我有慢性浅表性胃炎.胸口有时好凉凉的、心慌心闷!很害怕自己得什么疾病清高手指点一下!谢谢了..上服疼我知

如题所述

我也是同样的症状,每次吃饭都像完成任务一样痛苦,一吃油腻的食物就想吐。我现在在看中医,有些改善。不知道你是伴浅表性还是伴萎缩性或溃疡、肠化,有没有进行治疗。我也是因为长期老胃病,对这方面比较关注,下面就分享下吧,也许不够全面。感觉凉凉的有可能是胃寒,现在是冬天,可以尝试每天坚持泡脚,去寒气。

这种病需要长期调养,几个方面要注意:
1、保持心情愉快,消化系统疾病与情绪密切相关,恼怒、抑郁、忧思过度等不良情绪都会加重病情。这点特别重要,要生气或与人争执的时候就多想想自己的病吧,就算吵赢了又怎样,吃亏的还是自己。个人觉得时间允许的话定期出去旅游,不一定要去很远的地方,重要是能让自己放松下来。

2、保证充足的睡眠,每天最好在11点前入睡。子时(23:00—1:00),其实23点就是新的一天的开始,并不是0点开始的,这是我们犯的误识。肝胆相表里,互为一家,23点胆经开了,如若不睡,大伤胆气,由于十一脏腑皆取决于胆也,胆气一虚,全身脏腑功能下降,代谢力、免疫力纷纷下降,人体机能大大降低,胆气支持中枢神经,胆气受伤易患各种精神疾病,比如抑郁症、精神分裂症、强迫症、躁动症等。子时胆要更换胆汁,胆经渐旺人如不卧,胆汁更替不利,过浓而结晶成石,久之即得胆结石,如果把胆给摘了,一摘就胆怯了,全身的免疫力下降了50%以上,所以不能摘,要用它本系统的巨大潜能把它化掉。过子时不睡觉,会引起肝胃不和,由于肝助脾胃消化,由于肝气太虚不能助脾胃消化,使人脾胃消化功能不好,表现为舌苔厚,长期以来会造成中气塌陷。

3、饮食方面:
(1)要有节制,定时定量,以前我也会尝试少食多餐,但过度少食多餐会导致频繁胃酸刺激。活动性溃疡不宜饮用牛奶,进食适量纤维素,细嚼慢咽有助于胃排空。
(2)最好吃的清淡点,但也要注意营养,例如新鲜蔬菜、水果,荤素搭配,如适量猪、牛肉、鸡蛋(最好吃清水煮鸡蛋,我家人会去郊区买放养的草鸡蛋,更有营养些,或者现在很多社区有订鸡蛋的)、鱼、虾等及玉米、麦片、花生、土豆、豆制品、胡萝卜、西红柿、山药、百合、黑木耳等。
(3)忌食过量生冷、腌制、油炸、辛辣、浓茶、咖啡、戒烟、少饮酒、少食海鲜、公鸡、鲤鱼、竹笋等,避免过饥过饱,饮食偏嗜,过多零食。
(4)生姜对胃也是很好的,生姜性温,其特有的“姜辣素”能刺激胃肠黏膜,使胃、肠道充血,消化能力增强,能有效地治疗吃寒凉食物过多而引起的腹胀、腹痛、腹泻、呕吐等。可以在炒菜或者在煮面的时候加点生姜,口含生姜片或用生姜煮水喝。我一般会用生姜加红糖煮水喝,口感会好些。还可以用生姜3片+红枣10粒(切片)一起煮水喝,一日1~2次,能开胃、暖胃、补血。不过生姜吃多了,也会引起肝火旺,肝炎病人要忌口,口干、便秘、痔疮的病人也要少吃。常吃生姜的人,可以同时配一些舒肝、理气的食物,如山楂、菊花,用它们泡茶喝,这样可以消除生姜引起的肝火旺。
(5)韭菜:韭菜连叶、根一起捣烂,将挤出的汁加热后喝下,能治疗胃反酸。不过这个我没试过,因为一直不太喜欢吃韭菜。
(6)山药:可以烧汤、炒菜或煮粥吃,还可以将山药在粉碎机里打碎后做成糊吃,更便于消化吸收。体内寒湿重的人吃山药后出现胸闷、腹胀时,就要少吃了。
(7)药物对胃都会有刺激,如非必要,尽量少服用西药,尤其是消炎类的。

