孙承宗为何不救袁崇焕

如题所述

  孙承宗复出没多久,就亲眼看着袁崇焕被抓。
按说袁崇焕和满桂一样,都是自己一手提拔起来的,养只阿猫阿狗时间长了,多少也该有点感情。
只是这个袁崇焕不是什么阿猫阿狗,而是条白眼狼。
人这一辈子,不能光想着钱,得有点追求。孙承宗修了四年堡垒,虽说他一手提拔的马世龙经济上不干净,他自己也有嫌疑,但他最终还是愿意发动进攻,完成平辽大业,并倚此名垂青史。

四年心血,好容易发动攻势,就这么莫名其妙地失败了,还被自己一手提拔起来的袁崇焕讽刺为“成则曰袭虏,不成则曰巡河”,别人这么说我也还罢了,居然是你袁崇焕带头这么说。
在知道袁崇焕被逮后,孙阁老写了两首诗:

闻袁自如被逮(二首)

甘泉烽火彻重帏,信手提戈护九扉。
一缕痴肠看赐剑,几行血泪洒征衣。
风惊鹤表丁威去,雪满鹅池中令归。
闻说长杨枝上雀,羞同[胡]马向尘飞。
练尔多方练未成,空闻曾铣尔前生。
恢疆五载承天语,却[虏]三师傍帝城。
魏绛偏和原有恨,汾阳单骑更无兵。
东江千古英雄手,泪洒黄龙半不平。

这首诗被我犬清消过毒,[]里的“胡”、“虏”二字被我犬清吃掉了,是后人补上的。

前一首,五十六个字,字字句句都在告诉大家——孙承宗不肯说人话,每一句都故意让一般人听不懂,这是那年头所有识文断字者的通病,越让人听不懂,越显得自己有学问。

即便到今天,许多文化人依旧如此。老六父亲的一个同学,是个医生,老爸某次拉肚子打电话找他开药,其中一种药,那一位说叫“口服ORS”,老六全家没一个知道“口服ORS”是个什么的干活,连药店小妹都没听说过,最后在网上搜索了半天,才知道那东西是“口服补液盐”(Oral Rehydration Salt)。

这也正是老六我这种学识浅薄的人最为痛恨的。
难怪有人在墙上刷标语的时候工字一竖拐两弯,人字一捺加三撇(据说意思是某人膝盖上中了三箭),伟人看了之后会骂得那么难听。

至于第二首,倒是相对简单一些,怎么看都不象在赞美袁崇焕,仅仅最后两句里头的“千古英雄手”不象在谴责什么人,就被袁粉解释成袁崇焕在东江谋杀毛文龙是“英雄作手”,只是在汉语里,“千古英雄”全是死人,没个活人,当时袁崇焕只是被逮,还没被片,孙阁老就算对袁崇焕再有看法,也还不至于希望袁崇焕赶紧被做成生鱼片早日“千古”。

把袁粉的解读和老六的解读放一块对比一下:

第一首
胡虏逼京,火照甘泉,将军驰援,挽日挥戈。何期报国痴肠,一朝赐属镂之剑,孤臣血泪,虚付于百战征衣。先是,崇焕身在辽东,闻关内有警,即发精锐,餐冰踏雪,兼程勤王。而有群小,竟诬其顿兵谋款,纵敌长驱。试看汉宫之雀,尚羞与胡马同尘,我大明蓟辽督师,更何屑纳款通敌,此等妄言,不俟一驳明矣。
而老六的解读与之完全不同。

头一句“甘泉烽火彻重帏”,《史记》记载:“汉孝文皇帝十四年,匈奴单于十四万骑入朝、萧关,杀北地都尉昂,虏人民畜产甚多,遂至彭阳。使奇兵入烧回中宫,候骑至雍甘泉。”又记载:“胡骑入代句注边,烽火通於甘泉、长安。”烽火甘泉,是为京师被敌军逼近之意。孙阁老的头一句,无非是说清妖来北京二环旅游,接下来“信手提戈护九扉”,孙承宗这个退休干部临危受命,保卫京城。
“一缕痴肠看赐剑”这句里头的“赐剑”就有争议了,一些袁粉把“赐剑”说成吴王赐给伍子胥的一把剑——“属镂”,意思是让伍子胥自杀。《左传》记载:“吴将伐齐,越子率其众以朝焉,王及列士,皆有馈赂。吴人皆喜,惟子胥惧……王闻之,使赐之属镂以死。”后白起亦以赐剑而自杀,此向为忠臣蒙冤之典故。把“赐剑”解释成让人拿“赐剑”自杀,意思就是袁崇焕被“冤枉”。

