脆弱的道德戒律,他信任法律,相信天下治胜于乱,认为只有法律才能保卫帝国和帝国里的每一个臣民,他象圣经里的先知摩西一样,热衷于制定法典;
最后,他是一个死不瞑目的天下至尊,他真正想交纳的朋友,一个个都是来世相见依然无法把臂言欢的男儿——陈宫!关羽!徐庶!甚至还有那个与他暗斗一生的刘协!

参考资料:http://zhidao.baidu.com/question/21627757.html
回答者:①是① - 试用期 一级 3-31 12:17

http://vod.cctv.com/icctv_list.php?itemid=63&catsid=6b7c2b90-ab18-46ea-bcef-193626a3b4e2看看这个网址吧(百家讲坛)
回答者:yc_风儿 - 经理 四级 3-31 12:21

曹操:
历史上真实的曹操是作为一个正面人物存在的,但是现在呈现在这里的还仅仅是客观的介绍。作者在写作《三国演义》的时候,曹操在历史上的面目发生了改变。这种改变有作者个人写作的艺术倾向,但是在作者进行加工的同时无意之间把曹操的人格复杂化了,在曹操的身上,我们能看见三国那个动荡的特殊的历史环境在曹操这个人物身上的折射。我们不着重来讨论这个问题,主要来看一下经过艺术加工后的人物形象所具有的人格特征及进行简单分析。
接上论曹操性格
1 超人的领袖才能
我们先来看一下《三国演义》的第一回:
汝南许邵,有知人之名。操往见之,问曰:“我何如人?”邵不答。又问,邵曰:“子治世之能臣,乱世之奸雄。”操闻大喜。
这里许邵概括了曹操这个人物最大的一个特点,就是曹操的领导才能,这也为曹操日后成为真正的帝王之身埋下了伏笔,更是对他的人格的一种肯定。曹操的领袖气质主要体现在三个方面:行事果断,豁达自信,知人善任。曹操遇事能够当机立断,是由其性格直接决定的,这一点是领袖必备素质。操初入仕途时,完全没有纨绔子弟的享乐习气,一心革除弊政,厉行法治。当时宦官弄权,朝政混乱,而他能不畏权贵,表现出了大政治家的力度。从早期曹操与袁绍等人推举义兵讨伐董卓的时候,就可以了解曹操是一个具有旺盛企图心及使命感的领袖人物,想使当时极度混乱的社会现状,重新恢复安定秩序,解决百姓切身痛。
2 任人为贤
知人善认,唯才是举是曹操的一个显著特点。在曹操的用人政策里才能是大于德的。在论述这个问题的时候我们不去截取《三国演义》中的章节来说明问题,而是看曹操所颁布的用人政策,他的政策能最大的程度说明他对人才的渴求。曹操最惊世骇俗的举动,莫过于他以丞相的身份颁布的三道求贤令。这是三面有可能一举颠覆中华传统儒教信念的文化反旗,曹操不仅郑重推出“唯才是举“的主张,还大步流星地将这一主
第2个回答  2007-03-31
刘备
历史上的刘备
是个非常厉害的人物
看上去就不平凡
是当时的盖世枭雄
鞭督邮\斩车胄\杀蔡阳等凶悍事迹
其实都是刘备所为
在三国演义中
老罗为了突出刘皇叔的仁义
把这些血淋淋的暴行都记在了刘备的哥们身上
从历史记载分析
真实的刘备有可能比关张的武力还强

贾栩
是个狡诈的小人
自私又滑头
非常擅长揣摩人的心思
这种人只可用不可交
如果你不能驾驭他
那最明智的就是远离他
如果你够奸雄
那你就利用他
反正他的人品是没有可取之处的

诸葛亮
是个杰出的政治家
历史上的诸葛亮
身材高大
很年轻就已经出名
诸葛亮之所以大名垂宇宙
是因为他的所做所为非常符合儒家规范
被一步步抬高
在三国演义中
老罗更是把空城计\草船借箭等一系列别人的优秀事迹
都加到诸葛亮的身上
使他料事如神
历史上的诸葛亮的特点是
长于政治
短于军事
在军事方面
比他强的有----曹操\周瑜\司马懿等
诸葛亮的突出性格是非常的谨慎
这表现在用人上
就出现了不敢用魏延等有冒险精神或者曾经做错过事的人
以至后期蜀国无大将
廖化为先锋的局面发生
但需要指出的是
诸葛亮虽然不是完人
但绝对不是庸才
现在的人动不动就否定一切
把诸葛亮贬低为平庸之辈是不可取的
诸葛亮在大的方面
正如易老师所言
是天生奇才

