联系珠海改革,开放以来的巨大变化,谈谈你对社会主义市场经济的认识

如题所述

关于社会主义经济的认识及其发展

内容提要:

一、关于社会主义经济的认识

二、社会主义经济的发展

关键字:社会主义,经济、体制、改革开放

一、关于社会主义经济的认识

(一)、社会主义市场经济理论是在冲破传统观念的束缚,总结高度集中的计划经济体制的教训及改革开放和现代化建设实践经验基础上形成的。自马克思主义创立以来,无论是社会主义者,还是资产阶级学者,都一致认为社会主义与市场经济是相排斥的,认为计划经济是社会主义的本质特征,市场经济是资本主义的基本特征,这似乎成为了无可辩驳的定论。但是计划经济体制所暴露出的弊病,使社会主义的目标无法实现,客观上已经提出了由新的富有活力和效率的经济体制代替计划经济体制的要求。党的十一届三中全会以后,我国开始了市场取向的改革开放,1979年11月邓小平提出社会主义也可以搞市场经济,1982年党的十二大提出了“计划经济为主,市场调节为辅”的方针,1984年十二届三中全会又进一步提出,社会主义“是在公有制基础上的有计划的商品经济”,“商品经济的充分发展是社会经济发展不可逾越的阶段,是实现我国经济现代化的必要条件。”这些理论上的重大突破,标志着经济体制改革向社会主义市场经济迈出的重要步伐。十三大报告形成的新提法是“社会主义有计划的商品经济,应该是计划与市场内在统一的体制”,明确新的经济运行机制是“国家调节市场、市场引导企业”。

1992年,邓小平的南巡谈话,又一次精辟的阐述了社会主义市场经济思想:“计划多一点还是市场多一点,不是社会主义与资本主义的本质区别。计划经济不等于社会主义,资本主义也有计划;市场经济不等于资本主义,社会主义也有市场。计划和市场都是经济手段。”计划和市场都是手段,从根本上结束了把计划经济和市场经济看作属于社会性质和基本制度范畴的思想束缚,打破了将社会主义与市场经济对立起来的传统观念,开创了马克思主义经济理论的新境界,实现了我国经济体制改革的第二次思想大解放。

党的十四大以邓小平关于社会主义市场经济的思想为基础,明确指出了“我国经济体制改革的目标是建立社会主义市场经济体制”,十四届三中全会通过了《中共中央关于建立社会主义市场经济体制若干问题的决定》,勾画出社会主义市场经济体制的基本框架,对建立现代企业制度等一系列较为重大的理论和实践问题进行了新的深入的思考,标志着我党形成了较为全面系统的社会主义市场经济理论。

(二)、十四届三中全会上明确的社会主义市场经济体制的基本特征和勾画的基本框架包括以下几方面的内容:

1.市场经济实质上是通过市场及其交换关系配置有限资源并实现社会成员利益的经济。市场经济以商品经济的存在为前提,是商品经济发展的高级阶段。市场经济主要有四方面的共性:一是市场经济以市场交换作为资源配置的基本手段任何一个社会的生产都必须回答生产什么,生产多少的问题。解决这两个问题无非有两种手段:计划和市场;二是市场经济是一种自主经济,具有并发展着独立的市场主体;三是市场经济是竞争经济,为了各自的价值实现,市场主体之间必然激烈竞争,优胜劣汰;四是市场经济是开放经济,企业为了获得利润、实现产品价值,会不遗余力的开拓市场,从而促进社会机体的发展。

2.社会主义市场经济有其自身的特征:第一,社会主义市场经济是在以公有制为主体、多种经济成分共同发展的条件下运行的;第二,社会主义市场经济实行按劳分配为主体、多种分配形式并存的分配制度,以最终达到共同富裕为目标;第三,社会主义市场经济具有强有力的国家宏观调控。

3.社会主义市场经济体制的基本框架:建立社会主义市场经济体制,就是要使市场在国家的宏观调控下对资源配置起基础性作用。为实现这个目标,必须坚持公有制为主体,各种经济成分共同发展的方针,进一步转换国有企业经营机制,建立适应市场经济要求、产权明晰,权责明确、政企分开、管理科学的现代企业制度;建立全国统一开放的市场体系,实现城乡市场结合,国内市场与国际市场相互衔接,促进资源的优化配置;转换政府管理经济的职能,建立间接手段为主的完善的宏观调控体系,保证国民经济健康运行;建立以按劳分配为主、效率优先、兼顾公平的收入分配制度,鼓励一部分地区、一部分人先富起来,走共同富裕的道路;建立多层次的社会保障制度,为城乡居民提供同我国国情相适应的社会保障,促进经济发展和社会稳定。这些主要环节是互相联系和互相制约的有机整体,构成社会主义市场经济体制的基本框架。必须围绕这些主要环节,建立相应的法律体系,采取切实措施,积极而有步骤的全面推进改革,促进社会生产力的发展。