只不过,皇帝赐下尚方宝剑,更多的,是授予权力,古代那么多人得到“赐剑”,真正自杀的也就那么几个,要是“赐剑”真是让人自杀的,同时代的毛文龙、满桂、王之臣、孙承宗……岂不是个个都该自杀?更要命的,是当时袁督师只是“被逮”,还没被剐,孙阁老得多腹黑,才会把“赐剑”说成“属镂”?
而且,袁崇焕可没拿崇祯赐给他的尚方宝剑自杀,而是拿着这把“属镂之剑”去谋杀毛文龙,并且袁崇焕自己是被崇祯做成生鱼片,而不是用“赐剑”自杀,所以“一缕痴肠看赐剑”无论怎么曲解,都不能说这句话是在暗指袁崇焕。
这话的真正意思,只能是孙承宗重新获得尚方宝剑,心情异常激动,所以用自己的“一缕痴肠”看着皇帝给他的巨大权力万分激动。至于“几行血泪洒征衣”,是说孙承宗一个退休干部临危授命,四出奔波,异常辛苦,身心俱疲。
然后接下来的四句,才是真正的“闻袁自如被逮”,自己辛苦得都“几行血泪洒征衣”了,听说袁崇焕做的那些事后,又失望又愤怒,所以,写下两首诗,第一首绕着弯子骂袁崇焕,第二首指着鼻子骂袁崇焕。

首先,是“风惊鹤表丁威去”,这就很蛋疼了,搜索到两种说法:
第一种说法:《搜神后记》卷一:“丁令威,本辽东人,学道于灵虚山,后化鹤归辽,集城门华表柱。时有少年举弓欲射之,鹤乃飞,徘徊空中而言曰:‘有鸟有鸟丁令威,去家千年今始归,城郭如故人民非,何不学仙——冢累累!’遂高上冲天。”按丁令威化鹤事,唐宋词人常用之,承传至今。
另一种说法是:西汉时,辽东大旱,辽阳(襄平)刺史丁令威开仓赈济,获罪朝廷。临刑之际,驾鹤飞升。千年之后,成仙得道的丁令威化鹤飞归辽阳,落在城东的华表柱上。
在本诗中,孙承宗将袁崇焕比作丁令威,显然并不是因为袁崇焕象丁令威那样修仙得道,拜西昆仑散人陆压道人为师学习钉头七炮书,让红夷大炮的炮弹在空中自动飞行八个月,追踪、击中努尔哈赤,使得努尔哈赤铅球中毒满地打滚而死,或者袁崇焕崇尚环保主义,爱护仙鹤啥啥的,只能是因为孙承宗听说袁崇焕象丁令威那样爱民如子,敢作敢为,大旱之年,他首先想到的是他的人民,在禀奏朝廷无果的情况下,置个人生死于不顾,而急人民之所急,当机立断,开仓赈济……和后金有勾结的蒙古部族,结果后金带领这些买米的蒙古各部族组团来北京二环外旅游——这黑得没边了。
如果说把“风惊鹤表丁威去”解释为孙承宗讽刺袁崇焕爱西达子,开仓赈济这个说法还有些牵强,那么“雪满鹅池中令归”这一句,可以确定是孙承宗在谴责袁崇焕“潜携喇嘛,坚请入城”。