庞统
有些小才
其实比诸葛亮差的多
历史上没有他去曹营献连环计的事情
他的才能充其量和田丰差不多

蒋干
是被三国演义严重歪曲的人物
这个人长的比较有型
也比较聪明
是个很灵秀的家伙
曹操挺赏识他
以他的智慧
根本不可能被周郎轻易利用
所以蒋干盗书是骗小孩子的故事
可惜不少成人也对此津津乐道

曹操
从人品上讲
坏蛋加恶棍
从才能上讲
出类拔萃
特点是阴险狠毒
不择手段
害人如儿戏
喜欢他的
不是与他同类型的人
就是脑子偏执糊涂的人

赵云
正史里的子龙比较一般
远不及张辽\夏侯敦\太史慈等出色
惟一可炫耀的是曾经救过万岁爷阿斗
这可是非常符合儒家忠君的道德规范
因此在三国演义中
他被大大美化了

关羽
正史上说他谁万人敌
且资质雄伟
虽然关公没有演义中那样了不起
但真实的他
确实是可以独当一面的帅才
有勇有谋
但也有骄傲的致命缺陷
总体上如易老师所言
是个能干的家伙
现在有些人认为他很平庸
其实是这些人的认知水平较平庸

张辽
是个招人喜欢的家伙
一身是胆
武艺高强
很有智谋
忠肝义胆
是难得的将才
这是个基本没有争议的人物
但在三国群星里
他只是个闪光的配角

董卓
是个凶悍的军阀
由于他的行为既不符合传统的君臣之道
又祸国殃民
因此他是反面人物中的一颗恒星
不可能有翻案的一天
用句时髦的话
是被钉死在历史的耻辱柱上

李儒
是个和贾栩半斤八两的人
人品和能量都差不多
如果易老师对贾栩的人品无非议
对李儒也可能是赞许的
但这两个家伙都不是什么好鸟

袁绍
历史上的袁绍
形象很帅
也很有豪气
在现代也是当领导的材料
我们现在的领导多数都比较像袁绍
但袁绍的弱点也很明显
心胸狭隘
喜欢溜须拍马的下属
这样他在治世是没有什么危机
但他偏偏在乱世
因此这成了他致命的缺陷
一句话
他是治世之福帅
乱世之庸帅

李典
曹操手下不可少的将军
生活比较低调
为人谦和
很稳重
和诸葛亮手下的王平差不多
但这个人个子比较矮
相貌平庸
只有曹操这样的帅才能够慧眼识宝

庞德
一个匹夫
有些蛮力
他的性格特点决定他只能充当牺牲品
但他确实憨的有些可爱呢

马谡
可以说是诸葛亮用人失当的牺牲品
这个家伙形象很迷惑人
一表人才
如果是现在
那一定爬的很快
但动真格的就不行了
总之,中看不中用
三国演义对他的描述倒是很客观
小乔
出家了
雄姿英发
好美的诗句
其实小乔是个俘虏
是被周郎抢婚
做了人家的小妾
不过嫁给周帅哥也算命好
总比貂禅强的多

张飞
在后人的印象中
他的形象很粗鲁
甚至很吓人
老罗更是把一个湖编出的人物之死
归结为老张在桥上的练嗓子
其实真正的老张可能长的不错
因为皇帝的俩妃子都是老张的女儿
女儿是美女
估计父亲也丑不到哪里去

乔国老
生出俩个国色天象的女儿
这老头和他的老婆在年轻时候
肯定是让人羡慕的漂亮夫妻

吕布
凶悍的豪强军阀
他的军队在当时是一只很有战斗力的组织
但老吕缺乏雄才大略
也没有灵活战术
注定要做历史的过客
真正的历史是
他亲自去向老曹请降
老曹顾忌他桀骜的性格
忍痛杀了他
当时的民谣有~~~
人中有吕布
马中有赤兔

赤兔
历史名马
日行千里
它的辉煌和遭遇
路人皆晓
不必赘述

周仓
完全是虚构的人物
是关羽随从卫兵的缩影
也是天下所有忠心的卫兵的缩影

关平
老罗说他是老关的义子
其实是老关的亲生儿子
武艺高强
又很冷静
可惜死的过早

关索
关羽的小儿子
武艺精通
相貌出众
可惜身体不好
早夭
在历史上名不见经传

关胜
梁山泊的天勇星
使青龙眼月刀
也是美髯公
小说里说他是关羽的后代
其实是牵强附会
真的史实是
邓艾入川后
尽诛关羽9族
任何姓关的都不可能是关老爷的后代 v

