朱元璋为什么要分封藩王,明太祖朱元璋为什么要实行分封藩王的政策

如题所述

第1个回答  2022-11-12

明太祖朱元璋为什么要实行分封藩王的政策

明初,朱元璋还实行分封制,将24个儿子和1个从孙分封到全国各地,以巩固统治。由于北元回归大漠后保有相当强的军事力量,对明朝北部形成极大威胁,故朱元璋分布在北方边防线上的塞王兵力尤为雄厚,洪武后期,这些塞王已掌握边防军事指挥权,防止了军权旁落。但他的第四子朱棣(见明成祖)后来却因此夺得他的继承者建文帝的皇位(见靖难之役)。

如何评价朱元璋的分封藩王的举动?

朱元璋分封潘王的举动第一是出于防御旧元的考虑,藩王就是出镇地方,主要职责是统领军务防御旧元势力,转移军事权力的现实需要,将功臣宿将手中的军权转移到自己儿子手中,削弱勋贵,有利于皇权的高度集中;配合废除宰相制度,防范权臣把持朝政,故而赋予诸王“清君侧”的权力。说白了,“藩屏帝室”才是朱元璋分封的终极意图。

朱元璋虽然大行分封,但对分封产生的威胁皇权的弊端并非全然无虑。因此,在分封诸子的同时,各种训诫及防范措施也在同时进行。朱元璋对诸王赋予了极高的政治期待,他曾在告王府官的谕旨中,提到藩王的职责是:“待臣下则以谦和,抚民人则以仁恕,劝耕耨以省馈饷,御外侮以藩帝室,如此则能尽其职矣。

设定藩王建筑居室的规制,不能太奢华“惟俭养德,惟侈荡心,居上能俭,可以导俗,居上而侈,必至厉民。独不见茅茨卑宫,尧禹以崇圣德;阿房西苑,秦隋以失人心。诸子方及冠年,去朕左右,岂可使靡丽荡其心也。后来怎么样也不用我多说了吧。

纵观历史,历朝历代的皇帝上位后都要集中权利,有一句话不是流传下来嘛,叫飞鸟尽良弓藏;狡兔死走狗烹。历史的写照就是这么形象。

藩王分封地方屡屡作乱,朱元璋为什么还要分封自己的儿子为藩王?

因为朱元璋希望自己的儿子们可以帮助自己和太子稳定朱家的政权,分封藩王可以让自己的子嗣帮助自己镇守各地避免地方作乱,相比于权臣朱元璋更相信自己的子嗣。因此自己的儿子们都有一定的军权,为的就是避免权臣当道,朱元璋对自己的子嗣太过信任,认为自己的子嗣互相爱护,这才放心的将儿子们分封为藩王。

在朱元璋登基之后,刘伯温和李善长给朱元璋分析立藩的弊端,朱元璋自己也清楚自古以来藩王所带来的祸患,但是朱元璋还是坚持立藩,这是因为在朱元璋看来立藩是巩固政权的必要。朱元璋是由一个乞丐成为了一位开国皇帝,从身份上讲朱元璋觉得自己出身不够高贵,统治地位是不够稳固的,他便想要通过分封自己儿子来提高朱姓的威望,来稳固朱家的天下。

为了防止地方造反朱元璋不光将儿子封为藩王,还给每个儿子一部分军权,目的就是镇压地方叛乱或者是中央权臣造反,在朱元璋看来历史上权臣造反的事情也不少,为了防范未然朱元璋认为将儿子分封藩王是必要。而且自己的儿子还可以帮助自己巩固地方政权,让更多的权力收到自己的手中,与其将地方的管制权交给自己不信任的大臣,不如给自己的亲儿子,毕竟亲儿子应该不会坑老子。

于是在对自己儿子盲目的自信下,朱元璋将自己的儿子们分封了藩王,配发了军权,为之后朱棣造反提供了物质基础。

历史上藩王分封制一再作乱,为什么朱元璋要选择这个制度呢?