“雪满鹅池”的典故,显然不是和王羲之有关的“鹅池”,而是《资治通鉴·唐纪》记载的《李愬雪夜入蔡州》里头提到的“鹅池”,原文是:“……夜半雪愈甚,行七十里,至州城。近城有鹅鸭池,愬令击之以混军声。四鼓,愬至城下,无一人知者……”
正因为这一在恶劣天气下夜间长途奔袭作战太过经典,所以此战多次为后人引用,并且,蔡州城外的鹅鸭池也大出风头,“鹅池”也成为“李愬雪夜入蔡州”这一战例的代名词,在之后的诗词中被多次使用,比如宋·李曾伯的《贺新郎·再和》里有这么句“休说鹅池平蔡事,庆新年、一稔欢相语。”
那好,孙承宗说袁崇焕“雪满鹅池”,显然不是赞美袁崇焕的书法造诣可以和王羲之相媲美,那就只能把袁崇焕比作唐代的中兴名将李愬。只不过,人家李愬雪夜入蔡州,是在恶劣天气下夜间长途奔袭作战,攻取蔡州,活捉吴元济;袁崇焕做了什么呢?只能是大冬天率领两万关宁“铁骑”千里奔袭北京,坚请入城,政变擒王,想活捉朱由检。
而且孙阁老还特意强调“鹅池”,很可能是拿李愬“击之以混军声”来讽刺袁崇焕在朝堂上制造恐慌“达子此来要做皇帝,已卜某日登极矣”。
如果还有人说这句“政变擒王”是老六的臆测,那么“中令归”更能说明孙承宗在绕着弯子谴责袁崇焕。

“中令”是“中书令”,也就是宰相,明代没有宰相,只有内阁大学士与之相当。只不过李愬没当过中书令,至于袁崇焕,公务员考试成绩不理想,同进士出身,从进入官场的那一刻,就丧失了进入内阁的资格,他要想成为大学士,除非发动政变,擒王清君侧。孙承宗称袁崇焕为“中令”,那是指着和尚骂贼秃,谴责袁崇焕坚请入城,图谋不轨,讽刺袁崇焕是我犬清的中兴名将李愬,是犬清栋梁,满族英雄。
“闻说长杨枝上雀,羞同[胡]马向尘飞。”

长杨,汉长杨宫,游猎之所。扬雄《长杨赋》述汉宫围猎:“以网为周阹,纵禽兽其中,令胡人手搏之,自取其获”。孙承宗的意思是“汉宫之雀,不与胡马同流合污”,袁粉的解释是“暗喻袁崇焕不会投敌叛变”,实际上,孙承宗这两句话解释为:汉宫之雀,尚羞与胡马同尘,你一个汉家督师,居然挟虏讲款,真让人恶心……才是正解,可能还更有一层意思:袁崇焕两万大军在蓟州被后金二百骑兵拖在原地不动如山,最后是和黄台吉前后脚到达北京城,真正是“同胡马向尘飞”,你连扁毛搐牲都不如。
孙阁老到底是文化人,“词林十九年”不是白混的,每一句都让人看不懂,最后发现,绕弯子骂人不仅没半个脏字,而且处处典故,更难得的是入骨三分,实乃黑人的最高境界。

第二首,某袁粉的解释是这样的:
吾尝多方练汝,终究未成,空闻曾铣为汝之前生。昔日平台召对,许五年复辽于天子之前,今则辽东入卫,御建奴三师于帝城之傍。京城乃谩云崇焕通敌谋款之罪,不知古有魏绛和戎,令公盟虏,非为通敌,皆因己方势弱,抱憾而为,何必苦执议和一端而重责之,顾不念敌我情势乎?惟东江斩帅,虽然英雄作手,不意世路风波,更生艰阻,而令直捣黄龙大功不就,诚为可悯。
应该说,袁粉解读的时候花了很多心思,尤其是把古人议和“原有恨”、“更无兵”给阉割掉了,于是议和便显得理所当然,任何时候,谁敢反对议和谁就是粪青、爱囯贼、义和团……