黄盖
其实是黄忠的堂弟
辅佐了孙坚\孙策\孙权3代明主
忠心耿耿任劳任怨
是个好同志

鲁肃
老罗为了突出诸葛亮
把老鲁写成了忠厚本分的老好人
其实老鲁是个了不起的厉害人才
具有雄才大略
三分天下的设想比诸葛亮提出的还早
张苞
小说中相他父亲一样威猛
是在追杀敌人时不小心跌死的
历史的张苞并未打过仗
很年轻就病死了
而且是个帅哥
有两个美女姐妹

华佗
是华雄的侄子
但却是三国时期最伟大的人物
那时候曹操也好
刘备也好
华佗的叔叔也好
都是在杀人
而老华却是在救人
可惜却救不了自己
被老曹杀了

程普
在东吴是老资格
老革命遇到新问题
没见他解决的有多出色
但却摆老架子
周公谨还得哄他

吕蒙
乃吕布的同宗
脑筋灵活
智谋高强
是当时难得的人才

吕方
梁山泊的地佐星
绰号小温侯
也使方天画戟
武艺高强
和郭大侠郭靖的祖先郭盛
一道为宋江的贴身保镖
死于征方腊战役
小温侯意为小吕布

孙权
一代英雄
曹操喜爱有加
叹曰
生子当入孙仲谋
可惜老孙晚年非常残暴
从明主变为庸人

周瑜
人品出众
才貌超群
而且非常有肚量
也是被老罗歪曲的英雄
这老罗为了美化诸葛亮
糟蹋了不少豪杰
好在易老师正在给这些伟人翻案

司马懿
是个杰出的政治家\军事家
历史的真相是
司马懿把诸葛亮打的丢盔弃甲
司马懿是个老谋深算的人物
曹操的后代根本驾驭不了他
曹操忙碌了一生
等于是给司马懿做嫁衣裳

姜维
从诸葛亮用他做接班人
就可以看出诸葛亮和刘备在识别人才方面的差距
老姜是个努力的人
无奈天赋有限
他的作为不过是消耗国家不足的资源
但他的人品还是不错的

邓忠
邓艾的儿子
血气方刚
前途无量
随父入川
可惜被钟会杀害

陆逊
孙策的女婿
是继周郎\鲁肃\吕蒙之后
东吴的又一个杰出帅才
他的突出功绩是打败久经沙场的刘备
但他后来的下场并不好
被晚年的孙权误解
未得善终

曹洪
曹操的爷爷过继曹姓的大太监
曹洪是大太监的族人
所以也成了曹操的亲族
这位将军英勇善战
忠心耿耿
但为人非常小气
爱财如命
是个缺少人气的英雄

夏侯霸
历史名将夏侯渊的儿子
也是曹操的亲族
夏侯霸像他父亲一样勇猛过人
却不如乃父忠诚
在受到司马家族的迫害之际
毅然叛魏降蜀

黄忠
历史的真相是老黄比赵云地位高
能够刀劈名将夏侯渊
足见其非凡勇力
可惜出道太晚
不然谁与争锋

杨修
一个有才气的书呆子
他的小聪明在曹操那里
就等于是俩字
--找死
高顺
将他排为三国中一流的武将应不为过
在吕布军中,高顺和陈宫一武一文,应算是左膀右臂
张辽、臧霸、郝萌、曹性、成廉,魏续、宋宪、侯成只是吕布的八健将而已
单论个人武力,高顺能入得一流好手
夏侯元让拔矢啖睛之前,就曾和高顺力斗四五十合
建安三年,吕布与刘备反目,派高顺统率大军攻击小沛的刘备军。即使是拥有关张两位"万人敌"的刘备军,也没有能够抵挡"陷阵营"的兵锋,高顺占领小沛,随即击破由曹营头号大将夏侯敦所率的曹操援军
高顺的冲锋陷阵,可以说无愧完美的军人称号,然而他更令人钦佩的还是那种高洁忠义的品格
建安三年,曹操东征吕布,围城三月,吕布众叛亲离,开城投降的,却包括了吕布最信任的魏续。吕布势败被俘,张辽见大势已去,率领部曲投降,臧霸只身逃亡,而高顺则被降将所俘。关于这些人物的下场,史书与演义大致相差无几
高顺在曹操问起时一言不发,从容就义