4、注意保暖,每天留意天气预报,及时添加衣物,尤其现在季节交替,特别要注意,还有注意劳逸适度,适当锻炼。每天坚持泡脚把体内寒气驱除,而且睡前泡脚也可以促进睡眠,我个人感觉不错。用生姜水泡脚还能驱寒、降压、止头痛,除脚臭、脚汗。

5、梳头法:胃肠不好的人要常梳、多梳前发际线。在发际线上下一寸左右的部位来回梳理,不少于100下,将此处梳至头皮微热,对胃肠有很好的保健作用。要注意力道哦,不能太大力了,对头皮有伤害,最好选用木梳或牛角梳。

6、摩腹法:腹部按摩一般选在夜间入睡前和早上起床活动前进行,但要记得排空小便,洗清双手。取仰卧位,双膝弯曲,全身放松,左手按在腹部,手心对着肚脐,右手叠放在左右上,先顺时针方向揉腹30~50次,再逆时针方向按揉30~50次。如此反复多次进行。按揉时用力要适度,由轻到重,缓慢进行,精力要集中,呼吸自然。在此过程中如果腹内出现温热感、饥饿感、或产生肠鸣音、排气等,属于正常反应。也可选择专业的推拿,我有时候会去盲人推拿,告诉他胃的症状,他会帮我按摩穴道,感觉蛮舒服的。

我之前吃了挺长时间中药,但一直断断续续,而且没有忌口,睡眠各方面都没有注意,所以效果都不太好。后来慢慢就注意调养了,这个就是慢性病,不能仅仅依赖医生的,自己多注意保养是非常重要的。暂时先说这么多吧,希望同样病症的朋友能一起来交流,俗话说:“久病成医。”相信大家都有自己的一套保养心得,让我们都健康快乐的生活,活的更有品质!
温馨提示:答案为网友推荐,仅供参考
第1个回答  2010-12-22
心脑血管疾病的典型表现:头晕、头痛(爆裂痛)、失眠,高血压、耳鸣、肩或上臂酸痛、颈椎酸痛、心前区和后背疼痛、胸闷气短、腹痛、恶心呕吐、腰背酸痛、走路不稳、皮肤红斑、视物模糊、睁不开眼睛、脸部黑黄、有色素或红血丝,皮肤干燥、噎堵感、睡不醒,性格暴躁。心脑血管病性头痛和失眠也称血性头痛和失眠,是由于流入头部的血液由于颈、椎动脉因为硬化而变的狭窄而导致回流受阻,压迫血管神经而引起沉重的头痛,多余不能回流的血液如果压迫睡眠中枢的时候就会导致失眠。自我诊断方法:心脑血管疾病的诊断应以体征和是否有动脉硬化为基础,因为动脉硬化是心脑血管疾病的标志,自我诊断方法其实很简单,准确率也很高,“八点一压”就可以确定是否有动脉硬化。“八点”:第一点:“天容穴”。第二点:“少海穴”。第三点:“气户穴”。第四点:“天突穴”。第五点:“中庭穴”。第六点:“天宗穴”。第七点:“血海穴”。第八点:“天柱穴”。“一压”:将手放到腹部,手指在胸扩的下方相当于人胃的位置,手掌与人体长轴一致,有上到下,用力压到“中极穴”。以上“八点”的穴位用10—14公斤的力量点压,疼痛的难以忍受和“一压”的时候感觉到有血有直接上涌的感觉,再加上血压和体征就可以明确判断动脉硬化了。没有动脉硬化的人,点以上穴位的时候感觉是酸、麻、涨,不会有疼痛的感觉。本回答被网友采纳
相似回答