(三)、建立现代企业制度 建立社会主义市场经济体制,其中一个重要环节是建立现代企业制度。现代企业制度是指产权清晰、权责明确、政企分开、管理科学的现代公司制度。它主要由法人财产制度,有限责任制度,科学的组织和管理制度。国有企业,尤其是国有大中型企业是我国国民经济的脊梁,控制着国民经济的命脉,是国家财政收入的主要来源。国有企业是否具有活力和效益不仅关系到我国经济能否持续、快速、健康发展,人民生活能否得到改善,而且关系到社会主义在中国的前途和命运。增强企业活力,特别是增强国有大中型企业的活力,是以城市为重点的整个经济体制改革的中心环节。我国社会主义市场经济体制能否最终建立,关键取决于国有企业能否成为社会主义市场经济的主体。因此,国有企业改革成为我国实现由计划经济体制向社会主义市场经济体制根本转变的关键,是我们改革攻坚的一个重要任务。十一届三中全会以后,国有企业改革不断深化。1979年至1984年党的十二届三中全会,主要采用了扩大企业自主权、利润留成和利改税等措施,旨在改变高度集中的计划管理体制,放权让利,增强企业活力。1985年至1991年,主要实行第二步利改税、承包制,旨在实现政企分开,所有权和经营权分离。1992年至1993年,主要是转变企业的经营机制。1993年至今,主要旨在通过建立现代企业制度使国有企业成为市场主体,实现由计划经济向社会主义市场经济的根本转变。

(四)、现代市场经济都是有宏观调控的市场经济。在发挥市场基础作用的前提下加强宏观调控不仅是弥补市场失灵的一般要求,而且在我国当前市场发育不健全的转轨时期显得尤为重要。

“市场失灵”的存在是宏观调控的首要依据。市场作为资源配置的手段具有不可替代的作用,同时又具有不可克服的内在缺陷。主要表现在以下三个方面:第一,市场不是万能的,许多对人类生存与发展利益相关的问题,如环境保护有生态平衡、社会公平与社会安定、发展教育与人的全面发展等,光靠市场调节是调节不好的,有的会带来相反的效果。第二,由于市场信号的滞后性,使市场机制调节经济增长速度和经济结构的演化过程一般比较慢,并且具有一定的盲目性,很难适应较快地调整经济发展方向与速度的要求。第三,市场机制不能完全实现公正的收入分配。

宏观调控的首要目标是保持经济总量平衡和机构优化。宏观调控还有下列具体目标:一是物价稳定。二是经济增长。三市充分就业。四是国际收支平衡。五是国民收入的公平分配。宏观调控主要运用经济手段和法律手段,同时辅之以必要的行政手段。这是社会主义市场经济调控与计划经济体制的一个根本区别。要加强社会主义的宏观调空,必须转变政府职能,改革政府机构。

二、社会主义经济的发展

(一)、党的十五大报告指出,建设有中国特色的社会主义经济,就是在社会主义条件下发展市场经济,不断解放和发展生产力。这就要坚持和完善社会主义公有制为主体、多种所有制年个经济共同发展的基本经济制度;坚持和完善社会主义市场经济体制,使市场在国家宏观调空下对资源配制起基础性作用;坚持和完善按劳分配为主体的多种分配方式,允许一部分地区一部分人先富起来,带动和帮助后富,逐步走向共同富裕;坚持和完善对外开放,积极参与国际经济合作和竞争,保证国民经济持续快速健康发展,人民共享经济繁荣成果。

(二)、发展社会主义市场经济,要根据解放和发展生产力的要求,坚持和完善公有制为主体、多种所有制经济共同发展的基本经济制度。十六大报告强调:必须毫不动摇的巩固和发展公有制经济,必须毫不动摇的鼓励、支持和引导非公有制经济发展,坚持公有制为主体,促进非公有制经济的发展,统一于社会主义现代化建设的过程中,不能把这两者对立起来。将二者有机同意起来发挥各自的有时,相互促进,取长补短,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经济就一定生气勃勃,呈现出青春活力。

发展社会主义市场经济,要确立劳动、资本技术和管理等生产要素按贡献参与分配的原则,完善按劳分配为主体、多种分配方式并存的分配制度。

发展社会主义市场经济,要健全社会保障制度。社会保障制度是国家和社会通过立法形式对国民收入进行分配和再分配,对社会成员或生活有特殊困难的人们的基本生活权利给以保障的社会安全制度。社会保障的基本目标是满足人们的基本生活需要,这是保证劳动力再生产,从而也是保证社会再生产得以顺利进行的必要条件。

健全社会主义市场经济,要充分发挥市场在资源配置中的基础性作用,健全统一、开放、竞争、有序的现代市场体系。推进资本市场的改革开放和稳定发展。发展产权、土地、劳动力和技术等市场。创造各类市场主体平等使用生产要素的环境。深化流通体制改革,发展现代流通方式。整顿和规范市场经济秩序,健全现代时常经济的社会信用体系,打破行业垄断和地区封锁,促进商品和生产要素在全国市场自由流动。

发展社会主义市场经济,在完善社会主义市场经济体制的同时,努力推动经济结构战略性调整,基本实现工业化,大力推进信息化,加快建设现代化,保持国民经济持续快速发展,不断提高人民生活水平。
温馨提示:答案为网友推荐,仅供参考
相似回答