曹豹
吕布的老丈人
为人淳朴憨厚
历史上的曹豹是病死的
也不曾被张飞痛打过
老罗用他来衬托张飞的卤莽
是看中曹豹乃无名之辈
可以任意糟改

孙坚
英气逼人
历史上华雄其实是被他所杀
他是孙武子的19代嫡孙
只可惜死的过早
不然曹操未必是他的对手

孟获
彝族领袖
他的地盘被诸葛亮侵占时
毅然反抗
在武装落后的情况下
自然是以失败告终

蔡瑁
刘表政治集团最重要的成员
蔡瑁和他的姐姐、刘表后妻
一同图谋废刘琦而立刘琮为嗣
又劝说和策划刘琮降曹
这种垃圾自然没有好的下场

刘琮
窝窝囊囊的一个憨宝
曹操来了
当了顺民
这种饭桶对老曹没有P用
骂他是猪是狗
看孙权有为
老曹把气撒在刘琮身上
他自然就只有OVER的份了

甘夫人
刘备的妻子
略有姿色
但较贤惠
生于乱世
是妇女的悲哀

大乔
孙伯符的小老婆
极有姿色
是小乔的姐姐
在那个时代
真是没有安宁
她是被孙霸王强抢做配偶的
所幸老孙又帅又英勇

甘宁
威猛的将军
人品出众
世之良将
东吴的栋梁之一

马岱
机警的军人
为人正直
有西北汉子的血性
跟着堂兄马超投奔老刘
后患肝病身亡

马超
虽然叫锦马超
但真实的他
并不帅
是那种高高大大
强强壮壮
风尘仆仆的西北汉子
高高的颧骨
宽宽的下颚
面庞黑红
但非常注重衣着
由于是出自世家
在当时的风云社会有一定的影响
加之性格强悍
投奔老刘后
当了大官
可老刘也颇忌讳他
不敢授予实权
最后一代英雄竟然抑郁而死
三国演义中他在战斗中杀死的曹将
以及愤怒中杀死的韩遂部将
都是老罗胡编的
真相是
其中不少人
在马超去世后
还好好的活在世上

李通
曹操的将领
主要从事后勤
病故
但三国演义把他描写成马超的枪下鬼

参考资料:http://bbs.qq.com/cgi-bin/bbs/show/content?club=3&groupid=108:11102&messageid=6954

