朱允炆,为什么不用汉武帝颁布的“推恩令”来瓦解各地藩王?

如题所述

准确来说,朱允炆根本就没有必要进行削藩,因为明朝的藩王和西汉的藩王,完全是两个不同意义上的藩王。首先,从封地上来说,西汉藩王的封地,基本都是一大片区域,里面涵盖了诸多郡县,用我们现在的话说,那至少都是一个省起步。比如,齐王的封地就几乎涵盖整个山东省,整整74个郡,虽然后来被一分为六,但地盘仍然广阔。再比如梁王,几乎占据了大半个河南省。

反观明朝的藩王,当时除了太子朱标和英年早逝的小儿子朱楠,剩余的24个儿子都被朱元璋封王,但是,他们的封地都仅限一座城市,比如实力最强的秦王、晋王、燕王、周王和宁王,他们的封地并不是陕西、山西、河北、河南和内蒙各省,而是仅仅限于西安、太原、开封、北京和内蒙古宁城这一座城市而已。

其次,西汉的藩王,是货真价实的王,因为他封地的军权、行政权、财政军和地方治权都由藩王全权负责,都是他一个人说了算。而且,西汉藩王在他的封地,都设置有自己的属官,着相当于一套独立于大汉中央政府之外的小政府班子,并且藩王的军队也都是由藩王自行组建,其后勤供给都由藩王自行负责,这从这层意义上来说,西汉藩王在他的封地,那完全就是皇帝的标准。

反观明朝的藩王,在封地里,他们只能掌握军权,至于封地的行政权、财政军和地方治权都统一由中央政府派遣的文官所掌握,藩王不得干涉文官的对封地的管辖,相当于军政分离。

同时,藩王的军队,也并不是由藩王自行组建和全权调配,它的后勤统一由中央政府来供给,从这层意义上来说,明朝藩王在封地所拥有的军权,也仅仅只限于指挥作战,并不具备对军队的完全掌控。

在这种背景下,明朝的藩王,本质就是个统兵将领而已。事实上,当年朱元璋对他们进行封王,就只是想让他们做为大明帝国的统兵将领存在。因为,大明帝国的首都在南京,而外患蒙古势力却在北方长城一带,两者相距实在太遥远,这样蒙古残余势力越过长城侵袭中原腹地时,明帝国就难及时顾及到。

在这种背景下,朱元璋只有两个选择,要么把首都迁到北方,由皇帝亲自坐镇北方,这样明帝国打击外患时,就会比较快速容易。或者,就是在北方驻扎重兵,尤其是围绕长城一线的省份和军事重镇,这样也可以有效抵御蒙古残余势力的侵扰。 

总的来说,迁都是项大工程,所涉及的方方面面太多,但在北方驻守重兵,时间一长,又很容易造成骄兵悍将。所以朱元璋权衡利弊,就给自己的儿子封王,让他们全部坐镇到北方长城一线的省份和城市。这样他不仅不用迁都,也不用担心会出现骄兵悍将的现象。 

于是乎,朱元璋的大部分儿子,都被封在河北、山东、山西、陕西、内蒙和甘肃六省的各个城市中当王,其中最重要的军事重镇,则有几个年长且能力突出的儿子坐镇。

当然,为防止儿子们成为骄兵悍将,朱元璋只让他们负责带兵打仗的权力,至于后勤管理,则由中央指派的文官负责。当然,他们封地的行政权和财政权自然也归中央政府指派的文官负责。 

所以,凭朱元璋政治才能和政治经验,他给朱允炆留下的政治格局,即便也会有一些缺陷,但这个权力格局,肯定是非常稳定的,至少对皇权产生不了任何威胁。否则,不需要朱允炆,向来铁血的朱元璋自己就会动手削藩。

 至于所说的搞“推恩令”,就更不切实际,因为明朝藩王的权力,实际就仅限于带领他所在封地的军队外出打仗,且不说并不是每个藩王的儿子都愿意去战场上厮杀,即便他们都愿意,但一支军队的总指挥权,显然是没办法分割的,总不能让藩王的儿子们来轮流指挥军队吧。

温馨提示:答案为网友推荐,仅供参考
第1个回答  2020-11-12
因为推恩令只适合汉武帝时期,而并不适合明朝,如果朱允炆颁布推恩令个个藩王还是会照样起兵反叛。
第2个回答  2020-11-12
因为朱允炆在辅臣的建议下急急削藩,他太高估朝廷了,他是个养在深宫的年轻的文人皇帝,急于建一番大作为。
第3个回答  2020-11-12
实行条件不同。汉朝实行郡国并行制,诸侯们有自己的地盘和军队,掌握独立的财政权和人事权。明朝的诸侯与汉朝的不同,明朝亲王没有封地,也没有财政权和人事权。实行推恩令不切实际。