只是有件事解释不通:老孙头偏偏是个主战派,偏偏就是个粪青、爱囯贼、义和团。
所以这第二首,头两句是说之前对你袁崇焕多年培养,养出你这么个货色,以前还以为你是英雄转世,没想到只是个猴精。
三四两句,是孙承宗对袁崇焕吹牛上位,平辽平到北京城下的辛辣讽刺。
五六两句更对袁的议和行为进行猛烈抨击。魏绛议和,孙承宗认为不是什么好事,而郭子仪议和,原因是郭子仪“更无兵”,是光杆司令,你袁崇焕掌握的辽西军,纸面上兵力近12万,朝廷每年投入辽饷近六百万两,你却阳主战,阴主款,你有啥脸皮统帅那么多军队,花掉那么多钱粮物资?
最后两句,老夫原本是这样理解的:可怜毛文龙忠臣良将,因为被袁崇焕谋杀,不能实现直捣黄龙的理想,更可怜孙承宗自己丧失了直捣黄龙的机会。至于为啥“千古英雄”后面加了个“手”,很简单,因为孙承宗自己就是主战派,做梦都想平辽,而袁可立、毛文龙、马世龙、满桂等人都是他的左膀右臂,现在这些人有的丢官,有的坐冷板凳,毛文龙最惨,直接被谋杀,想起曾经的臂膀,孙承宗的心情非常复杂。
突然发现,这两句的真正含义是这样的:孙承宗承认袁崇焕是“千古英雄”,只不过孙承宗认为袁崇焕是满族的千古英雄,袁崇焕如果要“泪洒黄龙”,黄龙是哪里?当然不是后金的老窝沈阳,因为袁崇焕在辽西修了多年,关宁“铁骑”就没越过三岔河一步,后金的“黄龙”他是边都没摸到,也不想摸。反倒是“伪明”的老窝北京城……袁崇焕倒是率领两万大军坚请入城——想干嘛?说得好听,进京勤王,问题是皇帝没请你进京,历史教训摆在那里,边军无令进京,更大的可能是擒王。所以,诗中的“黄龙”指的是“伪明”的老窝北京城!!!

巧了,巴图鲁袁崇焕在后金军的配合下,带着喇嘛进京擒王搞政变,差一点就得手了,而杀毛文龙,正是袁巴图鲁解除后金军后顾之忧的关键一步,真正是“入其军,斩其帅,如古人作手”(袁崇焕自己说的)。要知道,“入其军,斩其帅”,历史上很少见,老六只知道关羽杀颜良符合这话的标准,毛文龙当年是辽东武举第六名,而且长期从事敌后游击战,有丰富的搏斗经验,袁崇焕带领特种部队对毛文龙实施斩首作战,这一行动可以和关羽杀颜良相媲美,为我犬清度过饥荒、统一中国,实现满汉一家,做出了不可磨灭的贡献,是货真价实的、我犬请的“千古英雄手”,不愧是满族英雄,只是差了那么一点点,“直捣黄龙”擒王失败,所以袁崇焕是“泪洒黄龙半不平”。

孙阁部他老人家太幽默了。

可以说,和孙承宗的这两首诗相比,今天网民任何骂袁崇焕的诗都黯然失色。

可以说,并不是孙承宗无情或者能力不足,救不了袁崇焕,实在是袁崇焕让孙承宗失望透顶,既失望,又愤怒。想想也是,“咐托不效,专恃欺隐,以市米则资盗,以谋款则斩帅,纵敌长驱,顿兵不战,援兵四集,尽行遣散,及兵薄城下,又潜携喇嘛,坚请入城”没有一条冤枉他,一手提拔起来的好学生这副德行,作为老上级能怎么想?
温馨提示:答案为网友推荐,仅供参考
第1个回答  2015-07-14
没错,袁崇焕确实是孙承宗的爱将,而且袁崇焕得以都师蓟辽,也是孙承宗的大力举荐,但是很可惜袁崇焕的谋反罪名是崇祯皇帝钦定的,如果他当时保举袁崇焕的话,那他就是公开和皇帝作对,这是做臣子最大的忌讳,而且袁崇焕又得罪了当时的宦官集团,加上崇祯皇帝本来就刚愎自用,就算孙承宗说什么,崇祯都是听不进去的;再着孙承宗和崇祯皇帝的关系很一般,远不如他和天启皇帝相处的那么好,终究天启皇帝是他的学生,如果当时是天启皇帝执政的话,可能孙承宗会保举,天启皇帝也听的进去!

天启五年,孙承宗当时受魏忠贤诬陷,马河之败后辞职,一直到崇祯二年才重新被启用,当时袁崇焕已经钦定下狱,这期间他一直在老家,做了四年布衣,袁崇焕案就是这期间发生的!本回答被网友采纳
第2个回答  2015-07-15
孙承宗反对议和,他对于袁崇焕的一个行为是非常痛心的。
第3个回答  2015-07-15
他们关系很好吗?柳河之败后,猿道奏折里骂孙。孙也说猿道和阉党意气相投。
第4个回答  2015-07-15
孙承宗骂袁崇焕禽兽不如,救他?
相似回答