第3个回答  2007-03-31
曹操:
历史上真实的曹操是作为一个正面人物存在的,但是现在呈现在这里的还仅仅是客观的介绍。作者在写作《三国演义》的时候,曹操在历史上的面目发生了改变。这种改变有作者个人写作的艺术倾向,但是在作者进行加工的同时无意之间把曹操的人格复杂化了,在曹操的身上,我们能看见三国那个动荡的特殊的历史环境在曹操这个人物身上的折射。我们不着重来讨论这个问题,主要来看一下经过艺术加工后的人物形象所具有的人格特征及进行简单分析。
接上论曹操性格
1 超人的领袖才能
我们先来看一下《三国演义》的第一回:
汝南许邵,有知人之名。操往见之,问曰:“我何如人?”邵不答。又问,邵曰:“子治世之能臣,乱世之奸雄。”操闻大喜。
这里许邵概括了曹操这个人物最大的一个特点,就是曹操的领导才能,这也为曹操日后成为真正的帝王之身埋下了伏笔,更是对他的人格的一种肯定。曹操的领袖气质主要体现在三个方面:行事果断,豁达自信,知人善任。曹操遇事能够当机立断,是由其性格直接决定的,这一点是领袖必备素质。操初入仕途时,完全没有纨绔子弟的享乐习气,一心革除弊政,厉行法治。当时宦官弄权,朝政混乱,而他能不畏权贵,表现出了大政治家的力度。从早期曹操与袁绍等人推举义兵讨伐董卓的时候,就可以了解曹操是一个具有旺盛企图心及使命感的领袖人物,想使当时极度混乱的社会现状,重新恢复安定秩序,解决百姓切身痛。
2 任人为贤
知人善认,唯才是举是曹操的一个显著特点。在曹操的用人政策里才能是大于德的。在论述这个问题的时候我们不去截取《三国演义》中的章节来说明问题,而是看曹操所颁布的用人政策,他的政策能最大的程度说明他对人才的渴求。曹操最惊世骇俗的举动,莫过于他以丞相的身份颁布的三道求贤令。这是三面有可能一举颠覆中华传统儒教信念的文化反旗,曹操不仅郑重推出“唯才是举“的主张,还大步流星地将这一主张贯彻到无条件的程度,遂使“唯才是举“成为优先于其他所有原则之上的首选原则。唐突圣贤、藐视礼法的雄心魄力,则在曹操不惮其烦举出的大量例子中,得到裸露性显示。曹操明白告诉世人:无论你是否过“污辱之名“、“见笑之耻“,或即使你有过如“贪将吴起“那种“杀妻取信“、“母死不归“的大恶行径,只要你确有能力,仍会得到我的重用。(见《青梅煮酒》周泽雄)这在当时的历史条件下曹操是要承受巨大的压力的。陈先生写道:“孟德三令……则是明白宣示士大夫自来所遵奉之金科玉律,已完全破产也。由此推之,则东汉士大夫儒家体用一致及周孔道德之堡垒无从坚守,而其所以安身立命者,亦全失其根据矣。故孟德三令,非仅一时求才之旨意,实标明其政策之所在,而为一政治社会道德思想之大变革……(详见陈寅恪《书世说新语文学类钟会撰四本论始毕条后》一文)。我们现在来理解曹操的这种做法时候也许只能从曹操的人格特征来剖析。
3艺术形象的曹操的性格多面性
《三国演义》中的曹操,是按照艺术的典型化手法塑造出来的一个奸雄的典型形象。不仅他的言语、行为已经偏离历史的事实,而且浸透了作家的审美感情。其次,《三国演义》中的曹操是一个非常复杂的多面的奸雄的典型形象,他既有奸诈、自私、残忍、多疑的性格侧面,又有眼光远大、谋略出众、善于用人的雄才大略的一面。对曹操人格的贬斥,实际上是和他的优点一起表现的,正所谓的泥沙俱下。曹操是惯于由大怒转为大笑,大笑转为大哭的。他在赤壁之战后,从华容道逃归,在南郡安歇时,对着众谋士,突然大哭起来。谋士们问他为什么哭,曹操说:“吾哭郭奉孝耳!若奉孝在,决不使吾有此大失也!·”从一方面看,这是曹操的爱才惜才;另一方面看,这又是曹操使的诈术,因为他的大哭的结果,“使众谋士黯然自惭”,这才是他哭的真正目的。
曹操的形象,既有奸诈的一面,又有雄才大略的一面,然而这两方面不是机械的相加,而是有机的融合在一起,有时很难分清这是他的英雄本色,还是奸雄的特性使然。但是,在《三国演义》中,他是以奸雄作为性格的主导方面。在曹操的身上,几乎集中了封建统治者所具有的全部特点:笼络人心而又嫉贤妒才,刚愎自用而又机谋权变;刻薄暴虐而又豪爽多智,聪明过人而又愚蠢颟顸;坦诚中总带几分虚诈,大度中常含几成小气。然而,正是由于这些,才使的曹操的形象具有了极其鲜明的,不可替代的艺术独立性,形成他活生生的复杂的性格组合基调:奸而能、真而伪、宽而猛!性格的两个侧面互相渗透各有特征,使我们不禁被曹操这复杂的、模糊的人性特征所吸引。
不过曹操给人感觉很实在,任何好的管理者都会是有几重性的。作为封建统治者的典型形象,具有多侧面的复杂性格、多层面的组合、独特的个性化力量,于是,就出现了官渡大战中的喜剧效果,就出现了赤壁大战中的悲剧结局

刘备:
◆陈寿:先主之弘毅宽厚,知人待士,盖有高祖之风,英雄之器焉。及其举国托孤于诸葛亮,而心神无贰,诚君臣之至公,古今之盛轨也。机权干略,不逮魏武,是以基宇亦狭。然折而不挠,终不为下者,抑揆彼之量必不容己,非唯竞利,且以避害云尔。
◆吕布:是儿最叵信者。
◆曹操:今天下英雄,唯使君与操耳。
◆傅斡:宽仁有度,能得人死力。
◆张辅:威而有恩,勇而有义,宽宏而有大略。

注:历史人物都具有两面性,我们不能刻意去美化或丑化它
第4个回答  2007-04-05
太多了 可以去百度查查,我在这就不细说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