朱元璋毕竟是从社会最底层起来的,没有受过良好的教育,但是他知道一定要把权力牢牢地掌控在自己手中。分封藩王的确是一件危险的事,自古以来手握重兵的藩王夺取大权的例子太多了,可相比被权臣夺取自己江山,分封藩王就是一种很好的选择了。即使自己后世的子孙篡了位,好歹这江山还是姓朱,这对朱元璋来说就够了。

朱元璋建国后功臣杀了一大批,宰相都废了,可见他对外人极不信任。这多少跟他出身的局限性相关。因为不信任外人,所以他能信任的只有自家人了,不然他还能信任谁呢?而且朱元璋在综合前朝教训的基础上,用分封强化军事力量,以宗室护卫家天下的做法。而且明朝各省三司并行的行政制度很完备,保证了朝廷对地方的控制力。

晚年他虽然意识到分封的弊端,可惜到了这个时候,他已经没时间再去重新布局了。回顾历史,这种逆天而行的事情也不少见。刘邦当初也是认为,秦朝灭亡的原因是取消分封,结果天下大乱,皇帝兄弟骨肉手里没兵,不能保护中央政权;辽朝这种事情更是从头到尾没完没了。

我们站在现在的视角当然觉得当权者愚蠢,可是那时候,他们何尝不认为自己是在改良旧制,巩固家族天下呢?建国之初,天下初定,必定要分封,不然根基不稳,就像秦朝,很容易灭亡,过了几十年天下已定,这时候藩王尾大不掉,就需要削藩了,包括后来的清朝也是这样。

朱元璋分封藩王中的孙子是谁

应该是朱允炆,又作朱允文、朱允汶,明朝第二位皇帝。明太祖朱元璋之孙,懿文太子朱标第二子,年号“建文”。永乐帝朱棣是他的叔叔。

藩王分封制一再作乱,为何朱元璋建立明朝后还要选择此制度?

明太祖朱元璋是真正意义上的农民出身。经过艰苦卓越的战斗,朱元璋终于推翻了元朝的统治,建立了大明王朝。朱元璋在建立大明王朝之后,实行番王分封制。这个分封制历来都容易造成内乱,可是朱元璋还是坚持使用这个番王分封制,我认为这主要是朱元璋虽然当上了皇帝,但是在他的骨子里还是有着农民注重乡土和亲情的朴素情感。

朱元璋出生低微,跟着他打天下的,也都是和他一起长大的发小。战争的时候,他们是领导与被领导的关系,也是哥们的关系。刚刚建立明朝的时候,朱元璋就将这些和他一起打天下的人进行了大封,一下子就封了26个侯,6个公,这在中国历代帝王中都非常少见。除了对他们大封,朱元璋还给他们送了免死金牌。这件事情说明朱元璋在建国初期的时候还是很注重感情的,对和自己打天下的人如此优待,何况是自己的亲骨肉呢?

朱元璋对待和自己没有血缘关系的人尚且如此,何况是自己的亲生儿子们。朱元璋的心中,他也认为儿子们是他唯一可以真正信任的。所以在建立明朝之后,他也想尽快让自己的儿子们加入到保卫江山的行列里。所以等到儿子们长大的时候,他就对自己的儿子进行分封,分封的儿子会拥有封地,还有兵权,在封地是最高统治者。

对于朱元璋的这种做法,有大臣是反对的,大臣认为对皇子们实行分封很容易造成国家不稳定。朱元璋不仅不认同这种观点,而且谁敢向他提出分封皇子的坏处,他就会将那个人给杀掉,就没有人敢提出这种想法了。等朱元璋去世的第三年,明成祖朱棣就篡位,取代了自己侄儿的皇位。如果朱元璋能够知道后来发生的事情,他也许会后悔当年坚持实行番王分封制吧。

朱元璋的藩王政策,为什么后来会酿成内乱?

在明朝时期,曾发生过非常严重的内乱,原因是明太祖朱元璋制定的“藩王政策”所引起的。但发生的时候是在朱棣成了皇帝之后,由于朱棣自己自作主张改变了明太祖朱元璋的藩王守边的政策,然后将各地的藩王纷纷进行改封,因为这一改变为后面发生内乱奠定了基础。

我们都知道,“藩王政策”的出台主要明太祖朱元璋为了防止出现像元朝那样因为丞相制度,大部分兵权被丞相牵制,所以实行“藩王政策”来削弱诸侯王的权利,增加中央集权。又因为“藩王政策”主要是分封诸王,赋予了各个地方的藩王王爷各种权利,握有重兵,让他们在地方拥有独立的军事权、财政权、人事权。而且朱元璋还规定,不但给他们上述权力,还要给这些藩王极高的社会地位。

他的这一决定使得他们各地的藩王权力极大,尤其是镇守边塞的藩王,但是他分封的藩王都是自己的儿子,所以保证了各方权力全掌握在朱家的手中,这样自己也可以随时抑制住天下的重臣名将,这一决策也在一定程度上抑制叛乱的发生。但是万万没想到后来太子死了,上位的却是朱棣。因为朱棣的上位,酿成了后面内乱,可是,为什么会酿成内乱呢?

其一,在朱棣上位之后,就开始改变了明太祖朱元璋的藩王守边的政策,然后将各地的藩王纷纷进行改封,废除藩王守边,取而代之的是让其他军队代为守卫边疆,导致蒙古各部很快就开始叛乱;其二,朱棣下旨在关外的卫所撤销,使得明朝再一次失去了了对草原失去控制;其三,更为重要的是,当时蒙古有 *** ,说的难听其实都是明朝的敌人。因为朱棣的政策改变,使得原本不敢造反、牢固的边疆,和被牢牢控制的朵颜三卫,彻底被松绑,成了一颗定时炸弹。再后来,因为蒙古边疆可以随意入关,给内乱的发生提供了条件,这些原因在最后导致内乱的发生,使得中国北疆近300年不得安宁。

藩王分封制很乱,朱元璋建立明朝后为何还非要用此制度?

从历史上看,藩王分封制确实存在比较大的隐患,一旦藩王势力强大起来,君主所掌握的中央势力便会趋于弱势,这时就很有可能会爆发藩王内乱。但是朱元璋建立明朝以后,依旧还是执意要用藩王的分封制度,许多网友猜测,朱元璋之所以这样做,主要是因为他比较信任他的儿子,认为只有藩王分封制度才能让江山永远留在他朱家手中。

网友之所以会得出如上的猜测,是有原因的。从历史上来看,地位卑微的朱元璋在身边的一众兄弟的帮助下,一步一步坐到了君主宝座。虽然他能够成就大业与他自身的杰出能力息息相关,但是也离不开他身边的一众功臣的帮助。

可是,朱元璋属于一个疑心比较重的人,即使是给他打天下的臣子,他也有些怀疑,觉得没有血脉的联系的人不可能对自己全心全意。所以朱元璋在自己的权力稳定以后,一个一个地杀掉了当初和他一起出生入死的开国功臣。于是,类似刘伯温这样的杰出人物就是因为朱元璋这莫名其妙的忌惮而相继死去。

可能到了君主这个位置,就会害怕有一天会失去手中的权力,即使强大如朱元璋,也是一样会担忧自己的权力被他人夺去。他难以信任别人,觉得因为儿子们与自己有血缘关系,所以对自己会更加忠心一些。于是朱元璋在心里,早早就有了建立藩王分封制的想法。

有网友推测,朱元璋有藩王分封制这样的想法,其实就是想将江山牢牢抓在朱家手中,即使自己死了,还有儿子,孙子,反正江山永远姓朱。

朱元璋(65)政策(2)

相似回答
大家正在搜